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源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
1. 自然条件。本区域自然条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土地资源较多,但土壤肥力不足。按土壤普查面积,本区人均占有耕地1.68亩,高于全省平均数0.47亩。除现有耕地外,尚有未开垦的荒地1 600万亩,而且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宜于机械化作业。但是,本区多系黄泛平原,坡度平缓,潜水位高,径流不畅,致旱涝碱交互为害。本区土壤以潮土为重,盐渍土、褐土分布也比较广,土壤养分不足、有机质含量低、缺氮少磷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区现有盐碱地1 160万亩,砂姜黑土240万亩,砂质潮土600万亩,风沙土60万亩,粗骨质土700万亩,白浆化棕壤40万亩。
(2)气候条件较好,但自然灾害频繁。山东省黄淮海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日照时数2 300—2 90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年降水量550—900毫米,且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加上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旱涝灾害比较频繁,特点是非旱即涝,旱涝交错,涝碱相随。从1949—1980年的31年间,曾出现旱灾22次,约3年两遇,年平均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9%—20%;出现涝灾14次,约2—3年一遇,年平均成灾面积占耕地10%左右。
(3)可利用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黄河流经山东境内长达617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30多亿立方米,目前全省年引黄量仅60—80亿立方米,占年径流总量的13.95%—18.6%,80%以上的黄河水注入大海。另外,还有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79亿立方米,通过开发基本上可满足全区农业用水。但由于前些年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不力,设施管护不够,原有的水利工程失修、老化严重,骨干排水河道普遍淤积,防洪除涝能力明显降低,田间水利设施很不配套,致使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灌溉效益较低。
2.社会经济条件。本区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地带,周边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城市,并和华北、中原、胜利油田相连,胶济、兖石、兖新铁路横贯东西,京沪铁路纵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和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本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精耕细作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本区科学教育落后,科技人才匮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成果推广缓慢。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黄淮海平原地区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种植业生产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本区的粮食、油料、果品单产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不及东部地区,棉花中产面积很大;二是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居高不下,林牧副渔业发展不快。1987年,全区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高达77%,比半岛地区的59%高出18个百分点;三是农村第二、三产业落后。鲁西北地区的44个县(市),1985年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仅占12.6%,大大低于全省24.3%的水平。全区大多数县(市)财政入不敷出,没有财力支持农业,大多数农民仍然依靠“土里刨食”。198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