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社会发展水平
山区的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95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有中学77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在校生3.2万人,教师3 000多人;小学391所(其中完全小学171所),在校生6.7万人,教师5 000多人。到1995年,已撤销单人教学岗位251个,寄宿学校增加到74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山区成人教育有很大发展,60个边远山区乡镇全部建立了成人学校,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干部、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并使4000多人取得了绿色证书,10万多人次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
科技进入支援山区开发的主战场。从执行国家“七五”计划开始,北京市科委系统坚持在边远山区乡镇实施“星火计划”和“燎原计划”,1986—1995年10年间在山区共安排科技扶贫项目645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多个,建立和完善10个种养试验场(站),引进各类人才700多名。
文化、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95年60个边远山区乡镇已建立电视差转台、闭路电视系统450余个。北京电视台节目在郊区山区覆盖率已达81.2%,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覆盖率达88.1%,山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起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显著变化,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山村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有所缓解。
山区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以治山治水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很大发展,到1995年累计治理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其中修梯田2.44万公顷。继1992年山区实现了乡乡通柏油公路、98%以上行政村通公路之后,到1995年又实现了包括边远山区乡镇在内的乡乡通程控电话。
山区搬迁工程顺利展开,重点集镇建设发展良好,山区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受到重视。199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对受洪水泥石流威胁的险村险户及生存条件恶劣的小山村的2万多户、7万多人进行搬迁。通过对口合作搬迁、插队搬迁、就业搬迁等多种方式,到1995年底,已搬迁8500多户,25000多人。60个集镇中的12个建制镇的规划建设也已起步,其中密云县太师屯镇、门头沟区斋堂镇已被列入郊区10个中心镇建设试点,太师屯镇还被列入全国50个重点集镇之一。
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边远山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山区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条件较差。北京地区春旱严重,十年九旱,成灾基本在边远山区。近年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加大。夏季雨量集中,全年雨量的70%以上集中在七八月份。由于山高、坡陡、谷深,加之相应的地质条件,使山区多受洪水泥石流灾害的威胁,风雹灾害也较频繁。
生产力水平较低。60个边远山区乡镇的农村生产力主要指标,如人均每年占有粮食、人均水浇地面积、人均拥有农机总动力、人均耗电量只相当于郊区平均水平的1/2~1/3,有的更少。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不少地方还延续着小农经济的旧模式及落后的生产方式。
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较低。60个边远山区乡镇1995年人均劳动所得为1699元,比全市郊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3 244元低1545元。到1995年底,60个边远山区乡镇人均所得在1 200元以下的村还有234个,人均所得850元以下的户还有24000多户,收入低且不稳定。
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同平原区相比,山区中小学教学点分散,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校舍虽有较大改善,但师资缺乏,教学水平低,教学条件差。山区乡与乡之间还有一些“断头”公路,村间公路修建任务仍很重。一批村落不通程控电话。山区还有18万人看不到电视,缺乏文化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