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业 (二)林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林业科研、推广机构35个,技术人员317人,以及林业系统的5 000多名科技人员,结合林业的生产特点,开展科研、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45年来,取得了266项较大的科技成果,仅“六五”期间就取得80项成果,其中有一批成果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对推动了林业科技进步发挥了较大作用。 1.林木选育。安徽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区优势种源选择研究,为生产用种选择了优势的种源区,克服了用种不分优劣、盲目调进的弊端。“杉木高增益家系及单株的选择研究”,选出高增益家系35个和399个优良单株,是我国中亚热带北缘地区杉木良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砀1号、中涡1号等6个杨树新品种选育,为省内淮北和长江流域地区提供了速生、优质的新品种。 2.造林技术设计研究。黄淮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宿县砂姜黑土试区研究,为我国2 533千公顷砂姜黑土类型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林带配置、结构、树种适应性、抗逆性、稳定性的筛选与生长序列,以及造林方法、经营管理等配套技术,提供了一个典范,对黄淮海平原砂姜黑土区的土壤改良与农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治理,开发三滩研究”,为抑制血吸虫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理途径。试验结果表明,试区钉螺密度可降低88%,人群感染率下降50%,且每公顷纯收益为项目实施前芦苇收益的7.2~10.8倍。 3.自然保护和现有林经营管理。濒临灭绝的世界特有鳄种——扬子鳄,通过科技人员10多年的攻关研究,已能批量人工繁殖,在为人类保存稀有珍贵物种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定远县林业局与定远县泉坞山林场完成的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应用研究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阳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为全省其他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提供了系列技术及参照模式。 4.森林资源调查设计。“安徽省前期森林资源分析研究”,系统地复原了安徽省从1949年以来森林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状况和消长变化。《安徽森林》是全国系统地记述全省森林的一部巨著。此外,还有《安徽植被》、《徽州古树》等著作。 5.林产工业。安徽省90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和75种木材天然耐腐性试验,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东南亚木材识别与用途》一书,收集了来自国际木材市场常见的186种(类)木材,是外贸、商检的有效工具,得到国际木材解剖学会会刊的推荐。 6.开发与推广。从1985年起,国家林业部相继安排安徽7个国家重点林业技术开发的推广项目。即:水网地区生态林业良性循环综合技术推广,太和香椿丰产与加工配套技术,水竹丰产及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刺槐、泡桐良种丰产技术推广,板栗优势品种与丰产技术推广,杨树——林业科技示范点,板栗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等。星火计划项目有:核桃丰产培育及加工利用,海螺望春花繁育、栽培利用技术。 ☚ (一)农业(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1957年,从意大利引种芦竹茎,栽植试验成功。1960年,从原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引进油橄榄种子、苗木和接穗,在歙县、祁门、宿松、霍山、蒙城等县进行育苗造林试验。1970年开始,从湖南会同、浙江奉化等地引进杉木优良无性系进行大面积推广。1987年开始,从意大利、美国和华东地区引种意杨、欧美杨和毛白杨等品系,在淮北、沿江地区进行造林推广。1990年以来,“联合国杨树科研试验开发项目”选出3个适合安徽淮北、沿江地区生长的杨树优良品系,已大面积造林。 ☚ (一)农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1958年,原苏联专家洛佐霍依和波波娃协助安徽省开展造林典型设计编制工作,将全省划分为7个造林类型区。1989—1994年国际粮农组织多次选派意、美、法、加等国的专家来安徽省对淮北、沿江地区“联合国杨树科研试验开发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1990—1994年,世界银行多次派国际专家来安徽省对使用世行贷款的“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就造林技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进行指导和咨询。1992—1994年, “联合国援助安徽省森林病虫防治预测预报网络项目”多次邀请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土地管理局等部门专家来安徽省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建立“森林病虫综合防治专家系统”,并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遥感在森林病虫防治上的应用”等新技术培训。 ☚ (一)农业 (三)水利 ☛
