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业科研主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 林业科技事业虽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但仍然有了较大的发展。1979—1994年, 共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667项, 其中: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2项次, 省部级奖276项次, 厅级奖378项次。制定地方标准45项。一批高层次奖励的获得, 标志湖南省林业科研进入全国较为领先行列。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黑扬派南方型无性系的引种和推广》; 二等奖的 《氢化松香及其连续化生产工艺的研究》; 二等奖的 《优良油桐品种——泸溪葡萄桐的栽培与推广》; 三等奖的《利用重质松针油研制异长叶酮》; 《洞庭湖 “三杉”引种与推广》; 《人造板压机同时闭合装置的理论与设计及其应用》。
在树种的良种选育方面。采用 “性状评比法”,从农家品种中选育出优良品种65个, 其中25个在生产中效益明显。如油茶, 已收集优良无性系500多个,测定了70个家系, 206个优株。永兴中包球,1958年开始组织区域造林试验, 证明该品种抗性强,适应范围广, 性状稳定, 大面积栽培每公顷产茶油300多千克。1974年, 被全国油茶科技协作会评为“较优良品种”, 并由农林部作为良种向国外介绍, 先后在日本、智利、波兰等国展出, 国内有23个省引种, 栽培面积13.3万公顷; 油桐良种——泸溪葡萄桐, 1964—1985年, 通过考察和研究, 探明该品种盛果期早, 丛生性强, 一般每枝着果7~15个, 大面积栽培每公顷产桐油450千克, 全国有16个省引种,栽培面积已达3.3万公顷; 板栗已选出优良无性系品种7个, 其中 “铁粒头”、“石丰” 和 “九家种” 已通过鉴定, 嫁接后第10年每公顷产6 283千克, 已在全省推广; 搜集柿树优良无性系65个, 枣树品种30个, 以及核桃、银杏、乌桕、杜仲、漆树都选出了优良品种类型及大量的优良单株。靖州县排牙山杉木种子园共造种源试验林29.7公顷。通过10年的区域性试验, 已评选出4个可供湖南调种的种源区和25个种源, 其增益16%左右。这项试验, 已获国家一等奖。零陵地区林科所黄自瑶“以苗繁苗”研究成功,为杉木无性系选育提供了效率接近组培的无性繁殖手段。汉寿县林科所从中国林科院引进的87个新无性系, 经9年对比试验筛选了4个美洲黑杨新无性系即中汉17、中汉578、中汉592和中汉22。材积生长与对照63、69、72相比要大30%~60%, 而且具有抗云斑天牛的能力。该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水果新品种选育方面, “八五” 期间, 省园艺所、省林科所与33个单位、152位科技人员进行水果协作攻关, 共投入科研经费100多万元, 共鉴定成果11项,有9项科技成果获奖。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筛选、培育出特早熟温州蜜柑、抗寒优质温州蜜柑、红皮型脐橙、大果少核或无核椪柑, 少核或无核柚等优质柑橘。到1997年, 全省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造林率达91.8%。
林木丰产技术方面。全省已创丰产林技术24项。如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会同县张万宏等采用 “良种壮苗,全垦整地, 深栽压实, 合理密植, 适时间伐”等措施经营杉木林, 10年生面积的杉木林, 每公顷产木材409.5立方米, 创杉木生产最高水平。该项研究,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6年中国林科院。株洲县黄龙公社林科站, 在该公社开展丘陵区栽杉试验,采用 “三深法” (深挖整地、深埋栽植、深挖抚育) 栽杉造林, 解决丘陵区栽杉成材难、产量低问题。1970年开始推广, 4年生幼树高356厘米, 比一般方法造林快两倍。通过深挖抚育, 可使 “小老头”林“返老还童”, 比未深挖抚育的林木, 平均树高、树径分别大1.08倍和1.59倍, 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赞扬,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从1982年起,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 “速生树种混交科学试验林” 的试验研究, 确定桑植、大庸和宁乡三个县为重点, 各地(市)林科所分别承担一片示范林, 共计试验面积近2000公顷, 安排科研经费140万元。经过7~8年来100多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 现在大都已郁闭成林, 成为高产示范样板。开展的珍稀濒危树种繁殖研究, 特别是银杉的繁殖技术以及就地和异地保存研究有重大突破。丰产栽培研究成绩显著。共建各种丰产栽培试验示范林1万公顷。制定了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国外松、楠竹等树种的丰产林标准; 提出了丰产优化栽培模式。
