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资源

(二) 资源

朝阳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0~46米,平均海拔34米,坡降为1/2 000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为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平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土壤为褐土向潮土过渡类型、轻壤到中壤,较为肥沃,含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成分,土壤疏松通气,保水保肥,土温较稳定,对农作物成长十分有利,是早经耕垦的粮菜基地。1995年末实用耕地17 23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6530公顷。
境内有温榆河等8条河流,属于海河流域的北运河水系。50年代,各河流之间开挖了羊坊等9条引水干渠,还有许多支渠、毛渠,纵横交错,形成网络。河道主要用于农田排灌和城区泄水。
朝阳区位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600.7毫米。全年太阳辐射量560.12千焦/平方厘米,其中生理辐射274.37千焦/平方厘米,4—9月太阳辐射量约占全年的63%,全年日照2552.8小时,以5-6月光照最强,光照时间最长,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全年平均气温11.6℃,稳定通过10℃积温为4 139℃,日数为200天(4月7日—10月23日),下茬作物选择早熟高产品种,可以一年两熟。由于城市小气候影响,近城区可比离城5—10公里外地区积温多52~135℃,对延长蔬菜生长期和上市有利。

☚ (一) 沿革   (三) 区位特点及优势 ☛

(二) 资源

(二) 资源

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海拔最高1 278米,最低35米。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的影响,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1.6℃,年均降水量628.9毫米,日照值2660小时,无霜期193天。土壤类型主要是棕壤、褐土、潮湿土、水稻土。水资源总量约为2.66亿立方米(其中年地下水总补给量2.4亿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蔬菜、水果等,主要畜禽有猪、肉鸡、鸭、鱼等。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7400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24.3%;园地1 400公顷,占4.6%;林地1 070公顷,占3.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400公顷,占47.4%;交通用地2330公顷,占7.7%;水域1 330公顷,占4.4%;未利用土地2 130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7.0%。土壤分4个土类、10个亚类、15个土属、46个土种。其中:低山褐土类1 010公顷,红黄土2 240公顷,杏黄土、立杏黄土2 330公顷,潮褐土3 050公顷,菜园土950公顷,褐潮土4 370公顷,潮土2 170公顷,水稻土2 880公顷,风砂土、河淤土850公顷,此外还有少量的红粘土、优质菜园潮土、湿潮土。在上述土壤类别中,除低山褐土类外都有农作物分布。
(2)水资源。丰台区大部分属永定河冲积、洪积扇地区,由第四系松散岩层组成,地下含水条件好。水资源主要是地下水,其次是地表水。境内有河流13条,分别属永定河、北运河和大清河水系。这些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在有水的条件下,能够对地下水补给起到良好的作用。蓄水工程有2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和13座小塘坝,可利用的地表水不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0.377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1.43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78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6亿立方米。1995年用水量为1.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0立方米。
丰台区第四系含水层多是单一砂卵石层,底板多为第三系地层,含水层及底板岩性含钙质多,地下水总硬度偏高。西北部山区羊圈头至东河沿一带有奥陶系灰岩和震旦亚界灰岩深层地下水,水质优良,储量丰富,达到矿泉水饮用标准。
(3)气候资源。丰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春季多寒潮大风,气温回升快,天气晴朗,降水少;夏季高温多雨,天气多变;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年平均气温11.7℃,年极端最高气温39℃,年极端最低气温-21.7℃,0℃以上积温多年平均值为4 577℃,5℃以上积温多年平均值为4462℃,10℃以上积温多年平均值为4 170℃,15℃以上积温多年平均值为3 660℃,20℃以上积温多年平均值2 670℃,无霜期平均为203天,越冬期平均为91天。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 222.7兆焦/平方米,年生理辐射量为2559.1兆焦/平方米,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3732.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多年平均降水量575.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977毫米,最小降水量307.3毫米。
(4)生物资源。丰台区农作物主要有蔬菜和粮食作物。蔬菜资源丰富,有26科、88种、300多个品种。粮食以玉米、小麦、水稻、甘薯种植为主,豆类、谷子、高粱、花生、芝麻有少量种植。果树有苹果、桃、葡萄、红果、梨、柿子、核桃、李、杏、枣、黑枣、海棠、板栗等13种。
全区林木覆盖率23.8%,农村范围林木覆盖率为24.3%。林业用地面积为0.49万公顷。林木覆盖面积0.41万公顷。主要资源有针叶林0.03万公顷,阔叶林0.28万公顷,灌木林0.0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4万立方米。
畜禽水产资源主要有猪、牛、马、骡、驴、羊、鸡、鸭、兔、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甲鱼、罗非鱼、㾦鱼、黑鱼、白鲳鱼、鲂鱼。
(5)矿产资源。丰台区矿产资源均为沉积型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是建筑材料资源。全区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14种。已开采利用的矿产有砂砾石矿、石灰岩矿、板石矿、白云岩矿、粘土页岩矿、大理石矿、砖用粘土矿、矿泉水、地热共9种。其分布范围为:沙砾石矿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河床及永定河以东地区;石灰岩矿、白云岩矿、大理石矿、板石矿、粘土页岩矿、矿泉水分布在西部山区;砖用粘土矿主要集中于王佐乡、长辛店乡山前丘陵地带;地热分布在丰台区东部和南部地区。在上述矿产中,石灰岩矿、砂砾石矿、砖用粘土矿和板石矿是丰台区的优势矿产。
