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水果生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水果生产

(二) 水果生产

果树是上海林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林中的主体。1996年,上海郊区有果园面积12 143公顷,水果产量207 385吨。同1978年比较,分别增长3倍和5.9倍;同1958年果园面积300公顷、水果产量450吨比较,则分别增长39.5倍和459.8倍。主要品种是柑橘、桃子、葡萄、生梨,产量分别占水果总产量的41.16%、36.02%、13.67%和6.51%;小方柿、银杏、无花果、猕猴桃、枣子等小水果占2.64%。1996年,上海郊区生产的水果,约占全市水果供应总量的近1/4。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果贱伤农,1996年郊区果园面积比1995年减少9.1%,水果产量也下降4.5%。
上海郊区栽培果树的历史较久。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云间志》记载,当时上海地区已种植桃、李果树。早先的果树仅为零量种植,点缀庭院,自种自食。明万历元年(1573年)后,上海出现成片种植的果树,并逐渐发展商品生产,果品以水蜜桃居多。地处今南市区的顾氏露香园,就因种植良种水蜜桃而扬名。清道光、咸丰以后,桃的盛产区域转移到龙华一带。上海地区种植梨、葡萄等果树较桃、李晚些,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清嘉庆的《松江府志》中。
民国时期, 随着上海城市对果品需要量的增加,市郊果树有了较大的发展。龙华、漕河泾、莘庄等地,桃林成片, 年产水蜜桃7 500千克。吴淞地区盛产水蜜桃经久不衰。崇明县也有耕新桃园、张家桃园、戴家桃园、民生农场新桃园。嘉定、南汇、川沙、奉贤等县有不少农户经营果园, 从事果品生产。所产果品除桃外, 还有梅、李、枇杷、梨、石榴、葡萄等, 大都运往市区出售。抗日战争期间, 上海郊区的果树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宝山的26.67公顷桃园被夷为平地, 其他地区的果园也先后被毁。到新中国成立前, 上海市郊区只剩下零星的果树。
新中国成立后, 广大农民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使上海郊区的果树生产逐渐恢复。农业合作化以后,果树生产由农民零星分散种植转向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栽培, 得到较快发展。为增加对上海市区的水果供应, 1958年开始建立宝山果园、南汇果园等面积较大的水果生产基地, 其中南汇县泥城乡 (即现在的果园乡)划出万亩土地, 建立了市郊规模最大的果园。到60年代末, 郊区果园面积增加到2 773.3公顷, 各种水果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桃占80%多, 其次是生梨, 还有为数不多的苹果、无花果等。70年代,受计划种植的限制, 市郊果园面积在2 600~3 160公顷之间徘徊。1979年, 各种水果总产量3.45万吨。在此期间, 从日本引进种苗培育的 “上海蜜梨” 发展很快, 其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0%。
进入80年代, 郊区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农民家前屋后栽种果树又恢复 “谁种谁有”的政策以后, 水果生产得到发展。特别从1985年起, 郊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果品购销与价格的放开, 更促进了水果生产较快的发展。成片的果园逐年扩大, 庭院零星果树每年种植80万株左右。水果产量迅速增长。到1990年, 郊区果园面积达到8 933.3公顷, 水果年产量增至9.4万吨。在这段时间里, “上海蜜梨” 因遭受黑斑病危害, 栽培面积大幅度下降, 而柑橘、葡萄的种植快速发展。长兴、横沙、崇明三岛利用地处长江口暖舌地带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加上防护林防寒措施, 引种耐寒温州蜜橘成功, 柑橘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半个月。以后, 南汇、奉贤沿海地带、大治河两岸及市属国有农场也陆续栽种了一批柑橘。到1990年, 全郊区柑橘种植面积3 106.7公顷, 总产量2.58万吨。葡萄的种植是在从日本引进“巨峰”葡萄品种, 并在栽培技术上有了突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到1990年, 全郊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 146.7公顷, 年产鲜葡萄1.62万吨。嘉定县种植葡萄最多, 占70%左右。
至此, 上海郊区的果树生产在品种结构上已形成桃子、柑橘、葡萄、生梨四大品种为主的格局。1990年, 这四大品种占全郊区水果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桃子37%、柑橘27.3%、葡萄17.2%、生梨12.2%。
1991年后, 随着果品市场需求的增加, 在优化郊区农业产业结构中, 水果生产实行“抓特色、创品牌” 以优取胜占领市场, 和成片果园与庭院果树并举的发展方针, 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地发展。在此期间, 南汇水蜜桃、松江梨、嘉定葡萄、宝山柑橘、奉贤 “锦绣”黄桃等一大批商品化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这些优质商品化生产基地生产的水果, 大部分供应本市, 部分出口销往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港澳、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等地区。农户庭院、自留地栽种的果树发展也较快。据1994年上海森林资源调查统计, 郊区农户庭院栽种的果树有947.5万株, 占“四旁”树木保存总数的26.4%, 户均达到7.1株。1995—1996年, 南汇、奉贤等县由于乡镇工业企业不景气, 为增加农户经济效益, 积极鼓励农民种植庭院果树。庭院果树的发展, 使郊区出现了一批 “柿子村”、“葡萄村”。目前庭院果树的年上市量占郊区果品上市总量的一成。成为郊区水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 市郊水果生产除原有的四大品种外, 又新发展了柿子、银杏、猕猴桃、无花果等市场适销的水果小品种。在供应市场各种新鲜果品的同时, 开发了水果的加工业, 如浦东新区、金山区加工无花果,生产果脯、果酱; 嘉定区用葡萄酿制“皇轩”酒; 前卫农场建成年加工1 500吨柑橘的企业, 年产 “粒粒橙”饮料2 000吨等。在1994年的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 嘉定区的“皇轩”酒、藤稔葡萄获得金奖, 浦东新区的无花果脯、南汇县的大团蜜露桃等7项产品获得银奖。
从1995年起, 因全国水果供过于求, 上海郊区大规模分散经营的水果品质差、卖果难、经济效益下降,部分果农毁果园改种粮食, 故水果生产稳中有降。1995年和1996年, 果园面积分别减少575公顷、1 219公顷。

☚ (一) 营林生产   (三) 蚕桑生产 ☛
000095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