(二)林业 (二)林业1982年,应加拿大NGM工程公司、香港中美商务公司邀请,安徽省组团前往加拿大考察刨花板生产技术。1985年,安徽省林业厅派代表团赴原联邦德国考察装配式房屋的装配技术和工艺流程;与德国比松公司洽谈引进刨花板生产设备;安徽省刨花板生产技术考察组赴加拿大学习考察。安徽省林业厅还组团赴日本考察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并参加林业部组织的中国林业经营管理考察团赴日对林业经营、利用进行考察。1992年以来,安徽省林业厅派林产工业考察团先后分赴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考察学习木纤维模压制品、木浆造纸、人造板技术,并寻求合作伙伴。1993年,应国际鳄鱼协会邀请,安徽省林业厅自然保护考察团赴泰国考察。1994年,安徽省林业厅森林防火考察团赴俄罗斯访问考察。 ☚ (一)农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1981年,英国研究学者渡郭摩娜女士来安徽考察扬子鳄养殖场,研究扬子鳄的生态特性。1984年,加拿大国际发展中心农业处长莱萨德先生和顾问盖约特教授来安徽考察泡桐试验林项目;美国密执安大学生态学教授巴恩斯博士来安徽考察湾渡采育场、岭南林场和黄山市林科所试验林及良种基地。1985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联盟湿地干事杜根博士应邀来安徽考察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7年, “国际农用林业培训班”考察团来安徽省参观砀山、铜陵以泡桐为主的农用林,来自亚、非、拉11个国家的27名学者对桐竹、桐杉、桐果、桐茶、桐药等间作形式产生兴趣,对大范围的农用林试验和推广表示赞赏。1989年,澳大利亚农用林考察团一行8人来安徽省考察黄山地区杉檫混交林、高山植被和茶桕间作等。美国农业部北部中心试验站迈克尔·劳舍尔博士到黄山、安庆、合肥考察森林病虫害情况,并座谈探讨合作研究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在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上的应用。1989年,在日本专家指导下,亳县以亳桐原木为原料加工成亳桐产品出口日本。此后,亳桐成为林业创汇的拳头产品。 ☚ (一)农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1.省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河南省省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始建于1974年3月,在省农林局林业处成立林业工作站。1978年3月农林局分设成立林业局,林业工作站改为林业技术指导站,主要负责林木种苗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1984年3月改称为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强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专设了推广科负责全省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2.市(地)、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1952年10月,根据当时中南军政委员会行文精神,各地强调加强林业机构建设,一些专区、县相继建立了林业工作站,到1956年1月,有3个地区和26个县设立了林业工作站,1963年全省调整建立健全林业机构,相继有8地3市和107个县恢复或新建林业工作站,山区公社大都配备了林业助理员,业务归县林业局(科)或农林局领导。1967年12月各级单位下放,1976年10月后,各级林业机构渐次恢复,到1980年全省有7个地区和54个县、市建立了林业技术指导站。1984年以后在部省的要求下,各级都加强了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到1986年底,共设各级林业技术推广站1 048个,其中省站1个,市(地)站17个,县(市、区)站122个,乡(镇)站908个,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的职工达3 523人,其中技术干部1 882人、行政干部688人、工人953人。受1992年农村“七所八站”下放的影响,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受到冲击,尤其对乡(镇)林业工作站影响较大,部分机构被撤并,人员工资没保证,科技人员流失严重,科技推广工作遭受重大损失,据调查在河南省林业推广单位中有80%存在有减拨事业费的现象,1个地区站、40个县级站、1 055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受到严重的冲击。 