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子wú zǐ

(字)张吾贵,后魏人,为太学博士。

吴子

吴子

《吴子》一书是后世学者,把战国时代吴起的思想整理编纂而成。吴起出生在魏,从小就立志到鲁国去和曾子学习儒学。他曾下决心,如果学未有成,就绝不回故乡,所以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去服丧;所以讲求孝道的曾子乃弃绝排除他。到了后来,吴起因研究兵法而被鲁王重用。鲁国和齐国交战时,吴起因为娶了齐国的女子,为了避免有内通的嫌疑,所以预先把自己的太太杀死,以表示对鲁国的忠诚。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为了自己能有立身之地而断然采取冷酷行为的人。
但是,吴起做了将军之后却很爱护部下,传说他曾经因为一个部属,脚上长了脓疮,于是他亲自用嘴吸出部下脚上的浓汁,因此,吴起的部下,为了他大家都不惜牺牲生命,努力奋战。
后来,他离开鲁国,去侍候魏文侯,曾经提倡“内要有文德,外要有武备”的口号,因而得到重用,从此建立了很多武功。但是在做武侯的时候,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所以离开了魏;后来,受到楚悼王的信任,乃着手改革国政,去除无能的官吏,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埋怨和仇恨,最后,终于惨遭横死。
《吴子》全书共有五卷,其中多半为议论战略和谋略之言。如果我们拿来跟《孙子》一起并读的话,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益处。

☚ 吴子▷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 ☛

吴子

《吴子》一书是后世学者,把战国时代吴起的思想整理编纂而成。吴起出生在魏,从小就立志到鲁国去和曾子学习儒学。他曾下决心,如果学未有成,就绝不回故乡,所以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去服丧;所以讲求孝道的曾子乃弃绝排除他。到了后来,吴起因研究兵法而被鲁王重用。鲁国和齐国交战时,吴起因为娶了齐国的女子,为了避免有内通的嫌疑,所以预先把自己的太太杀死,以表示对鲁国的忠诚。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为了自己能有立身之地而断然采取冷酷行为的人。

但是,吴起做了将军之后却很爱护部下,传说他曾经因为一个部属,脚上长了脓疮,于是他亲自用嘴吸出部下脚上的浓汁,因此,吴起的部下,为了他大家都不惜牺牲生命,努力奋战。

后来,他离开鲁国,去侍候魏文侯,曾经提倡“内要有文德,外要有武备”的口号,因而得到重用,从此建立了很多武功。但是在做武侯的时候,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所以离开了魏;后来,受到楚悼王的信任,乃着手改革国政,去除无能的官吏,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埋怨和仇恨,最后,终于惨遭横死。

《吴子》全书共有五卷,其中多半为议论战略和谋略之言。如果我们拿来跟《孙子》一起并读的话,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益处。

吴子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亦名《吴子兵法》,与《孙子》并称《孙吴兵法》。是战国时军事家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早在战国时已很流行。《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记为一卷,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为三卷。今本《吴子》只存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很可系后人伪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参见“吴起”条。

☚ 孙子兵法   六韬 ☛
吴子

吴子

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子曰:‘待公而食。’”《南史·陈伯之传》:“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 西门   亚圣 ☛

吴起【同义】总目录
吴起吴子

吴子wú zǐ

〖名词〗
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1)。《吴许越成》:吴子将许之。——吴王夫差打算答应他。

吴子

古代著名兵书。又名《吴子兵法》。战国吴起撰。二卷。《汉书·艺文志》载该书四十八篇,早已亡佚。今仅存六篇。篇目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土。主要内容为尚礼义、明教训,谓应以礼义治国治军,为将应慎五者:理、备、果、戒、约。对后世影响较大。有英、法、俄、日等译本。

《吴子》

兵书。中国《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军事家吴起著。原48篇,传世本仅《国图》、《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近5000字。主要是吴起和魏文侯、魏武侯有关当时治国强军,作战指挥和一般战术原则的问对记录。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被译成日、英、法、俄等国文字流传于世界。

吴子

072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旧题战国吴起著。相传系辑录吴起与魏文侯及其子武侯论兵之答问而成,约于战国中期成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吴起四十八篇》,然而传世本仅有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分上下两卷(每卷各3篇),约3000字。该书存在《武经七书》二卷本等十余种刊本,尚有英、日、法、俄等译本。书中对战略、战术、军事哲理等均有创见。它继承发展了《孙子兵法》,总结了战国初的实战经验。加以以答问形式,对古兵法及战国实战经验对比叙议,就事论理,说服力强,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 司马法   孙膑兵法 ☛
吴子

