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贫困县开发的做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贫困县开发的做法

(二)贫困县开发的做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4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通知》,1985年召开了第一次沂蒙山区现场办公会。1986年在总结前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搞好扶贫工作的决定》,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基本做法是:
1.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扶贫开发初期,一些干部群众存有“等、靠、要”思想,成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思想障碍。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引导干部群众把上级的扶持作为“引子”,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讲明“早干早富,晚干晚富,不干不富”的道理,从而坚定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建立义务工、基建工制度,增加劳动积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1985—1990年的6年中,15个贫困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共投资8.4亿元(其中群众自筹5.4亿元,占64%),投劳动工日4.5亿个,新打机井、大口井25 435眼,新修塘坝2 722座、水池6 315个、水渠733万米,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平邑县1989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县;三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各级党委、政府都注意抓典型、树样板,通过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带动面上的工作。平邑县九间棚村,座落在海拔630米的山顶上,依靠自身的力量,修环山公路10多公里,建扬水站一座、蓄水池38个,并架了电,全村实现水、电、路“三通”,群众吃上了自来水。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46元,比1984年的150元增加了4倍,被人们誉为“九间棚精神”。“九间棚精神”不仅在全省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2. 改革扶贫方式,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首先,坚持脱贫致富走经济开发之路,逐步由过去的单纯经济救济转变为经济开发。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实行系列开发,做到“扶持一个点,安排一批人,带动一大片”。几年来,贫困地区先后兴办了3 500多个扶贫经济实体,产值达5.3亿元,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沂南县工艺美术公司,利用扶贫资金,大搞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帮助181个贫困村发展草柳编和刺绣生产,安排11 000个贫困户的妇女劳力就业,每人年收入千元左右,当年即可脱贫,扶贫资金效益提高了10倍,企业自身的产值也连年翻番。其次,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治穷与治愚结合。贫困地区普遍选派了科技副县长、副乡长,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实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大提高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再次,改革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单纯扶持资金转为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综合输入,由过去用行政手段分钱分物转向依靠经济开发脱贫,由分散平均使用转向各项资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提高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整体效益和开发水平。
3.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几年来,山东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逐步纳入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总体战略,通过东西联合,互通有无,使其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通过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扶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1984年,省政府决定,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经过6年的工作,效果十分显著。到1990年,6市与7县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602项(其中青岛市经济协作项目占6市总数的48%),已实施的475项,新增产值1.62亿元、利税3 000万元,就地安排劳力2.3万人。各贫困县也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封闭状态,积极开展了与省内外、国内外的联合与合作。到目前为止,15个贫困县已与26个省、市的200多个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达到协作项目2 260项,引进资金2亿多元,引进技术人才7 600多人次,开发新产品240多个,已接受国外民间组织、联合国机构和国外政府援助项目30多项,援助额达1 500多万美元。沂源县先后与威海市、乳山县地毯厂联合,办起了8个“两头在外”的地毯厂,安排贫困户劳力1 500多人。沂南县砖埠乡同潍坊市刺绣厂联合,把刺绣工艺扩散到35个村,安置750多人就业,每人月工资70多元,群众讲:“一根针,一根线,不用油,不用电,一天能挣两块半”。
4. 加强扶贫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提高扶贫经济效益。根据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山东省对各项扶贫资金、物资,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重点使用”的原则,由各贫困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它投资集中投放。具体投放形式有三:
❶按照区域经济开发实行投入,集中用于连片经济开发,重点用于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❷按照小流域治理实行投入,治山整地,造林种果,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治理;
❸按照产业系列开发实行投入,结合部门投资,建设龙头项目,搞好技术培训,建立服务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形成系列开发,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和物资分配、使用管理的透明度,实行了“三公开、一监督”的管理制度,即: 分配资金、物资的标准公开,资金、物资开发的项目公开,每个项目的扶贫经济效益公开;做到层层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同时,非常重视扶贫资金的回收和周转使用工作。蒙阳县到期扶贫贷款回收率达到98%。
5. 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内部活力。扶贫开发的着眼点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加强贫困村以党支部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强化贫困村的“造血”器官。沂蒙山区群众讲:“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建个好支部”。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思想整顿与组织整顿相结合,选拔优秀党员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或采取蹲点挂职、与邻村建立联合支部等形式,整顿后进班子,加强贫困村党员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这些工作,贫困地区的基层班子涣散软弱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战斗力和凝聚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15个贫困县中,一类党支部由1984年的26%上升到57%,三类党支部由42%下降为7%。沂南县东太阳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90元。从这一年起,退伍军人蒋和峰担任了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广开致富门路,6年迈了6大步,199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 200元,被地、县评为“双文明村”。
6. 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指示,把解决群众温饱、搞好扶贫开发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建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配备了较强的工作班子,协调各部门共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省、市(地)、县(区)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省、地、县都制订了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了扶贫开发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使扶贫开发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是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从山东省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减免税收、解决人畜吃水、库区开发、交通电力建设、资金和物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增加贫困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名额等等。1985—1990年,中央和省对15个贫困县共投入资金7.32亿元,扶持化肥16万吨、柴油4万吨,减免各种税收1.8亿元,减少粮、油定购任务17万吨;四是实行部门扶贫包点责任制。1985年以来,组织30个省直部门分工对口扶持15个贫困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都带领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贫困地区办实事。国家商业部在帮助沂蒙山区扶贫开发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市地县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也抽调大批干部包乡、包村。临沂地区每年抽调5 000多名干部、职工到2 600多个贫困村包点扶贫,建立了严格的总结、评比、表彰制度,效果很好。

☚ (一)贫困县概况   (三)贫困县开发的成效 ☛
00017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