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1. 良种繁育。浙江的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包括群众自选自繁和国家基地繁育两部分。
(1)群众自选自繁选留种基地。50年代前期,主要是以县为单位,广泛组织农民就地评选,就地繁殖,就地串换良种。全省普及良种面积:水稻达到85%、麦类50%、杂粮47%、油菜20%。这些良种比当地品种一般增产1—2成以上。5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是贯彻种子工作“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方针,各地在引进外地良种的同时,普遍建立种子田选留种制度,以生产队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辅之以调剂,推广新品种和解决救灾种子,良种普及面积达90%左右,亩产量提高40—50公斤。1962年,全省建立早稻种子田的有55万多个生产队,占稻区总队数的16.9%;建立晚稻种子田的有6.8万多个生产队,占21%。70年代,稻、麦主要作物品种,以推广浙江省选育的品种为主,各地在巩固和发展“种子田”的同时,逐步发展了社队种子繁育基地。1979年,全省发展公社良种场945个,占公社总数的31.5%;大队种子队11 591个,占大队总数的27.6%;社队种子繁育基地面积32.7千公顷;还办起队棉花种子场199个,面积1.26千公顷。不少社队还实行了统一供种,基本上更换了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外省品种,良种普及面积达到95%。进入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种子场(队)统一繁育种子的形式逐渐消失,社队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纳入了统一的分级繁育、供种体系。1992年,全省乡、村、户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13.5千公顷,共繁育良种7 039万公斤,成为群众选种、留种、换种的重要基地。
(2)国家良种繁育基地。50年代初,浙江各级国营农场兼负繁殖一部分良种任务。1954年,全省各级国营农场共繁育各种农作物良种153. 8万公斤,其中水稻146.5万公斤、小麦3. 9万公斤、棉花3. 4万公斤; 1955年增加到338. 1万公斤,其中水稻297.8万公斤、小麦12.8万公斤、棉花5. 5万公斤、玉米5. 2万公斤、大豆0. 7万公斤、甘薯16. 8万公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建立了湘湖 (直属场)、温州、宁波 (双季稻)、嘉兴、杭县 (晚粳稻区)、金华 (三熟制地区)等六个省、地良种繁育场和诸暨等5个县良种繁育场。1963年,全省已有省、地(市)粮食原种场7个,面积278. 5公顷,生产原种15 996公斤,良种89. 5万公斤;棉麻原种场6个,面积574. 5公顷,生产棉花复壮种(包括1代原种)14. 5万公斤,黄麻原种繁育12. 9公顷。全省还有良种繁育场24个,面积604. 2公顷,一般示范场61个,面积1. 67千公顷,生产良种773万公斤。全省国营原良种场面积1. 73千公顷,繁殖原良种709万公斤,基本满足各级种子生产基地和社、队对种子的需要,为以县为单位实行稻、棉3年,麦类5年种子更新一次提供了条件。
杂交水稻种子实行省提(纯)、市地繁(殖)、县制(种)、县供的体系,全省确定二个原种场进行二个不育系的提纯,六个市、地原、良种场繁殖不育系。从1987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提纯复壮“两步法”以后,年提供珍汕97A原种20万公斤左右,为全省5.3—6.7千公顷(8—10万亩)杂交水稻制种田提供亲本原种,成为全国首先采用原种制种的省份。
国家特约繁育基地(包括社队种子场、队,种子专业户等)是弥补国营原、良种场繁育种子不足而建立,繁殖的种子根据国家计划,由当地种子公司收购或发动群众进行串换。种子特约基地在70、80年代保持在20—26千公顷(不包括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992年为23千公顷,繁育种子5 446公斤。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978年发展到15.62千公顷,后由于原种单产的提高(1976年亩产21. 15公斤,1986年增加到156公斤),制种面积相应地逐年收缩,1982年缩减为11.87千公顷,1990年减为8. 5千公顷,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除满足浙江省外,还销往南方各省。其中,1987年共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 240公斤,有1 000万公斤支援了外省。在80年代中、后期,杂交稻种子的产量和纯度居全国前列,1989年金衢等大部分县(市)被农业部列为国家杂交水稻种子基地。
