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广东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进行农业围垦和水产养殖。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全省已开发利用的海涂165. 9万亩,其中用于农业围垦的有75. 2万亩(耕地)。海涂资源的围垦,主要是集中在珠江口沿岸地区、尤其是珠江口西部沿岸地区,海涂广阔,滩地肥沃,淡水资源充足,围垦开发条件优越,最适于发展粮蔗生产和水产养殖。成为本省蔗糖生产和优质鲜活农产品及水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在长期的海涂资源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扬长避短,逐步建立起一个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农业经济区。同时,珠江口海涂的围垦开发,与口门的整治相结合,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发展了农村经济,也治理了珠江入海的口门通道,取得了综合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海水养殖业随着海涂和浅海资源较大规模的开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养殖产量和产值均以粤西最高,分别占45% 和35. 6%;其次为粤东,分别占33. 3%和34.6%;珠江口分别占21. 7%和29. 8%。若按养殖种类划分,以贝类养殖为主,养殖面积达50. 74万亩,产量7. 66万吨,其中牡蛎产量1. 26万吨,其它为泥蚶、毛蚶、贻贝、寻氏肌蛤等;纯养虾池24. 14万亩,产量1. 24万吨,其中精养虾池产量1.07万吨;咸淡水养鱼池5.9万亩,产量1.49万吨;鱼塭养殖产量1. 3万吨,其中鱼产量占3/4,虾产量占1/4。其余还有蟹类、藻类、网箱养鱼及珍珠养殖等。
广东省开发利用海涂资源,发展海水养殖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宋代。但海水养殖生产的规模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较快的发展。1952年广东组织了海水养殖资源调查队,进行资源调查,成立了养殖公司,建立了8个海水养殖场,对海养生产推进很大。至1957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39万亩,以牡蛎养殖为主要生产项目,养殖面积16万亩。60年代初,海水养殖生产曾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后来着重恢复和发展牡蛎养殖业,提高牡蛎鲜品的收购价,在技术上推广水泥附着器养殖法,牡蛎养殖业发展很快。至1968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46.8万亩。珍珠养殖的企业化生产和紫菜养殖的生产也开始发展。但在70年代初、中期沿海地区又因盲目大搞围海造田,毁掉部分海养苗种场地和养殖场地,海养面积、产量骤减,至1978年全省仅有面积25.55万亩。直到1980年广东省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决定”后,海水养殖生产迅速恢复,生产逐年上升,1981年海水养殖面积又增至38. 79万亩。1985年87. 99万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面积达到109. 53万亩。80年代广东海水养殖的标志是对虾养殖的发展,建立了对虾养殖公司及7个基地,加快了广东海水养殖的发展步伐,使之在沿海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东海水养殖突飞猛进,1990年海水养殖面积138. 5万亩,产量13. 7万吨,1991年面积139. 1万亩,产量达15. 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