1993年7月我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以来,各地对一些错误的做法进行了纠正,使河南省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又逐步得到恢复,至1995年底,全省县以上设立林业技术推广站163个,其中省站1个、市(地)站17个、县(市、区)站145个,职工人数达2 595人,其中技术人员2 124人。全省2 134个乡镇,适合建站的2 098个乡(镇)都建立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实有7 864人,其中正式职工5 375人、临时工2 489人,有技术员以上技术职称的2 379人。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建立,成为林业技术推广系统的一支主力军。 ☚ (一)种植业 (三)畜牧 ☛
(二)林业 (二)林业全省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实行国家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与林业科研单位、有关院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全省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全省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1984年以来,县以上推广机构共承担厅以上科技推广项目145项,设立各种类型的示范点1 500多个,引进推广林木良种,无性系(类型) 200多个,营造示范推广林2.66多万公顷。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大促进了河南林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林业建设步伐,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30%,在适宜地区的覆盖面积达21.2%,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1.推广林木良种及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通过良种示范推广,全省平原主要造林树种泡桐、杨树等已基本实现良种化;苹果、桃、梨、葡萄等水果良种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工程造林良种率达60%以上,经济林基地造林良种率已接近80%。 (1) 推广泡桐良种。主要有豫选1号泡桐、豫杂1号泡桐、豫杂2号泡桐、豫林1号泡桐、白花泡桐、毛白33泡桐、中林1号泡桐。其中豫林1号泡桐推广被国家科委列入全国农业科技推广重点项目,全省推广800多万株,1987年已推广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等14个省(市),该项目荣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 推广杨树良种。主要有毛白杨优良类型的箭杆毛白杨、圆叶毛白杨和小叶毛白杨,毛白杨38、39、9803、001号等无性系。其中毛白杨优良类型推广被列入林业部重点推广项目,至1987年,全省推广4 136万株,该项目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黑杨派品种主要有:美杨、加杨、大官杨、沙兰杨、72、69、I-214杨、中林46杨、中豫46杨、中驻2、6、8号、NL-80105、NL-80106等70多个无性系,其中的沙兰杨、中林46杨是推广较成功的树种,沙兰杨的推广与其他省市联合推广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沙兰杨、72、69、I-214共推广1.5亿多株。中林46、中驻6号等无性系是我国自己培育出的90年代最新欧美杨品种,1989年林业部在河南省开始建立推广示范林,1991—1995年共推广1.1亿多株,为河南省的平原绿化晋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 推广刺槐、白榆、楸树、柳树良种。推广的刺槐优良无性系有豫刺1号、豫刺2号、豫刺3号、豫刺4号等。白榆优良无性系主要有8001、8023、8015、8024、8033、8019、8001等。楸树有金丝楸,心叶楸,长果楸三个优良类型。柳树有苏柳194、苏柳172、簸箕柳JW8-26、JW9-6等。 (4) 推广经济林新品种。推广的主要经济树种的优良品种核桃的绿波、中林5号、陕核1号、阿克苏85、禹林2号、辉县石门1号、纸皮、薄皮、薄壳、鲁光、香玲、元丰、辽核1号、辽核2号、辽核5号等。板栗的豫罗红、确红栗、石丰、燕山红栗、谷堆栗、华光、华丰等。枣树的金丝枣、灰枣、扁核酸等。苹果的短枝红富士、新乔纳金、新红星、北海道九号等。花椒的大红袍、大红椒等。杜仲的杜选1、2、3号,华仲1号、华仲2号、华仲3号、华仲4号、华仲5号无性系等。银杏的郯城5号、郯城9号、大佛手、大圆铃、大梅核、海洋皇、大马铃等。石榴的大青皮甜、大马牙甜、大红袍等。葡萄的藤稔、巨峰、龙眼、黑奥林、红富士、乍娜等。 2.推广壮苗培育、适地适树适品种、科学整地及系列造林新技术。通过推广林业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使全省造林合格率达77.8%。 推广的主要新技术有:泡桐高干壮苗培育技术、麦桐套作育苗、毛白杨壮苗培育技术、火炬松、湿地松芽苗移栽技术,侧柏、油松蘸根造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塑料容器袋育苗,地膜覆盖、全光雾扦插育苗、脱毒苗繁育,板栗、核桃子苗嫁接,日本落叶松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等。