病虫害防治研究方面。1980—1982年, 省林业厅统一组织614名科技人员对湖南的森林害虫及天敌昆虫进行普查, 摸清了全省昆虫种类, 划分五个森林昆虫区系, 为制定防治计划及进行科研教学提供了依据。“六五”期间对封山育林控制松毛虫虫灾机制进行了攻关。试验地设在浏阳县沙市、社港两地, 这是松毛虫常灾区,试验前每3~4年发生一次虫灾, 试验后连续13年没有发生灾害,9 333公顷试验林共增产立木材积23.51万立方米, 创经济效益4200多万元。该研究揭示了松毛虫猖獗成灾与松林结构有密切关系, 1986年获林业部“六五” 国家科技攻关成果奖。在生物防治方面进行了《提高赤眼蜂生活力及放蜂防治效果技术推广》的研究, 使林间松毛虫寄生率在60%以上。另外, 在大山雀招引、灰喜鹊人工繁殖及驯化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和斑头徒盾茧蜂用于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以及利用核型多角体、颗粒体病毒治虫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生产上应用的效果也较显著。如湘西油桐产区,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油桐尺蠖, 灾情已得到控制, 有些地方几乎根除,现在连地下蛹也挖不到了。1997年, 在绥宁、会同、靖州、通道大面积防治松毛虫, 使用GPS导航新技术, 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飞机防治因地形复杂、地面信号难于设置等问题。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方面。1968年前, 集中力量研究松香生产, 率先引进原苏联下降法采脂和蒸气法松香加工等工艺, 使松香工业名列全国前茅。1969—1976年, 以研究生产栲胶为主, 吉首、邵阳两厂引进喷雾干燥技术, 生产出合乎国家标准的栲胶。1977年以后, 着重改进工艺, 开发新产品。1980年株洲林化厂与南京林化所共同研制成功的氢化松香, 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质量已达到美国赫格莱斯公司同类产品水平, 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异长叶酮是利用以往松香生产中的剩余物重松节油蒸馏出的一种国际流行的香科新品种,每生产1吨可获利润万元以上, 这项技术由中南林学院与邵阳林化厂共同研制成功, 其成果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
在林业机械研究方面。新中国成立前, 基本是手工作业, 沿用旧式手工工具。50年代主要进行机具改良, 研制出运输木材滑道、木轨平车、平车道和推车道等, 特别是从1958年开始使用索道运材, 创制出双线双索及双线三索闭合牵引等多种型式的索道。60—70年代, 主要是森工机械化研究。沅水木材水运局研制出轻型纵向装排机和桥式起重车装排机; 株洲市木材公司贮木场研制成兜式装排机、消水水运局研制成操排机。各贮木场研制和推广多种型式的纵向横向链式出河机和纵向钢丝绳出河机。1971年起, 省林业厅专门组织力量, 试制出湘材型绞盘机和工农型索道, 由郴州林机厂生产, 并组织专业组在全省推广。到1977年, 全省有林业动力架空索道117条, 总长204公里; 无动力索道84条, 总长62公里。国营江华采育场因研制和推广架空索道,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 中南林学院研究架空索道理论, 提出 “悬索曲线”理论及其在林业索道中的应用, 获1982年林业部和省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末起,着重营林机械研究, 并注重成龙配套和向基层林场推广。如: 以省林机所为主研制的湘林(XL)-120型育林运材车; 省林业工业研究所研制的SZNY-110型油茶垦复机, 工效为人工的100倍; 省林科所配制的SZ-Z型叶湿自控仪, 小巧适应, 造价低廉, 在各地广泛应用。特别是省林业工业研究所研制的 “氢氧气焊、气割、电焊机”是集气焊、气割、直 (交) 流电焊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焊割设备。该机用水为燃料, 取代乙炔, 作业时无需加入任何助燃剂, 具有作业时无环境污染、节能、使用安全方便, 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是传统 (气割) 设备的理想替代产品, 已获国家专利, 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