绿肥种子繁育基地,主要建立在奉化、鄞县、新昌、宁波镇海区和江北区。由浙江省种子公司与有关县、市、区联营,繁殖的种子供应给全省。1991年,全省有绿肥种子基地2.4千公顷,年生产绿肥种子110万公斤;1992年基地面积减为1.87千公顷,生产绿肥种子286.1万公斤。
2. 粮食作物良种的推广。
(1) 农家品种的利用。50年代初,浙江各地主要是通过群众评选活动,发掘与普及优良品种。1951—1952年间,全省共评选出优良农家品种129个,其中水稻良种98个,麦类良种29个,杂粮良种2个。这些良种都是组织群众就地繁殖,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就地串换推广。
(2) 改良品种的推广。50年代中期,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很多原来优良的农家品种已不再适宜种植,经科研单位选育了一批有早熟、抗病、高产等优点的改良品种,逐步替代了农家品种。水稻方面有早籼503、早中籼6506、中籼10号、晚籼9号以及晚粳10509等12个品种;旱粮方面有浙麦9号、浙麦17,及外地引入的甘薯南瑞苔、大豆332等12个品种。经过对比试种,增产效果明显,如早籼503一般比当地土种增产10%以上。同时,从外省引进改良品种,经过筛选在全省推广应用,计有粮食作物良种38个、油料作物10个,主要是早籼南特、连塘早、南特16号、陆财号、有芒早粳、矮粒多小麦、胜利油菜、胜利百号甘薯等。1957年,国家种子部门共推广粮食良种6 308.5万公斤,加上组织群众换种,全省各种作物扩大良种的面积占各种作物栽培总面积的比例为:水稻85%、小麦50%、玉米和甘薯47%、油菜30%。
(3) 矮秆良种的兴起。1958年,浙江省种子公司从广东引入早籼矮秆良种矮脚南特号,经过1959年试种,每亩试种示范产量一般为300—350公斤,高的达500公斤以上,比高秆良种陆财号增产7%—35%。1965年,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442.07千公顷,占早稻面积的42. 4%,当年平均亩产达270公斤,成为早稻的当家品种。1965年以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温州和嘉兴市农科所等单位相继育成了矮秆早熟和中熟早籼品种,使矮秆良种早、中、迟熟熟期配套。此后,又推广了广陆矮4号、先锋1号、珍汕97、竹科2号、浙辐802、二九丰等良种,全面更换了高秆品种,早稻单产大幅度提高。晚粳稻方面,1960年引种试种农垦58品种成功,1963年开始推广,到1967年种植面积达到480.34千公顷,占晚稻总面积的39. 4%,更换了生育期长的老来青、红须粳、10509等品种。1970年以后,相继推广了农虎6号、嘉湖4号、秀水11等晚粳新品种,产量又有较大提高。
(4)双杂品种的突破。从1975年开始,浙江引种试种杂交水稻汕优6号组合成功。1977年,全省示范种植面积21. 3千公顷。据大面积对比,杂交晚稻比一般常规晚稻品种每亩增产50—75公斤,高的达100公斤以上。1979年全省扩种到473. 3千公顷,占全省晚稻总面积的37%,平均亩产量371公斤。3年中,由于推广杂交水稻,全省增产粮食1亿公斤。汕优6号组合杂交优势强,具有产量高、抗旱、耐涝、抗碱、耐酸以及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优点,在杂交晚稻中持续当家12年之久。到80年代末期,又陆续推出汕优63、汕优64、汕优10、协优46等新组合替代。特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台州地区农科所选配的汕优10号,增产潜力大,作为双季稻或一季中稻栽培,一般亩产量达450—550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一成以上,改变了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杂交稻产量徘徊的局面,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入重点推广项目,在浙江、江西、湖南等省推广。全国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7 333. 3千公顷,成为“七五”科技成果中种植面积最大和推广速度最快的组合之一。