尤其是塑料袋容器育苗技术,省林业厅从1990年确定为推广培训项目开始进行技术培训,1991年开始建示范点,到1994年已推广到全部的适宜地区,1991—1995年共推广16亿株,大大超过了计划任务,节约了造林资金,使河南省立地条件最差、造林难度最大的太行山区的造林合格率由“八五”以前的不足7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成为全省造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为加快全省荒山绿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3.推广植物生长促进剂、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应用的主要植物生长促进剂有:稀土、抽枝宝、高美施、ABT生根粉系列等。ABT生根粉系列在河南应用广泛,仅1984—1988年示范推广期间就推广到油松、侧柏、枣树等62个树种上,在全省123个县育苗1万公顷、造林2.44万公顷,纯收益达2 770万元,由中国林科院牵头推广的这项成果被评为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杨树、泡桐、刺槐、日本落叶松、核桃、板栗、火炬松、湿地松、柿子、花椒等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河南省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生长量与经济林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泡桐剪梢接干技术、泡桐萌芽更新技术、大官杨根桩改接毛白杨技术,板栗、核桃高接换优及低产林改造综合技术等,使河南省主栽林木品种及经济林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例如泡桐剪梢接干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泡桐产量,而且解决了河南省泡桐主干低的问题,提高了泡桐木材的质量。 4.推广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泡桐大袋蛾、泡桐丛枝病、马尾松毛虫、杨树天牛、枣锈病、枣尺蠖、板栗栗实腐烂病、黄楝种子小蜂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增强了主要林木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1984年,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泡桐考察团去日本五县八市,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考察了生产过程、机械设备和产品展览,针对河南省林业现状,对一些需要了解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双方就桐木利用方面的合作途径进行了洽谈。 1986年9月,省林业厅和商丘桐木加工厂派遣人员赴日本考察,就加强双方技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洽谈。 1987年9月河南赴瑞典、芬兰考察团与瑞典、芬兰有关单位进行协商,引进该国设备。 1988年8月,由林业部科技司、外事司和10个省、地、县林业科技推广站(中心)组成考察团,赴美国进行林业科技考察,河南省禹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派员前往,主要学习美国乡村林业管理与技术推广经验。 1987年5月,应新西兰科学与工业发展研究部园艺与加工研究所的邀请,河南省赴新西兰猕猴桃考察团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学习了猕猴桃系列开发的先进技术,获得了猕猴桃科研与生产资料,引进了猕猴桃新品种,双方加深了了解和友谊,为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9年10月,省林业厅派员参加由中国林业机械公司组织的考察团,对日本进行为期15天的访问,考察了日本木工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桐木拼板的市场发展情况等。 1990年2月,应北美坚果协会邀请,省林业厅派员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北美坚果协会第81届年会,在会议上发表了《核桃子苗嫁接技术的研究》论文,影响较大,美国《坚果通讯》收录该文。 1991年9月,省林业厅派员参加了由林业部组织的赴意大利林业考察团,考察杨树丰产栽培技术。尔后在民权林场建立了杨树主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试验点,现在这项技术已在项目区内推广应用。 1992年8月,省林业厅派员随中国林业代表团对匈牙利的阔叶树丰产栽培技术进行考察。在这次考察访问中,引进3个刺槐新品种并已繁殖成功,刺槐丰产栽培技术已在项目区中推广。 