(6)旅游资源。丰台区文物古迹丰富。1995年有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国家级1处,市级6处,区级19处。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建成于金明昌3年(公元1192年),其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古代石桥。自金代以来“卢沟晓月”即列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卢沟桥不仅是有名的古代建筑,也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的宛平古城,是华北地区仅存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丰台镇南4公里的大葆台汉墓,经鉴定为西汉广阳王刘建的陵墓。此外,丰台区的名胜古迹还有金代莲花池、金中都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辽金时期镇岗塔等。
人文景观有世界公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镜花园等。世界公园将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名胜古迹、著名建筑、自然景观微缩于一园,游客在园内便可“环游世界”,欣赏世界名胜风光。
丰台区西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崇青水库碧水一泓,北部山区风景秀丽,是发展旅游业的佳地。另外,丰台区绿地面积大,空气新鲜,也是开发旅游的有利资源。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土地资源。全区总面积86平方公里,农村地域占全区总面积的31.5%。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低山丘陵为主体的北部山区约占34.8%,最高峰克勤峪海拔797.6米,中部和南部山前洪积和永定河冲积平原约占65.2%,最低点为东南部的石槽,海拔58.1米。全区土壤大部属褐土类,土壤肥力较高,质地适中,适用农作物种植。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528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6.1%。
(2)水资源。境内水资源较贫乏。永定河是流经本区的最大河流,河床长期干涸。1957年建成的永定河引水渠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北部,仅在冬季为保证市内居民生活用水水量较大,其他季节水量很小。地下水由于干旱和长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埋深约在30~35米。
(3)气候资源。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多东北及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2℃,年日照时数258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全年≥10℃积温4050℃,无霜期219天。年平均降水量608毫米,是华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冰雹、连阴雨、倒春寒和霜冻等。
(4)生物资源。有白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茴香、韭菜、大椒等蔬菜;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和猪肉、鸡蛋、牛奶等畜产品。
(5)矿物资源。矿产资源较少,虽然埋藏有一定量的煤,但开采价值不大。非金属矿产有青灰、耐火粘土、红土子、白土子,开采量较大的是供建筑用的砂石。北部山区的砂质页岩,是做磨刀石的极好材料,远近驰名。
(6)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大处公园、八宝山革命公墓和模石口第四纪冰川擦痕;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承恩寺、田义墓、龙泉寺、万善桥、皇姑寺、石景山、雍正御制碑、八大处冰川漂砾、隆恩寺第四纪冰川擦痕。在沿山地区广泛分布着众多历代古迹。改革开放后,建成现代化大型游乐场——石景山游乐园,西山八大处公园增设了高空索道和高山滑道,加上风格各异的古城公园、雕塑公园、银杏宝宝乐园、希望公园、八角公园等多处公园的点缀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构成优美的游乐休憩的环境,是北京小西山及永定河游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地地带。地形东南低,西北高,呈阶梯上升。境内有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 303米。最低处在永定镇,海拔仅73米。全区总面积为1 4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8.5%,平原面积仅占1.5%。门头沟区位于东部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区之间,属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原为11.7℃,山区为10.2℃。全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在37℃,低温在-17℃。大部分地区无霜期约180天,东部平原为214天,西部山区最少的90天。全区平均年降水量62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区内土壤和植被分布具有垂直分带现象。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沟谷台地、洪积冲积扇上,对一般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山地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900米的中山山地,适合林木生长。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土质好,但因风大、气温低,只宜生长草甸杂草。境内主要河流是永定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属海河水系。永定河境内流长100公里,流域面积1 398平方公里。清水河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548平方公里。境内有丰沙及其支线两条铁路纵穿南北;京原、京兰两条国道横贯东西。