1992年和1993年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浙江省种子公司等选育和推广的汕优64号,到1991年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7 466. 7千公顷,先后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浙江玉米杂交优势利用,开始于60年代,当时推广的是浙杂1号、寿杂1号等品种间杂交种,因其是一个混合群体,杂交优势不很显著,因而推广面积不大。70年代以后,进入单交种应用阶段,推广浙单1号、旅曲、虎单5号、丹玉6号等单交种,杂交优势得到发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不论山区、丘陵、平原,一般比老品种增产3—5成,高的甚至成倍增长。1979年,全省杂交玉米良种种植面积达70.3千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73. 3%。1983年,又引进杂交优势强组合丹玉13单交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4.9公斤,比丹玉6号增产21%,1989年取代了种植15年之久的丹玉6号。90年代又引进紧凑型玉米,如掖单13良种,区试平均亩产418.5公斤,比丹玉13良种增产25. 6%。
(5)优质、高产、高效良种的开发。80年代后期,适应发展“一优二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需要,大力推广中质稻米品种。1985年全省通过评选,加速推广中质稻米品种青秆黄、庆莲16、晚粳秀水48、湘虎25等21个品质较为优良的品种,压缩品质较差的温选青、军协、晚粳23等品种的种植面积。1992年又推广浙733、秀水11、协优46等中优质品种面积510千公顷,同时,积极开发优质米和特种米。浙江省农业厅发布认定早籼红突31、8004、晚粳秀水48、秀水24、秀水81、鉴7、晚香糯4号等6个为优质米品种,其中早籼8004、红突31和晚粳秀水27、晚香糯4号优质大米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奖。黑米、黑珍米、早香糯、八宝糯、中香丝苗等特种米的开发,经小范围扩种,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旱粮优质品种的开发方面,重点推广了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甜玉米、糯玉米和玉米笋等品种。还推广了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有农大2号、浙皮1号、舟麦5号、秀麦1号等良种。豆类方面,主要是发掘与推广浙江传统名豆,如青仁乌皮、衢县毛蓬青、菱湖白扁豆、慈溪大白蚕豆等优良品种。有的品种还出口创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
(1)棉花。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的棉花品种经历了三次大的更新:一是德字棉、岱字棉替代中棉。1950年全省德字棉种植面积达47.89千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65. 84%,基本上替代了原有的中字棉。1955年开始推广衣分高、品质好、产量高的岱字棉15号,到195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80%,基本上替代了德字棉。60年代又推广了岱字棉系统中的更优良品种,如“86-1”、协作2号、沪棉204、宁青6号、宁棉12号、钱江9号等良种,种植面积共有83. 49千公顷,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79.66%;二是以抗病良种代替常规品种。70年代后期试种“86-1”抗病良种,到1984年全省推广到35. 97千公顷。1985年省种子公司引进“中棉12”,该品种经试验表明,枯萎病抗性和丰产性均优于“86-1”,1993年覆盖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95. 03%;三是开发低酚棉。低酚棉是一种兼棉、油、粮、饲四种用途于一体的棉花品种。1985年试种成功,到1992年,综合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金华、兰溪、浦江、江山、龙游及三门六县 (市) 的30多个乡、231个村、11 525户种植低酚棉233.3千公顷,亩产皮棉70公斤,总产皮棉2 450吨; 生产低酚棉籽5 300吨,加工利用的产品有的已通过省(市)级技术鉴定,正在投入批量生产。
