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迅速发展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迅速发展时期

(二) 迅速发展时期1978—1995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特别是从1982年起,中共中央连续5年颁发的五个一号文件和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不仅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和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2年是北京乡镇企业重新起步发展阶段。到1978年底,郊区农村社队企业总收入7.88亿元,比1976年增长了80.4%;占当年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的比重由32.9%上升到41.9%。1979年3月,北京市为了加强乡镇企业的工作,成立了北京市人民公社企业局(1984年改名为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同时从县(区)到公社都加强了乡镇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市委对全市各部门提出,要“大力帮助社队发展工副业,加速实现公社工业化,尽快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并大量吸收农业腾出来的劳动力”,并对乡镇企业行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再次做出规定:“首先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凡是能由县、社、队加工的农副产品就不要拿到市里加工;其次,城市工业要尽可能多地拿出一些产品交社队加工;第三,鼓励社队就地取材,积极开辟工副业门路,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试制新产品,计划部门和物资部门要尽最大努力帮助社队打通产销渠道”。允许多种计酬形式的存在,对奖金的发放规定了“按月完成计划的,可提取奖金,一般平均每月每人不超过五元”。各地根据自己的条件,积极兴办乡镇企业,并主动向城市工业争取下放产品。提出了“四不嫌”,即不嫌小、不嫌稀、不嫌脏、不嫌累,同时保证质量,讲求信誉,坚决当好城市工业的助手。到1982年底,乡镇企业总数已达6 767个,职工40.2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18.1亿元,实现利润3.7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和70.5%,年均递增分别达到23.1%和14.3%。
第二阶段,1983—1985年是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阶段。农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普遍实行的3年中,使务农劳动力减少了20万个,同时,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加了36万人,增长89.8%。这期间,郊区农村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转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由单纯抓农业,转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由只靠集体“一条腿”,转为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及时提出:“在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支持、鼓励农民自办、联办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认真搞好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坚持走改革、开放、引进、联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植发展农村集体和个体经济;允许生产队办企业;允许社队和个人从事运输业;农村社队成立农村建筑队的审批权下放到区县;鼓励农民发展采掘业、开发旅游业;逐步收回本市扩散到外省、区加工的工副业项目,安排到郊区工副业少的社队加工、生产;以及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1984年初开始,各区县从解决乡村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入手,逐级建立了经济责任制。到1985年底,乡镇企业总收入由1982年的18.1亿元猛增到52.1亿元,增长1.9倍,年均递增42.3%;利润总额由3.75亿元增加到8.61亿元,增长1.3倍,年均递增31.9%;乡镇工业产值达到3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6.6%上升到11.7%。
第三阶段,1986—1993年是乡镇企业稳定增长阶段。1986年,北京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趋于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的总收入达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实现利润9.1亿元,增长5.7%。1987年1月9日,市计委、经委、农办、财政局、税务局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从健全企业责任制、以工建农、横向联合、鼓励创汇、加强供销社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并规定了一些比较优惠的政策。6月8日,市政府又颁发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支援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各区县参照这些政策,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也进一步制定了有关加快横向联合和扶植乡镇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一年,郊区新办各种形式联营企业1 060家,引进资金1.25亿元,与15个中央部委签定合作项目36项,引进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1.2万人。
北京乡镇企业发展进入90年代后,开始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突出地表现出五个方面的趋势:在企业发展上,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上,越来越依赖于扩大开放、拓宽领域;在企业组织上,越来越依赖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规模效益;在企业布局上,越来越趋向于地域性的相对集中;在企业管理上,越来越依赖于依法治企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的鼓舞下,在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指引下,北京乡镇企业干部职工振奋精神,解放思想,抓开放、开发,外向型经济迅速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小区和股份合作制试点开始起步。到1992年底,北京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分别达到323亿元和370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59.9%和68.2%;出口供货额达27.9亿元,增长了1倍多;新办“三资”企业555家,比历年总和还多169家,其中引进外资达3.4亿美元,为历年总和的2.7倍;海外办厂有了新突破,出现了6家海外企业。在这一年中,郊区首次出现了四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它们是:平谷县中燕羽绒有限公司,顺义县顺美服装有限公司,丰台区凯特汽车改装厂,通县张家湾汽车暖风机厂;经市政府批准,共确定各类区县级工业小区29个,290个乡镇中有164个乡镇规划确定了工业小区;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也开始起步。
第四阶段,1993—1995年是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深化改革阶段。1993年和1994年,北京乡镇企业开始全面实施上规模、上水平“双上工程”和“国际化接轨工程”,重点支持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和项目,政策也向之倾斜。在“双上工程”的推动下,北京乡镇企业发展路子不断拓宽,形式更加丰富,如中燕公司靠一个名牌产品——探戈牌羽绒服,打出国门,创出一个跨国公司;北京精密合金钢厂建成一条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线,生产出高科技军工产品,产值利润数十倍增长;通县长胜汽车消声器有限公司通过一项技改,建起了全行业领先的检测线和生产线,年产值过亿元。到1994年底,随着通县东亚铝材、顺义汉川机床和杨镇楔横轧、怀柔博华通讯电缆等一大批高、新、大项目的相继投产,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08家;乡镇“三资”企业累计发展了2 797家,协议引进外资42亿美元,其中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实现产值93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10.3%;出口供货额73.3亿元,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7家。1994年1月,市人大常委通过了本市第一部乡镇企业地方性法规《北京市乡村集体企业承包经营条例》,条例的贯彻实施,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受到重视,资产增值幅度在10%至20%左右,90%已签订合同的企业的留利水平在40%以上,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的企业已占签订合同企业总数的1/3。
从1993年开始,北京乡镇企业围绕经营机制的转换,积极探索通过资产重组转制搞活企业的新路,先后搞了2600家股份合作制试点,吸收个人和法人投资近8亿元。两年多的时间里,为盘活存量资产、搞活企业,又推广了小微亏企业实行租赁、拍卖的经验,累计拍卖企业65个,拍卖资金1.6亿元;租赁企业515个,年收租金3 127万元;拍卖、租赁共盘活闲置资产3.7亿元。这些改革措施,化解了矛盾和困难、调动了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5年投资百万元以上的524个技改项目,当年竣工329项,完成投资21.5亿元;当年开发新产品483项,其中有145项填补市级以上空白。到1995年底,北京乡镇企业总数达到74 275个,职工人数达101.5万人,总收入541.72亿元。

☚ (一) 萌生和缓慢发展时期   三、城乡工业协作与联合 ☛
000015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