门头沟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特有的自然资源。千米以上的灵山、黄草梁、毛架山是天然的季节牧场;百花山、小龙门森林公园是天然的动植物园,有植物800多种,动物700多种,仅鸟类就有300多种,药用植物327种;低山区遍地的荆花,广布的刺槐,提供了丰富的蜜源;境内矿藏20多种,煤、石灰石、页腊石、花岗石、紫砚石等储量丰富,其中煤炭分布面积700平方公里,紫砂页岩贮量约2500万吨,可采上百年;东山白梨、陇驾庄盖柿、妙峰山玫瑰花、田庄香椿、太子墓苹果、灵山核桃、火村红杏、沿河城小枣、上苇甸红果均为京郊名特优产品;灵山、百花山、妙峰山、潭柘寺、戒台寺、西峰寺以及珍珠湖、龙门涧、永定河、清水河、斋堂镇等是京西较为著名的人文景点,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优势。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 土地资源。房山区地貌多样,中山占16.0%,低山占44.8%,丘陵占8.8%,平原占30.4%。据1993年土地详查,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4.57万公顷,园地0.64万公顷,林地4.92万公顷,牧草地0.04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1万公顷,交通用地0.24万公顷,未利用地6.28万公顷。1995年末耕地面积42 40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8公顷。划定基本农田32 825公顷。
(2)水资源。年平均降水总量13.2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年径流总量4.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26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主要有4条。大石河,境内流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 243.4平方公里;拒马河,境内流长61公里,流域面积433.8平方公里;小清河,境内流长30公里,流域面积212.35平方公里;永定河,境内流长29公里,流域面积26.75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水泉49处。
(3)气候资源。房山区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分明显。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和凉爽。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6℃;山区年平均气温10.8℃。房山区地处暖温带,热量充足,年平均日照2 625小时,无霜期平原地区204天,山区150天。
(4)植物资源。房山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平原地区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及多种豆类作物;山地、丘陵地区则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为多种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全区有各类植物96科、426属、878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有8类、554种。
(5)矿产资源。据勘测,房山区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5种,已开发利用的15种。大理岩总储量4.5亿立方米,分布在房山街道、周口店地区至张坊镇及坨里镇至佛子庄乡、霞云岭乡一带沿线。主要品种有汉白玉、芝麻花、螺丝转、肉红、山水青等。汉白玉素有“国宝”之称,开发利用已有1 300多年历史,故宫宝和殿后长16.57米的“云龙阶石”、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座像,湖南杨开慧纪念馆的杨开慧塑像都是用房山的汉白玉雕塑的。石灰石储量109亿吨,主要分布在房山街道、周口店地区、佛子庄、坨里、崇各庄等乡镇。白云石、石英石储量各1亿吨左右,花岗石储量在2000万吨左右。煤炭资源储量为18.5亿吨,区属煤炭资源4.4亿吨,可开采量2.6亿吨,主要集中在大房山南北两麓,属无烟煤,分为京西甲、乙煤质,一般发热量都在6000大卡/公斤以上。除上述矿产资源以外,还有铝、铁和高岭土、佛石、麦饭石等资源。
(6)旅游资源。房山历史久远,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水光山色、奇峰异洞的自然风景,而且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全区有古遗址9处,古墓葬10处,古城址8处,石刻254处,古建筑271处,近代文物7处,共55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7处,区级54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佛教圣地云居寺和标志北京建都的西周燕都遗址分别于1961年和198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风光景点包括北方独一无二的石花洞;具有“中华国宝”之称的银狐洞;上方山的云水洞;纵横百里、河谷狭长、奇峰秀水,享有“北方小桂林”美誉、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十渡风景区;以九洞、十二峰、七十二茅庵闻名于世,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上方”美誉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奇观壮景的百花山。此外,有比明十三陵早250多年的北京地区第一个皇陵区“金代皇陵遗址”。有以平西烈士陵园为代表的一批近代革命历史文物,还有历代宝塔107座,占北京地区宝塔总数的一半,素有“宝塔冠京师”的美誉。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昌平地处温榆河冲积平原与军都山的结合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丰富,被誉为“风水宝地”。昌平西部和北部为山区、半山区,共80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7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2%,东部和南部为平原,面积5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8%。山区土壤以褐土为主,山地与平原结合地带多为潮褐土,不利农耕;平原以潮土为主,适于农耕。据1993年土地详查,土地利用现状,耕地2.90万公顷,占21.5%;园地1.12万公顷,占8.3%;林地6.04万公顷,占44.8%;牧场草地0.02万公顷,占0.1%;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5万公顷,占14.5%;交通用地0.37万公顷,占2.7%;水域0.59万公顷,占4.4%;未利用土地0.50万公顷,占3.7%。1995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0万公顷。
昌平境内主要河流是温榆河,长19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 237平方公里。京密引水总干渠横贯东西,在境内长度为37公里。北部山前地带,有十三陵、虎峪、响潭、桃峪口、王家园、沙河、德胜口7座中小水库。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采资源为1.9亿立方米,实际开采量1.84亿立方米,其中北部山区水质优良,南口、十三陵、黑山寨等地所产矿泉水享誉京城。
昌平位于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水多,秋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降水少。年平均气温11.7℃,日照年均2 667小时,年均无霜期159天,年均生长期200天,积温4 195℃,常年降雨量600毫米。受地形影响,山地和平原气象有明显差异。