(2)油菜。1954年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到1959年,全省种植面积113. 3千公顷,占油菜总面积的58%。60年代以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胜利油菜为亲本育成甘兰型早中熟的“九二油菜”品种,60年代后期这一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加上“东胜14”、“九二13系”等良种,基本上取代了白菜型品种。良种的推广,使油菜亩产量不断提高,1964年为46公斤,1978年上升到70公斤,1992年达到110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又育成低硫新品种浙优油1号和双低新品种浙优油2号在萧山、兰溪、龙游等地推广,1992年种植面积达4.52千公顷,总产量达594. 8万公斤;花生的种植,1980年以后,先后引进粤油166、天府3号等品种,亩产量一般在150公斤左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新昌小洋生 (果用花生,又称新昌小京生)被列入全国优质商品,享誉国内及港澳市场。1988年仅新昌县播种面积达600公顷;芝麻,90年代初引进适应性好、含油率高、丰产性佳的“中芝”系列的白芝麻品种,在衢县、龙游、金华、东阳一带广为种植。
(3) 黄红麻。浙江根据黄红麻的生长特性,采取“南种北栽”的办法更新麻种,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1954年从广东省东莞县调进黄麻种子“圆果种D514”250公斤,1956年又调入250公斤,1957年又调入8万公斤,种植面积达6. 67千公顷。据7个对比试验点的调查,广东D514品种亩产量227.89公斤,比对照当地品种增产27. 8%。70年代又从广东引入 “粤圆5号”黄麻品种,试种后增产35.8%。到1982年,全省“南种北栽”的黄红麻种植面积达27.8千公顷,占麻地总面积的95. 21%。浙江由于全面应用“南种北栽”技术,使全省黄红麻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1972—1992年的11年间,全省平均亩产量达到336. 5公斤,比60年代种植长果种黄麻平均亩产增长31. 8%,其中1978年种植29. 1千公顷,平均亩产量416公斤,高出全国平均亩产量的136. 36%。从1980年开始,萧山市长沙公社四联农科队在红麻生产中,利用品种杂交优势取得成功。主要是用粤红5号× 723杂交一代种作试验,产量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32. 2%; 1981—1982年改用更好的杂交组合H005(青皮3号×722)作试验,两年
平均亩产量达到695.85公斤,比常规品种青皮3号增产37.24%。1983年试种H005麻种0.74公顷,平均亩产503.83公斤。1984年试种74.83公顷,据16个对比试验点的测产,平均亩产量561.29公斤,比对照的品种增产22.82%。
(4) 桑、蚕。70年代筛选出桐乡青、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四大良种,作为全省桑树当家品种,并建立良种基地,进行繁育推广。以后又育成璜桑14、农桑8号新品种。到90年代初,良种覆盖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80%。蚕品种也进行过五次更新。50年代以瀛翰×华八和瀛文×华十为主; 60年代更新为瀛翰×华九、苏16×苏17和306 ×华九;70年代更新为东肥×华合和东34 × 603、东34×苏12; 80年代更新为杭7×杭8和浙农1号×苏12。1987年起,春期推广菁松×皓月、浙蕾×春晓两对优质多丝量品种,夏秋期推广薪杭×科明、芳山×星明等优质中丝量品种,前者饲养量达139.1万张,覆盖率达91.2%,后者饲养率也达85%以上。
(5) 茶叶。浙江有50多个茶树品种,经过选育,主要的茶树良种有鸠坑种、龙井43、迎霜、浙农12、劲峰、翠峰、乌牛早等。如龙井43,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60—1978年从杭州龙井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为无性繁殖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所制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挺秀,色泽嫩绿,边缘呈糙米色,香郁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清绿明亮,抗逆性强,扦插成活率高,每亩可产200—250公斤,已在浙江、安徽等14个省推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