字词 | 吴奔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奔星1913—湖南安化人 吴奔星我与文学的初恋 吴奔星 青春1990年8、9期 吴奔星1913——原名立華,曾用筆名長芒、常明,湖南安化人,1913年生。1927年後,就讀於長沙農業學校。1933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系。1936年與李章伯等人創辦《小雅》詩刊,並主编《北平新報》副刊《半月文藝》。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先後任廣西桂林醫學院文科講師,桂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員,貴陽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院副教授、教授。1950年參加九三學社,並當選為中央宣傳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文教局编審,武漢大學文學院、江蘇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爲作協江蘇分會理事,江蘇省文聯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會長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编委,江蘇《江海學刊》编委。著有《杜少陵詩箋》、《語文教學新論》、《閱讀和寫作的基本問題》、《文學作品的分析》、《茅盾小說講話》、《魯迅舊詩新探》、《藝術風格與文學流派》等。 吴奔星 吴奔星1913—2004文学评论家、诗人。原名立华,笔名常明等。湖南安化人。1933年入北平师大国文系,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36年与他人创办《小雅》诗刊。抗战开始后,相继在桂林师院、贵阳师院、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教学和文艺评论工作。历任武汉大学、江苏师院、南京师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海学刊》编委,作协江苏分会、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和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等。主要著作有诗集《都市是死海》《奔星集》,论著《茅盾小说讲话》《鲁迅旧诗新探》《鲁迅诗话》《沫若诗话》《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等。另有主编的《当代抒情诗拔萃》《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等多种。 ☚ 林默涵 胡采 ☛ 吴奔星 吴奔星1913.6.30—原名吴立华。笔名有立华、乃同、长芒等。湖南安化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1927年春参加湖南农民运动。1929年起在长沙农业学校学习,并开始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在长沙《中山日报》、《通俗报》发表。1933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翌年与李章伯等人创办《小雅》诗刊,并主编《北平新报·半月文艺》。这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北平《华北日报》、《世界日报》、上海《现代》、《诗歌》、《世界文学》、天津《益世报》等。其中有白话新诗,也有《虞美人》等旧体诗词,此外还从英文翻译了许多国家的诗歌。1937年出版诗集《暮霭》、《春焰》。七七事变后流亡于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历任桂林医学院讲师、桂林师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贵阳师院教授。其间在重庆《中国诗艺》、《文艺先锋》、《国文月刊》发表《汗之颂歌》、《贵阳的雨天》等诗和一些论文。并出版了《杜少陵诗笺》(1943年)。建国后曾任江苏师院、南京师院中文系教授。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出版了诗集《鸭绿江之歌》(与人合作,1951年)、 《双贝集》(与人合作,1985年),论著《茅盾小说讲话》、《鲁迅旧诗新探》、《文学作品的分析》、《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编著《鲁迅诗话》、《沫若诗话》、《历代抒情诗选》等。另外,曾发表《试论新月诗派》、《文学流派试论》、《再论文学流派》等有影响的诗论。 ☚ 吴其敏 吴联栋 ☛ 吴奔星 吴奔星1913~安化人。北平师范大学毕业。1936年组织《小雅诗刊》社,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徐州师范学院等任教,讲授文学理论。有评论集《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国现代诗人论》、《鲁迅诗话》、《郭沫若诗话》、《茅盾小说讲话》、《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有诗集《奔星集》等。 ☚ 吴志渊 吴相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