生物资源多样,名优特产丰富。昌平县自然条件宜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物种较多。植物种类多达2000余种。境内有林地2.1万公顷,其中次生自然林2300公顷,自然草场2.02万公顷。野生经济植物有151种。野生动物门类多样,鸟类140种,兽类41种,鱼类60余种,白冠长多毛雉、金钱豹属珍稀动物。栽培作物中粮食作物有10种,以小麦、玉米、稻为主,其次是豆类、谷、薯;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葵花、蓖麻等;传统蔬菜有8类、120个品种,新引进23个品种;瓜类2种;果树有30余种、270个品种,主要是苹果、桃、柿、栗。经过长期栽培选育,培育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优质果品,如个大味美的燕山板栗、核小甜脆的西山小枣、皮薄汤青的十三陵盖柿、形美质优的富士苹果,都已成为北京的名优果品。传统养殖种类有马、驴、骡、牛、羊、猪、兔、鸡、鸭、鹅;鲤、鲩、鲢、鳙、鲫;蚕、蜂。近期发展特种养殖,新引进的种类有狐、海貂、鹿、犬、鸵鸟、鹌鹑、七彩鸡、珍鸡、贵妃鸡、火鸡、孔雀、鸽、甲鱼、非洲鲫鱼、淡水鲨鱼、淡水白鲳、德国鲟鱼、埃及革胡子鲶鱼、罗氏虾、蟹。
昌平境内地貌多样,矿藏资源丰富,以建筑材料和有色金属为主的矿藏种类较多。适于烧制砖瓦的优质土层在10米以上,储有25米厚的大量有孔优质沙。探明储量的矿藏有铁、铅、锌、金、钼、锰、钡、钛等9种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石英石、花岗石、麦饭石、天然油石、砂石等19种非金属矿产。独特而丰富的地热资源,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热层浅、水温高,最高可达72℃。小汤山地热温泉,以对某些慢性病有较好疗效而闻名全国,遗存有康熙年间建造的浴池古迹,更拥有现代化疗养康复设施。
昌平是北京著名的旅游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其中:国家级3处,市级3处,县级72处;共对外开放26处。旅游资源可分为三个系列:以明十三陵为代表的古迹系列;以虎峪辉金、居庸霁雪等“燕平八景”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系列;以九龙游乐园、明皇蜡像宫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系列。已开发营业旅游景点78处。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顺义位于燕山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端,潮白河中游。地域辽阔平坦,水源丰富纯净,有丰富的耕地、水利、气候、谷物、矿物和旅游资源,显示出甜水绿野的资源特色。
顺义是京郊平原县,平原面积913平方公里,占90%,土壤以湿潮士和褐潮土为主,土地都较肥沃,适于农耕;山地面积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土壤以褐土为主;平原和山地之间是带状台地,约67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6.6%,土壤以褐土为主。据1993年土地详查,土地利用状况:耕地58682公顷,园地3 128公顷,林地2 846公顷,水域9 127公顷。1995年全县有耕地56 364公顷。
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由于众多河流的润泽,顺义水源相当丰富。全县天然地表水总量约为12.6亿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水约10.5亿立方米)。地下水含水层平均厚度25~50米,埋深1.5~2.5米,而且水质优良,是供应北京市民和使馆区的主要水源。在龙湾屯镇有优质矿泉水资源,在李遂镇和天竺镇有丰富的地热田,已开发利用。
顺义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型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干旱,夏季炎热多雨,春天温和,秋季凉爽。年日照总时数28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11.5℃,平均降水量588毫米,无霜期177天以上。
顺义农业开发较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还产谷子、大豆、高粱、糜黍等杂粮;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等;蔬菜瓜果有白菜、茴香、韭菜、西瓜、甜瓜、桃、李、梨、杏、柿、核桃等。顺义产的潮白河金翅鲤鱼、“蒸煮三伸腰”的东府大米、油润可口的二十里长山小米、灰白火亮的红铜营大叶烟,历来享誉京东,有的还成为贡品。
顺义已探明的矿物不多,已经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石灰岩、大理石、粘土和砂石等。北小营一带有草煤资源,由于利用价值不大而停止开采。
顺义地处平原,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多,一些名胜古迹也多遭破坏。但由于靠近京城,有山有水,交通方便,又是革命老区,潜藏着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潮白河清水区、唐指山风景区、芦荡新村、焦庄户旅游观光区和马坡娱乐区已规划开发。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通县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条件优越。土质以黄土、两合土、沙性土为主,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为1.25%。全县有耕地6.05万公顷,土壤肥力在华北平原属中等偏上,适于农耕。
通县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5.2℃。全年无霜期186天左右。全年光照时数为2 700小时。特别是五、六月份光照时间最长,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由于光照充足,热量充裕,保证了小麦与夏玉米、小麦与晚稻等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通县属海河流域,分北运河和潮白河两个水系,有大小河流13条。北运河水系有北运河、温榆河、水河、通惠河、港沟河、凤河、玉带河、萧太后河、小中河、中坝河、凤港减河。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其干流流经通州镇、觅子店乡等9个乡镇,境内长58.7公里。潮白河水系有潮白河、运潮减河,其干流潮白河流经宋庄、西集等4个乡镇,境内长41.7公里。河网密度为0.29公里/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为617.4毫米。径流总量1.18亿立方米。由于纵横交错众多河流的滋润,通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可开采储量达2.6亿立方米。
通县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资源丰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华北平原其他农业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大豆、红豆、绿豆、高粱等杂粮;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蔬菜瓜果有白菜、西红柿、黄瓜、西瓜、苹果、桃、梨等。通县是北京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副食品生产基地。