又如迎霜茶树种,是由杭州茶叶试验场于1956—1979年从福鼎白毫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无性繁殖,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春季适制绿茶,夏秋茶适制红茶,全年亩产可达250公斤,已引种到安徽、江苏、河南、广西等10个省(区),曾获1979年度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浙江还十分重视名茶开发,1979年开始进行名茶评比,到1982年评出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德清莫干黄芽、长兴紫笋茶、景宁惠明茶、泰顺香菇寮白毫、开化龙顶等7个名茶。到1993年,全省累计评出名茶46只,其中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长兴紫笋、开化龙顶、临海蟠毫、宁海望府银毫、浦江春毫、安吉白片等8只在1985、1987年获全国名茶称号; 遂松“银猴”、鸠坑毛尖、西施银芽都获得部优名茶称号。1984年浙江天坛牌特级珠茶获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十三届世界食品评选会金奖。1986年特级眉茶在瑞士日内瓦第25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奖;1988年狮峰极品龙井茶在希腊第二十七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最高奖—金棕榈奖。1992年骆驼牌特级珍眉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三十一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现在,全省四个茶区都拥有一批优质名茶。浙西北茶区有“遂炒”、“杭炒”、“烘青”、“红茶”和“龙井”、“旗枪”、“大方” 以及蒸青煎茶,著名的有 “西湖龙井”、“紫笋茶”、“径山茶”、“安吉白片”等。浙东南茶区有“珠茶”、“杭炒”、“越红”、“烘青”等大宗茶,是浙江外销珠茶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著名“日铸茶”、“华顶云雾茶”、“泉岗辉白”、“普陀佛茶”、“临海蟠毫”的产地。浙南茶区有 “温炒”、“遂炒”、“烘青”,著名的有“金奖惠明茶”、“雁荡毛峰”、“碧玉春”、“遂松银猴”、“仙都笋峰”、“泰顺香菇寮白毫”、永嘉“乌牛早龙井”等。金衢茶区有 “茉莉花茶”、“杭炒”、“遂炒”、“珠茶”等大宗茶,是浙江外销茶基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开化龙顶”、“龙游方山茶”、江山“绿牡丹”、“兰溪毛峰”、“东阳东白”、“双龙银针”、“婺州举岩”、“衢县春露”、“常山银毫”、“浦江春毫”等产地。
4. 良种经营。50年代后期,浙江把良种经营作为种子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营内容逐步增加,经营数量由少到多。1950—1979年,主要是实行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良种经营管理办法。1954年开始,种子的购销与国家粮食、油料统购统销挂钩,纳入国家计划,实行计划(预约)繁殖,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营种子公司独家经营。生产与收购良种采取“以种顶粮”。县与县、省与省间调剂良种,则互顶调入调出双方粮油指标。良种价格由国家定价,收购良种以粮食的统购收购价为基础,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分等级加成。销售良种以粮换种,分别作价,等量交换,差额付款。50年代中期,国家每年供应良种1 650万公斤,比50年代初期增长15倍多; 50年代末期,国家年供应良种达1.5亿公斤,又增长近10倍。到1979年,全省各级种子服务公司已有种子仓库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94.86万元,流动资金1 161万元。
