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讯建设
福建电讯建设虽始于20年代,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十分缓慢。1921—1932年由于军阀混战,福州—上海线路中断达10年之久。当时全省只有电路94条。1935年才开始架设福州—温州、福州—上海、福州—广州双铜线长途电话线路,开办长途电话业务。30年代福、厦、漳市内电话,虽分别发展为1 500门、2 000门和200门,但均系私人经营。从1935—1944年,全省长途电话线路增加2 800余公里(线条长度),总长为3 500余公里。有线电报线路增加1 900余公里,总长为4 700余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邮电企业掌握在官僚资产阶级手里,福建电信线路建设系由国民党的省政府贷款,交通部负责架设,通信线路建设为数很少,通信效能非常低下。到1949年,全省还有13个县、市与省会不通电报,有23个县、市与省会不通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当时由地方政府办理,称“地方电话”,电话杆路也只有5 000公里,明线线路3 000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1 155门,电话机986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福建电讯建设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1978年与1950年相比,全省电报电路增长1.9倍,载波电报机增长20.4倍,长话电路增长6.9倍,长途电话线路增长1.5倍。1977年建成福州经南昌连接北京的微波通信一级干线。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电报电话更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话通讯走在全国前列。1982年11月,福州市电讯局率先引进具有世界80年代技术水平的万门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系统投产,成为我国第一个程控电话局。继而,厦门市于1985年引进投产与福州同样制式、同等规模容量的现代化电话系统。之后,全省程控电话象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至1995年底,全省各县市已普遍实现程控化,大部分农村通了全自动电话,可以直拨国内外长途电话。
为适应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邮电部门积极配合农村奔小康活动,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集资、兴建农村邮电通信设施,组成多渠道、多形式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通信网,争取1997年全省乡乡装程控,村村通电话。同时,重视增强通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振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