通县旅游资源缺少山地的自然景观。但通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如:县内的京杭大运河和燃灯佛塔,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西海子公园北侧的明代著名学者李卓吾墓;县城西有著名的抗击英法侵略军沙场遗址八里桥;张家湾镇有曹雪芹家当铺等遗址。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中外学者、游人前来研究参观。京杭大运河正规划开发集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景区。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大兴县全境为永定河洪—冲积平原。永定河从县西至南沿县界流经大兴55.25公里。清代以前永定河无堤,自东向西自由摆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筑堤。在从筑堤到1949年的240年间在大兴段溃堤决口50次,平均不到5年有一次,最大一次决口(1890年)近300个村庄受灾。永定河造就了大兴的地貌,加上低海拔(仅25~45米)条件下的地下水和季风气候的作用,形成了大兴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大兴的地貌有:古漯水河洪—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区,分布于县境东北部,约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左右,面积420平方公里;古无定河洪—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区,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面积61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连片是基本特点,但也形成五条决口泛风流沙带和无数风积沙丘、洼地、河漫滩等特殊地貌,构成不利的生态环境。
大兴县水资源单一,唯有地下水。其特点是水文地质条件好,而水资源相对不足。百米内地下基本无隔层,地下水垂直补给条件好。有三层含水层地质构造,总厚度为22~50米。正常补给情况下,可供水量2.21亿方。进入80年代补给不足开采量增大,年亏损0.5亿方,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53.7厘米。进入90年代实行节水灌溉,拦蓄沥水回补,下降趋势已得到控制。
大兴县的土地特点是数量相对较多,但质量较次。据1994年详查,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耕地58 931公顷,占56.7%;园地8 247公顷,占7.9%;林地4 252公顷,占4.1%;居民点及工矿占地15 755公顷,占15.2%;交通道路占地5 725公顷,占5.5%,河道坑塘占地8 047公顷,占7.7%;尚有未利用土地2 954公顷,占2.8%。人均土地2.78亩,人均耕地1.58亩。土壤为隐域型,有潮土、褐土,风沙土等5个土类,10个亚类,21个土种。以潮土为主,占94.82%,加之沙地多(占总土地的65%),故土壤熟化程度低,未形成较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县平均1%,碳酸钙含量一般7%~11%,低氮缺磷,缺磷面积占82%。近十几年采取多种措施培肥地力,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04个百分点。
大兴县的气候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春风多,降水少,夏季严热,降雨集中。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68.9毫米,最大量为1057.5毫米,最小量为261.8毫米;日照充裕,年均总日照2772.3小时,日照百分率62%;热量属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水平,≥0℃积温4 580℃,≥10℃积温4 161℃,持续200天左右,≥20℃积温2 653℃,持续109天左右;有旱、涝、风、雹、麦收连阴雨、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机率不同,干旱的机率最高,春旱十年八遇,风、雹局部成灾较重。
大兴县自然条件中风沙、旱涝、盐碱等不利因素长期占主导地位。大兴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抓住沙和水两大主要矛盾,坚持治沙治水不止,农业环境大为改善,同时立足资源,面向市场,扬长避短,调整结构。农业持续高速、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28.4亿元,农村国内生产总值2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各项税收1.02亿元。1980—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9.6%。

☚ (一) 沿革   二、农村经济发展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土地资源。境内有山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地占县域4/7强;中西部为平原,占3/7弱。一方面,山场广阔,坡度平缓,棕壤、褐土土层较厚,光热适宜,宜发展林果,长期开发形成了大面积林果产区和粮果间作区;另一方面,平原由泃河、洳河冲积而成,土壤为潮土及水稻土,地面平坦,形成主要产粮区。1995年末,全县实有耕地26 759公顷。
(2)水资源。平谷境内有常年河和季节河10余条,属蓟运河水系,构成了自然地表水利资源网。常年河有泃河、洳河和金鸡河等。泃河为主干河道,自县东南部入境,横贯县境南部,汇纳全县诸河之水后自西南出境。洳河纵穿西部县域,金鸡河、龙河贯通西南部。季节河有将军关、黄松峪、北寨等6条石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平原地区属第四系孔隙水强富水区。
(3)气候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1.5℃,平均无霜期191天,年降水量639.5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一般集中在7月至8月,平均为47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4.9%。
(4)农作物资源。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水稻为主,还有高粱、豆类等杂粮。经济作物以花生、棉、芝麻等为主。