8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各级种子公司逐步地由行政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1983年开始试行部分良种议购议销。1986年实行种粮脱钩分开经营,并放开蔬菜及小宗作物的种子价格。1993年全部放开种子价格,取消了收购和经营种子的化肥和价格补贴,实行按质论价,随行就市。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省政府仍规定由种子公司经营外,其他各类种子实行多渠道经营。各级种子公司广开门路,扩大经营范围,开展种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前除供应粮食、油料、棉花作物种子外,陆续增加蔬菜、瓜果、麻类、绿肥等作物种子的供应;产中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产后扩大到经销优质大米和特种农产品等。同时,各地种子公司将繁育出来的良种经过精选加工,大包装改小包装,半成品改为成品出售。浙江省种子公司经过10年努力,已筛选出属于国内首创的生物型系列种衣剂,在稻、麦、玉米、棉花、络麻、蔬菜等作物试验示范4千公顷,增产幅度达5%—20%。1993年,浙江省种子公司采用各类加工机械精选种子1 043. 5万公斤,其中有50万公斤种子经种衣剂播种。全省各级种子公司深化内部改革,对外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多种联合,已建立浙江省杂交水稻新组合开发联合体、沪浙皖西瓜种子生产联合体和中浙杭、中浙温蔬菜种子联营公司等企业,良种经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81—1992年的11年间,全省共审(认)定良种275种,每年经营良种5 000万公斤左右,最高的1988年销售种子7 127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益也随之增长,到1993年止,累计盈余5 057.17万元。
5.种子检验与检疫。
(1)种子检验。1950年浙江省种子公司成立后,国家收购、推广的100多万公斤稻、麦良种,均由检验人员负责检验,保证种子的品质。1952年浙江省种子管理局内设品种测定科,配2名专职种子检验人员;全省七个专署种子站,各配1名专职检验员,并添置种子发芽箱等检验仪器。1991年浙江省种子公司内设种子检验科,配有具备高级职称的技术干部1人,中级职称2人,建有种子检验室310平方米,配置精密种子发芽箱、恒温培养箱、电脑水分测定仪等检验仪器。1993年2月,浙江省种子公司质量检查站成立,各市地、县都设有专职检验人员和检验室; 全省共签发种子检验员证139本,有专职检验员72人,建有种子检验室4 654平方米,有精密发芽箱、恒温培养箱、水份测定仪等仪器1 000余只(件)。各地通过兴办各种类型的种子检验短期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业务素质较高的种子检验员和农民检验员。浙江农业大学在1957年建立种子教研组,1984年建立全国唯一的种子科学中心;还受中央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的委托,累计举办种子检验培训班52期,受训人员1 800多名,为全国、全省的种子事业作出贡献。1984年,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标准计量局、浙江省粮食局联合颁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子分级标准》和《浙江省农作物种子检验规定》,使种子检验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40多年来,浙江省的种子检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检验合乎良种等级标准的粮、油种子10 715万公斤(包括部分后备种子),淘汰不合格的种子25余万公斤,对促进良种的增产和改革耕作制度起到重要作用。此后,年检验种子均在3 000万公斤以上,1982年检验3 871.7万公斤,其中一、二级良种2 532.7万公斤; 1993年田间检查面积37. 29千公顷,室内检验种子4 171. 54万公斤。特别是对杂交稻种田间纯度检验,做到逐丘、逐畦、逐株鉴定,1980—1993年间生产的16 352万公斤杂交稻种子和334万公斤不育系种子,基本上都符合等级品种的标准。调出省外的杂交稻种子和不育系种子,品种纯度都得到调入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享有良好的声誉。1989年1月,全省销售种子实施《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制度,严格规定凡是县、市内经销的常规稻麦良种、杂交稻种子,都必须由省批准的专职种子检验员签发,才能经销。这一制度的实施,对防止伪劣种子的买卖,起到遏制作用。