吴子

兵法论著。二卷。战国前期吴起撰。吴起(约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初受业曾参,后弃儒学武。任鲁将,大破齐军。任魏将“击秦,拔五城”。继而奔楚,任令尹,辅佐悼王变法,率楚兵“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功勋卓著,是战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悼王死,被楚旧贵族杀害。《吴子》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军事思想的记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前。《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作《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作《吴起兵法》一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著录作《吴子》三卷,称“唐陆希声类次为之,《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凡六篇”。今存诸本分卷或不同,个别篇名稍异,但篇目内容与《读书志》著录完全一致。故今本《吴子》仅是古本《吴起》四十八篇的部分内容。
今本《吴子》二卷,共六篇,约五千字,半系吴起与魏文侯、武侯之答问,非问答之辞者率冠以“吴子曰”。卷上三篇。《图国》主要阐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主张,并对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作了概括分析。《料敌》着重讲判断敌情的要领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作战原则。并从战略高度对六国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民情作综合分析,提出针对六国的不同战略、战术。《治兵》论述军队建设“不在众寡”,要在“以治取胜”,提出了“父子之兵”,“教戒为先”,“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等著名论点。并具体讲述了训练、行军、宿营、驯马的原则和方法。卷下三篇。《论将》论述将帅的地位、作用和良将必须具备的条件,并提出“相敌将”的论点,强调摸清敌将特长和弱点的重要性。《应变》讲述在“卒遇敌人”,“敌众我寡”,“难与长守”,“天久连雨”及遇敌于溪谷、大泽等情况下的战法运用,突出“临敌应变”的战术思想。《励士》主要论述军队士气的重要,“一夫投命,足惧千夫”,提倡用奖有功,激无功的办法鼓舞士气。
《吴子》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理论,“教戒为先”,“以治为胜”的建军理论,“审敌虚实”、“因形用权”的战术理论。《吴子》在总结战国前期丰富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军事思想。比如它对战争的实质进行初步探讨,把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种类型,这种对战争的朴素认识论,无疑比《孙子》前进了一大步。《吴子》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史料价值和军事学术价值,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所以历代著名军事家、将领和学者,一向把《吴子》与《孙子》并称为“孙吴兵法”,奉为兵学经典。早在唐代,《吴子》就传入日本,注译、研究《吴子》的著作多达六十余种。十八世纪后期,又传入欧洲,至今已有英、法、俄等多种译本流传。被西方军事家称为“箴言”、“无价的真理”。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吴子》被官方颁定为《武经七书》之一,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刊印的《武经七书》本。后世诸本,包括各种丛书本,大都源于此本。校本较善者有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本,明刘寅《武经直解》本,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本等。

☚ 军事学   孙子 ☛

吴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汉书·艺文志》载四十八篇。今存六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此书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固国之道,总结出正确判断敌情的经验,在作战指导、治军、训练方面提出“以治为胜”等主张,强调信赏严明,选贤任能,培养士兵勇于杀敌的战斗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吴子

古代著名兵书。见“吴子兵法”。

吴子

一卷。吴起(? —前381年)撰。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他“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后来齐攻鲁,因吴起妻为齐女而被鲁人疑忌,起乃杀其妻,才得以为将,大破齐兵。然受人诽谤不见重用,于是入魏,魏文侯以为将,攻取秦国五城。魏文侯卒后又事魏武侯,因功封为西河守,任职二十多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甚有声名。遭魏相公叔陷害,遂去魏奔楚。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旋又升令尹。吴起在楚主持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通过变法,贫弱的楚国,兵威四方。“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死,被反对变法的楚国旧贵族所害。在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他爱兵如子,相传曾为士兵吮疽,成为千古美谈。据《史记》记载,吴起有兵法传世。班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唐以来的史志书目均有著录。至《宋史·艺文志》兵家类著录才见今名,为三卷,与《汉志》所载显有不合。清代以来迄至近世,许多学者斥其为伪书,大都摘取书中一二名物制度与先秦古制相比较,遽而断定其伪,证据似嫌不足。吴起有兵法,史籍有载,可当无疑。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篇数有亡佚,后人在传抄过程中重新整理、编排,增删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但其主要思想属于吴起,此无可疑也。今本《吴子》有七篇,首为 《吴起初见文侯章句》,其下依次为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其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制国治军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论为将之道则谓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尚礼义,明教训”为是书主要思想。(《四库提要》)。它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宋神宗时勒成 《武经七书》有此书,明太祖下令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的子弟学习,皆有《吴子》。此书的刊本极多,其著名者有黄氏刊本、平津馆刊本,《二十二子》本、《武经汇解》本、《子书百种》本。通行本有《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此书的新刊本有197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译注本。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前381,今山东曹县人)所撰。分上下2卷,现存 “图国” 、“料敌” 、“治兵” 、“论将” 、“应变” 、“励士”6篇。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主张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政治与军事密切配合。在治军方面,提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 。在作战时,强调料敌用兵,视情而战。书中还根据当时六国各方面不同的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并详细叙述了进击与避敌的方法。该书还对骑战作了专门的论述。《吴子》继承和发展了 《孙子》 的有关军事思想,在历史上曾与 《孙子》 齐名,并称为 “孙吴兵法” ,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奉为兵学经典。《汉书·艺文志》有 《吴起》48篇,今已佚。现存《吴子》6篇,为后人伪托整理。

吴子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战国吴起著。《吴子》一书,向与孙武兵法齐名,早在战国时已很流行。《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共有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记为一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记为三卷。现存《吴子》仅有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吴子》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作者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体现了吴起政治与军事并重的战略思想。(2)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六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之交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方法和胜敌的策略。(3)“以治为胜”,“教戎为先”的治军思想。《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主要阐述了治军思想。作者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指挥官;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吴起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并且重视士卒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 肖永智   吴峦 ☛

吴子

战国时期的著名兵书。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系由后人缀拾编辑,已非原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