(5)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铜、铅、锌、锰、钨、钼、花岗岩、大理岩、重晶石等20多种,分布全县40多处。境内泉多,日流量20立方以上的山泉就有38处,其中南山村山泉日流量67.6立方,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6)旅游资源。平谷县多奇山秀水,而且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与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山水景观中,已开发出风景优美的金海湖和奇秀天成的京东大峡谷、湖洞水等,菊花谷、老象峰等多处天然景区正待开发。人文景观中,有上宅文化遗址、明代长城、丫髻山古庙、鱼子山革命兵工厂等15处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上宅文化陈列馆、轩辕庙、丫髻山庙已经建成和修复。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 土地资源。特点是土地类型较多、土层较厚、土质适中。全县土地利用分为8个1级类型,40个2级类型,44个3级类型。其中:耕地1.88万公顷,林地9.51万公顷,园地2.41万公顷,草地5.41万公顷,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0.61万公顷,交通用地0.2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0.76万公顷,水域0.48万公顷。土壤分为4大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102个土种。其中,褐土16.1万公顷,棕壤土2.8万公顷,潮土0.6万公顷,水稻土0.1万公顷。农作物区主要以褐土、潮土为主,次生林区以棕壤土为主。1995年末实有耕地17 878公顷,其中划定基本农田14 335公顷。
(2)气候资源。怀柔位于中纬度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
❶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春季干旱风大日照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风小光照足。
❷空气新鲜,污染少。大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大气总悬浮微粒含量在100微克/标立米左右,二氧化硫在16微克/标立米左右,氮氧化合物在15微克/标立米左右。
❸光热充足,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2 748~2 87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2%~65%,年太阳总辐射量5201~5 358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温度6~12℃,全年≥0℃的积温2 800~4 610℃,无霜期150~20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470~850毫米。
山前暖区和平原受天然屏障保护,形成自然小气候,积温相对较高,是发展鲜果的最佳地带。南北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生产玉米和淡季鲜活产品。
(3)矿产资源。全县99个矿产地中,经勘探详查的有52处,列入储量平衡表的23处,保有C级以上储量的矿产地28处。主要矿藏分为4大类、8个亚类、34个矿种。其中,金属矿有3个亚类、7个矿种。黑色金属矿主要为铁矿,远景储量4 963万吨,已开发的有前安岭铁矿、马圈子铁矿;贵金属矿主要为金矿,已发现11处,列入储量平衡表的2处,保有储量为4.8吨,崎峰茶金矿是京郊年产量最高的金矿。非金属矿种24种,矿产地57处,已详查的28处,列入储量平衡表的12处。主要有化工原料类、冶金辅助原料类、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放射性矿及稀散元素矿等。
(4) 水资源。怀柔县水资源水量充足,水质好,是北京地区丰水县,可开采利用潜力较大。境内四级以上河流17条,分属海河流域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积2 132.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2.7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9.5亿立方米,地表拦蓄水利工程1 159处,可控制利用地表水1.7亿立方米,出境水为7.8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1.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8.5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5,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 300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人均占有量的7倍,平水年可利用水资源1.2亿立方米,总用水量0.9亿立方米。
怀柔县河流大多源出山区,流途天然植被良好,地表水水质较优。主要特点是无工业污染,含沙量低,水体交换大,有毒物质含量低,悬浮物质少,水质稳定。地下水矿化度为0.2~0.3克/升,pH值为7~8之间,总硬度为10°~19° (德国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北京地区首位,是北京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每年经怀柔水库供应首都城市用水3.9万立方米,成为北京市重要饮水基地。全县有水泉774眼,泉水清澈晶莹,水质清甘,是生产低钠矿泉水和饲养虹鳟鱼的优质泉水。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6万千瓦,其中有开发价值的2.8万千瓦。到1995年全县共建成中小电站16处,装机容量3 470万千瓦,年发电量1 500万千瓦小时。
(5)生物资源。农作物资源有94种、547个品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类、豆类等17种、277个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油料、药材等。
怀柔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现多为次生演替产生的天然次生林、灌木丛和草本群落,自然植被占幅员面积的75%,森林覆盖率54.4%。乔木28科、55属、120种,灌木32科、48属、99种;草本植物79科、198属、589种。
全县果树面积3.1万公顷,1 388万株。其中“北京板栗”驰名中外,占北京市常年产量和出口量的70%。大扁杏仁出口量居京郊之首。核桃占全市总产量1/10,又以成熟早,皮薄味美,出油率高,畅销国内外。“红星一号”红果在全国鉴定会上获奖。慕田峪糖梨、北台上鸭梨曾上过国宴。
农作物秸秆资源年产量约1.3亿公斤,其中畜牧业利用约1.0万吨。山区自然草场有野草140种,其中牧草113种。牧草总量达26万吨,载畜量1万个黄牛单位。
畜禽水产资源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蜂、鲤鱼、草鱼、鲢鱼、虹鳟鱼、鲫鱼、池沼公鱼、香鱼等。还饲养了鹿、貉、貂、火鸡、山鸡、珍珠鸡、孔雀、鹌鹑、鸽、蝎等。
全县野生经济植物515种。其中:木材植物29种,果类植物32种,油脂类植物36种,淀粉类植物28种,蜜源植物60种,芳香油类植物36种,纤维类植物82种,鞣料类植物21种,单宁类植物11种,药材植物245种,饲草植物140种。
怀柔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中,哺乳类36种,鸟类119种,鱼类59种,爬行类15种,两栖类6种,昆虫类31种。还发现了白鳖、大鲵、中华九刺鱼等稀有水生动物。梅花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鹿、红腹锦鸡、白鹇、蓝马鸡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12科,100多种。
