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发展水平
1. 种植业。1990年,全县在粮田面积比1949年减少32.5%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44.07万吨、单产达514公斤,是1949年的3.9倍和5.8倍,是1978年的1.5倍和1.6倍;棉花总产8 835吨、单产59公斤,是1949年的15. 1倍和5.2倍,是1978年的3.3倍和2.3倍;花生总产4 486吨、单产130公斤,是1949年的2.9倍和1.5倍,是1978年的14.7倍和2倍。复种指数达到158%,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1倍和1.06倍。
2. 林果业。1990年,全县林地面积29.1万亩,其中经济林9.1万亩,是1949年的14.6倍和227. 5倍, 是1978年的1.3倍和3. 7倍;森林覆盖率达到14.1%,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13.7%和5%。
3. 畜牧业。199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9. 5万头,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2.1倍和2倍;猪、羊、兔及家禽存养量达24. 6万头、16.7万只、17万只和435万只,是1949年的9.5倍、10.4倍、13. 1倍和36. 3倍, 是1978年的1.3倍、1.6倍、3.4倍和7.3倍。畜牧业总收入13 651万元,是1949年和1978年的117.6倍和22.4倍。
4. 渔业。1990年,全县养殖水面达1.38万亩,是1962年(从1962年开始人工养殖)和1978年的4.6倍和2倍;捕捞量达1 800吨,是1962年和1978年的36倍和16.7倍;总收入309万元,是1962年和1978年的61.8倍和6.2倍。
5. 乡镇企业。1990年,全县有乡镇企业213处,是1978年的2倍;主要产品达22个,是1978年的3.1倍;固定资产17 817万元,产值44 955万元,利税4 547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7.4倍、9.6倍和3.5倍;从业人员2. 6万人,是1978年的4.1倍。
6. 农村流通。1990年,全县共有农贸市场9处,比1978年增长100%;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9 624万元,是1978年的7.1倍;农业商品率达62.3%, 比1978年提高32.3个百分点。
7. 基本建设。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8万千瓦,是1955年(从1955年有农业机械)和1978年的66857. 1倍和2.4倍;农村总用电量12 506万千瓦小时,是1960年(1960年农村开始供电)和1978年的83.4倍和2. 3倍;有效灌溉面积69.6万亩,是1949年和1978年的4.9倍和1.03倍;全县公路总长476.5公里,是1949年和1978年的7.6倍和1. 3倍。
8. 科教文卫事业。全县共有农业科技人员2 391名,是1953年(从1953年有科技人员)和1978年的1195.5倍和4.1倍;1953年至1990年,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120项,推广和引进农业科技成果95项。农村中小学有875所,是1949年的2.2倍;农村劳动力中,86%以上的人达到了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现有乡镇影剧院9个,文化站22个,广播站20个。全县有乡村医院或医疗点945处,是历史最多的1958年的2.4倍;计划生育率达99%。
9.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8.6亿元,农业总产值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1元,是1957年(从1957年有统计资料)的47.7倍、16.5倍和25.2倍;是1978年的12.4倍、5.3倍和12倍。农村人均储蓄额317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4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