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
1.长毛兔良种选育。80年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孙润忠等,选育皖系长毛兔具有产毛量高、体型大、毛品质好、早期生长发育快、仔兔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90年代初,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朱秀柏等选育出粗毛型长毛兔,是目前我国第一个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于1992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2.猪杂交改良研究。安徽是全国10个重点养猪省份之一。省内猪的地方优良品种很多,70年代起,加强了杂交改良研究。1976—1978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猪场,以皖南花猪为母本,长白猪、中型约克夏猪为父本,进行三元杂交组合试验,其新品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70年代后期,为扩大“三化”(母猪当地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养猪成果,全省建立390个“三化”养猪点,选留母猪2.88万头,采取统一供精方法,人工授精母猪近万头,繁殖杂一代仔猪21.1万头, 日增重提高20%~25%。
3.水产良种选育。70年代末,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全省鱼类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引进选育了白鲫、异育银鲫、革胡子鲶、淡水白鲳以及罗氏沼虾、福寿螺、牛蛙等。尤其是异育银鲫的选育研究,他们用淮河鲤、散鳞镜鲤、德国镜鲤和本地鲤代替兴国红鲤作父本,激活异育银鲫或方正银鲫卵子的雌核发育,繁殖的子代与原组合子代有类似的生物特性,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4.河蟹人工育苗。安徽省农牧渔业厅、滁县水产研究所赵乃刚等从1973年底开始至1984年,在大量调查沿海天然产卵场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室优选和大池育苗验证,发明了适于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配方及配制方法,掌握了河蟹繁殖的生物学规律,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半咸水繁殖河蟹苗成功。使用人工半咸水育成的蟹苗,生长良好,发育正常并繁殖后代。建立了一套工厂繁殖蟹苗的新工艺,并解决了人工半咸水的净化、回收和再利用等问题。该项成果克服了河蟹养殖对沿海的依赖性,使具有广阔淡水水域的内陆地区可以进行河蟹就地育苗、就地放养和就地捕捞,为内陆地区的人工培养蟹苗、发展养蟹事业开辟了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