(6)农村生物能源。农村生物能源有薪柴、作物秸秆、沼气等。生物能源理论资源量为61.4万吨,折合34.2万吨标煤,可利用量折合5.7万吨标煤,薪柴、作物秸秆、沼气之比为:74:19:7。
(7)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多样丰富,以自然风光为主。县城北依燕山,南偎平原,在龙山、风山、担子山、潘各庄西山等秀丽群山环绕下,怀柔水库、红螺湖、雁栖湖、青龙峡,湖水清澈晶莹,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具有江南风格。城区扩建与各项功能的全面完善、提高,吸引了众多中外宾客来此举行会议、休憩旅游、洽谈业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县城已成为旅游会议城。
全县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横贯东西的长城两侧。自然旅游资源8类,32处,有名山、峡谷、奇特与象形山石、幽谷回音壁、名泉、水潭和原始次生林等。人文旅游资源10类26处,千年古刹、山区新城、长城遗址与青山绿水相融,既有古韵又有新貌。尤其是山光水色俱佳的雁栖湖、青龙峡,雄伟险峻的慕田峪长城,号称“京北小黄山”的云蒙山,其资源品位与开发价值在北京地区都属上乘。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怀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风景名胜区1处,市自然保护区2处。

☚ (一) 沿革   二、农村经济发展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土地资源。密云县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三个大地貌型,其中:中山占6.5%、低山40.2%、丘陵33.9%、平原8.3%、水域及河漫滩11.1%。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2.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林地11.29公顷,占总面积的50.7%;牧地2.04万公顷,占9.2%;水域2.27万公顷,占10.2%;城镇、村庄、工矿、交通等非农业占地1.30万公顷,占5.8%;不宜地共1.29万公顷,占5.6%,主要是裸岩、裸滩等难以利用土地。土壤共分为三大类:棕壤、褐土、潮土。棕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林地,共0.79万公顷,占3.5%;褐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共有18.52万公顷,占83.3%;潮土0.0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平原冲积扇下部。1995年末实有耕地115 83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 000公顷。
(2)气候资源。密云县地处暖湿带半湿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明显。由于北部山区的屏障作用,温度略高于同纬度邻县。年平均气温为10.8℃,极端最低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0℃。受地形影响,全县气温差别较大,分为三个冷暖区:
❶西南部山前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11℃以上,为西南山前暖区;
❷雾灵山北坡年平均气温8℃以下地区为东北部冷区;
❸云蒙山和大洼尖山及其以北年平均气温8℃以下为西北冷区。年均降水量为657毫米。全县无霜期在176天左右,≥10℃的持续期积温为4087.9℃,年日照总时数2801.8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459.8千焦/平方米。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特别是为小麦越冬和北方果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气象灾害性的气候主要有春旱、冰雹、暴雨、大风和倒春寒等,尤其是春旱,发生概率为80%以上,对冬小麦的生长和早春作物的播种不利。
(3)植物资源。乔木的有18科,其中分布广、数量多的有杨、柳、椴、桦、松和柏树等。在人工林中主要树种有油松、刺槐。果树主要有苹果、栗子、梨、红果、核桃和柿子等。属于灌木的有12科,分布较广的有荆条、胡枝子、绣线菊等。属于草木的有20余科、200多种,其中白羊草、苔草、隐子草、野古草分布比较广泛。另外,全县山地野生药用植物也很丰富,主要有沙参、知母、柴胡、桔梗、黄芩等。在种植业方面,以旱生禾本科作物为主,其次是豆科作物。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谷、高粱、薯、豆类及花生;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菜豆、茄类等30多种。
(4)动物资源。密云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适于多种野生动物繁衍。饲养动物主要有马、驴、牛、羊、猪、鹿、鸡、鸭、蚕、蜂;野生动物主要有兔、山鸡、獾、松鼠和鸟类,深山区有狼、狐、豹、狍、狸;鱼类有4目28种,以花鲢、白鲢为主,占总产的70%,其次是鲤、鲫鱼,占第三位的是池沼公鱼、大银鱼、罗非鱼等新引进的鱼种,还有青虾、元鱼等。密云县是北京市主要淡水鱼生产基地。
(5)水资源。密云县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河流主要属海河流域潮白河水系。潮白两河纵贯全县南北,汇合于县城西南的河槽村。较大河流有14条,主要有潮河、红门川河、清水河、安达木河、牤牛河(以上属潮河水系)、白河、汤河、西沙河、蛇鱼河(以上属白河水系)、错河(属蓟运河水系)等。
全县多年平均自然水量为13.47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4.41亿立方米,入境地表水1.44亿立方米,地表水总计5.8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4.2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0.12亿立方米。
据普查,境内水能资源共约有4.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约有1.68万千瓦。截至1988年(以后未建),已建成小型水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为8 686千瓦(不包括密云水库电站),年发电1 200万~2000万度,居京郊之首。