浙江的种子检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先后编著、翻译出版了《种子检验技术》、《种子检验简明教程》 (与农业部种子局合编)、《种子储藏与检验》、《种子检验和研究方法》、《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修订本》(5本)、《种子四唑测定手册》、《种子检验原理与技术》等10余本专著和多篇种子检验论文。浙江省种子公司与杭州电讯器材元件厂合作,研制与开发SS-IA型数字水分仪,在全国种子部门广泛推广使用;与嘉兴冰箱厂联合开发的ZP-140型电脑控制精密种子培育箱,使用性能在全国具有先进水平,已投入批量生产。
(2) 种子检疫。浙江省于1957年正式实行种子检
疫工作。检疫对象除国家规定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甘薯瘟病、马铃薯癌肿病、柑桔黄龙病、柑桔溃疡病、疯病、小麦一号病、美国白蛾、小麦黑森瘿蚊、葡萄根瘤蚜、苹果蠹蛾、苹果绵蚜、柑桔大实蝇、谷斑皮蠹、毒麦等17种外,浙江省从实际出发又规定了甘薯茎线虫病、玉米细菌性枯萎病、黄麻枯萎病、花生线虫病、桑黄化萎缩病、甘薯小象䖬、马铃薯块茎蛾、柑桔瘤壁虱、梨潜皮蛾、四纹豆象等10种毁灭性病虫为补充检疫对象。浙江省各级种子部门在种子生产、检验、调运中,都严格按规定检疫,国外引进的种子,除附有检疫证书外,还须在指定的地区,经过隔离试种,没有发现检疫虫病害的,才能扩大繁殖。
6.种子加工与贮藏。
(1) 种子加工。50年代大力推广晒种和盐、泥水选种,1956—1957年,全省推广量占用种量的95%左右,播种以后出苗整齐、快速、健壮。1963年大力开展种子精选降稗工作,把水稻种子含稗率降到1%以下。棉花种子普遍推行粒选,1963年全省共粒选棉花种子536.5万公斤。70—80年代,种子加工逐步实现机械化。1980、1981两年,全省每年精选国家贮备的良种500万公斤,代社、队加工种子4500万公斤。据典型调查,利用重力式精选机加工后,水稻种子千粒重提高1.1—1.4克,发芽率提高2%—6.5%,净度提高0.8%—2%;麦类种子千粒重提高1.2—2.1克,发芽率提高5%—8%,净度提高0.5%—2%;每亩节省用种1. 5—2. 5公斤,增产3%—5%。1983年,全省各级种子公司配备重力式精选机119台,复式精选机7台,双层电动风车139台,电动振动筛608台,种子加工机械化程度提高。1979—1981年间,培训种子精选机手140余人。1992年全省加工精选种子1 246.4万公斤,做到国家贮备的良种全部经过加工精选处理。
种子加工的技术也不断提高,80年代,全省各地应用 “种衣剂”新技术处理种子。如1987—1989年在龙游、永康、诸暨等30多个县(市)的10千公顷杂交稻大田和3. 3千公顷杂交稻制种田、以及在一些棉麻地上的应用证明,这一技术提高了防虫(主要是防稻蓟马)、防病、防鼠雀的效果,并起到节省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和成活率的作用,一般秧苗插种后,每亩增产5%左右,浙江省种子公司经过10年努力,筛选出微生物的系列种衣剂“ZSB” (Brevibacterium SP),对多种作物病菌既起抵抗作用,又促进了作物生长、发育,是一种无毒、无公害、无药害的种衣剂。1989—1993年在杂交稻、小麦、玉米、棉麻、大豆、豌豆、油菜、大白菜、甘蓝、西瓜、紫云英等作物试验、示范4千公顷,增产幅度为5%—20%。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一个新突破,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全省已有种子包衣机13台,年包衣种子5.3万公斤,为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的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2) 种子包装。80年代开始,浙江各级种子公司对蔬菜、瓜果种子进行小包装,并逐年扩大到其它作物种子。全省每年供应小包装种子446万公斤左右。1992年,浙江省种子公司与永康县种子公司联营,投资10多万元,办了一个生产各种型号的种子小包装袋厂,供应给全省各级种子公司。
(3) 种子贮藏。50年代初,农民一家一户沿用旧时缸装、罐藏或放入布袋或木柜内贮藏种子。农业合作化以后,实行集体统一贮藏、统一保管,国家给集体建仓房以适当扶持。国家保管种子的设施也逐年增加,1959年2月,浙江省农业厅拨款给嘉兴、宁波等6个地区建造良种仓库27个,共6 800平方米。1974年全省有仓库39 595平方米,1975—1987年国家又投资1 653.2万元,新建仓库61 065平方米,合计达到100 660平方米。1985年以后,逐年从国家粮食专项基金中划拨出种子仓库建设资金,增建了一批种子仓库。到1993年,全省共有种子仓库134 647平方米,其中县级以上有20 362平方米,县级以下54 286平方米;还建有恒温恒湿仓库16座,面积6 457平方米,库容量达500万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