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座落在本县境内中部。占地面积224平方公里,最大库容量43.75亿立方米,最深水位60多米。密云水库建成后,控制了上游洪水,使下游京、津、冀8个县免遭洪涝灾害,同时还可灌溉农田20万公顷,年均发电超过1亿千瓦小时。进入80年代,随着首都工业、生活和河湖环境用水量的急剧增加,从1982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停止向津、冀供水,承担起首都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重大责任。据有关资料记载,平水年密云水库可供应首都用水9.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水量的47%;偏枯年为8.2亿立方米,占50%,即使是枯水年仍能供给首都7.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供给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密云水库功能的转换,在客观上强化了首都与重要水源区——密云县的依存关系,使密云县在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6)矿产资源。密云县历史古老,地层复杂,岩石多样,有太古代片麻岩等变质岩,有元古代、中生代沉积岩,有中生代岩浆岩,这使密云县矿藏非常丰富,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透灰石、墨玉等储量大,品质优,金、银矿都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铅、锌、铜、锑、钨等均达到中型矿床规模。铁矿相当丰富,储量高达10亿多吨,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居第19位,工业储量3.88亿吨,占北京市总量的95%。现有国家开采的铁矿1处,县开采的2处,乡镇开采的4处。1995年,全县开采铁矿石251.7万吨,销售铁精粉63.6万吨。
(7)旅游资源。密云县山多、水多、林多,自然风景多,名胜古迹多,土特产品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地理、旅游专家称为“首都的郊野公园”、“山水大观”。
据1986年旅游资源普查和1987年专家论证,密云县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旅游景点达100处之多,现已开发利用24处,形成了自然风景,度假游乐、观光,游猎三大不同特色的旅游景区。
东北环线旅游区:由司马台长城、云岫谷、雾灵狩猎场和白龙潭等主要风景区组成。其中司马台长城设计独特,构筑险要,被专家誉为“中国长城之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段长城列为“世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雾灵山顶终年积雪,山下树木葱郁,一巨石刻有“雾灵山清凉界”,是明代刘伯温手迹;白龙潭水流清碧,奇峰秀出,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春游、避暑的胜地。
西北环线旅游区,由云蒙山、黑龙潭、天仙瀑、京都第一瀑等景点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风景区。云蒙山巍峨耸拔,沟壑幽深,云海笼罩,林木丛生,是北京郊区以潭、瀑、峰、石和花木取胜的最佳风景区之一,具有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等特点。云蒙山又是革命圣地,内有丰、滦、密三县联合政府遗址和著名抗日英雄白乙化烈士墓。云蒙山还是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的地质、地貌、植被、生物群落和气候等特征,还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河度假游乐区,位于密云水库下游、白河故道东侧,南北长17公里,现已有人工湖、白河公园、国际游乐场、巴蜀文化园和山林民俗度假村等景点。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二) 资源

(二) 资源

(1)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3.36万公顷,林地7.6万公顷,园地1.15万公顷,水域0.32万公顷,牧草地及宜林地4.5万公顷。1995年实有耕地33 634公顷。
(2)气候资源。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7℃,降水量438.1毫米。七月平均气温22.97℃,一月份平均气温-8.48℃。日极高气温、极低气温分别达37.7℃、-24.5℃。年均降水量493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4.9%。延庆县光照资源丰富,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为北京地区最高。无霜期165天左右。
(3)水资源。境内有河流18条,其中白河、妫水河属三级河流,其余为四级及四级以下河流。水资源总量达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72亿立方米(含入境水3.44亿立方米),地下水2.14亿立方米。
(4)旅游资源。延庆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特征:
❶品类齐全,独特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已开发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达20余处,有驰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千古之谜古崖居、中国第一座少数民族墓葬群陈列馆——山戎墓葬陈列馆等历史人文景观,又有塞外小漓江龙庆峡、京郊草原风光康西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山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还有可供开发的以温泉疗养为旅游特色的地热资源。
❷有独特的冷凉气候资源,宜于消夏避暑和开展冬季冰雪旅游冰灯艺术节。年平均气温比市区低3℃,盛夏季节的平均气温比承德还低0.8℃,冬季有3到5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❸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主要景色、景点基本上全部集中距县城25公里的范围内。
(5)矿产资源。经勘察已发现铁、硅、铜、金、铅、锌、海泡石、砂石、粘土、石灰石等20余种矿产,以及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矿产资源分布16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35处,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点、矿化点34处。
(6) 森林资源。林地7.6万公顷,林木积蓄量112.8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松、柏、栎、槐等;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7%。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山) 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7个。松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华北唯一的原始油松林。
(7)环境资源。延庆县综合环境质量位居全市第一。1995年,全县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县城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县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下水质量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县城噪声控制达到国家标准。

☚ (一) 沿革   (三) 地位 ☛
000022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