1993年7月,由省科协组团,先后对香港、泰国、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参观访问,考察了猕猴桃及其制品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销售情况,对其消费市场构成、消费人员层次及年龄结构等作了深入调查,为我国猕猴桃鲜果及其制成品打入东南亚市场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1994年9月,应意大利塞切纳植物试管中心邀请,省科技代表团一行4人赴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交流,参观学习了意大利果蔬大面积栽培、自动化采收运输、分级包装和贮藏、加工先进技术,洽谈了科技合作与交流意向,初步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 1995年1月,省林业厅派员参加林业部组团,赴美国路易丝安娜大学进行为期135天的研究学习,主要学习林业经济分析法、计算机技术等,并在项目区中应用。同年6月,省林业厅派员参加中国林业代表团赴芬兰访问,学习森林经营管理技术,现已在项目中应用。7月,省林业厅派员参加由林业部有关单位组团,赴美国访问,主要考察了美国火矩松病虫害防治技术。 ☚ (一)农业 (三)水利 ☛
(二)林业 (二)林业1976—1995年,保加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美国、泰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来河南省从事林业考察或访问的,主要有: 1976年10月,保加利亚组团3人来河南考察禹州苹果、核桃生产状况;1976年10月,英国东茂林果树试验站共2人来河南考察禹州矮化苹果技术;1977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考察团(涉及15个国家)一行26人来河南对河滩造林、山坡造林、四旁绿化进行考察;1977年9月,波兰国家果树研究所派3人来河南考察苹果丰产栽培技术;1979年5月,原南斯拉夫国家林业研究所教授3人来河南进行林业科研访问;1979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群众造林考察团(涉及11个国家)一行21人来河南考察泡桐丰产林、泡桐间作、四旁绿化等;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林业考察团(涉及13个国家)一行22人对河南省大地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进行考察;1981年6月,加拿大国家林业研究中心博士一行3人来河南进行林业科研与农桐间作考察访问;1981年12月,日本专家来河南考察泡桐木材加工利用情况;1983年7月,美国威斯康州大学博士一行4人来河南考察泡桐丛枝病防治情况;1983年9月,日本林学会教授一行5人来河南进行泡桐生产与科研考察;同年日本国水果部常务理事一行3人来河南就猕猴桃加工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986年10月,日本国家林业技术协会教授一行8人来河南就平原绿化与治山造林问题进行考察访问;1987年5月,朝鲜国家经济研究所考察团一行3人来河南考察核桃良种选育与丰产试验情况;1991年7月世界银行专家一行2人来河南考察农用林生产情况;1992年9月,日本专家一行4人来河南对西峡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考察;1993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一行3人来访,资助猕猴桃种质资源基因项目;1995年8月,世界银行官员检查组一行6人来河南进行农用林项目检查。 ☚ (一)农业 三、技术援助 ☛
(二)林业 (二)林业从1983年以来,全区年均植树造林6.4万公顷。1990年,造林3.79万公顷,零星植树5 193万株,育苗568.86公顷。林业产值,1982年前一般在9 000万元以下,1982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90年林业产值达10 9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9%。主要林产品有桐油、生漆、木子、核桃、油茶、五倍子、油橄榄等品种。尤其是桐油、生漆、木子等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桐油常年产量3万—4万吨,居全国之首;城口大木漆为全国五大名漆之一,每年出口70—90吨;油茶、油橄榄发展较快,全区已成片营造油茶林1.93万公顷,常年产量100多吨。从1981年以来,加快了速生丰产林的建设,1981—1990年共营造速生丰产林10.93万公顷。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新中国成立前,雅安地区林业处于自然经济状态。1949年,全区林业产值仅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林业发展较快。在植树造林上,1951—1959年造林2.76万公顷,年均0.31万公顷。60年代造林(含飞播)6.87万公顷,年均0.69万公顷。70年代造林3.84万公顷,年均0.39万公顷。1980—1992年造林11.7万公顷,年均0.9万公顷。42年累计造林(含飞播)24.83万公顷,现保存9.33万公顷,其中已成林5.73万公顷。 在森林保护上,一度重砍轻造、重造轻管,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较为严重。森林覆盖率由1955年的44.6%下降到1980年的23.0%。1982—1984年,全区将51.3万公顷宜林荒山坡划包给农民作自留山、责任山植树造林,同时落实国有林管护面积20万公顷,实行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营造与管护相结合,大大加快了绿化步伐,森林覆盖率回升到1991年的34.2%。山林火灾逐年下降,1989年以来已连续4年无森林火灾。 1963年和1979年,全区先后建立了天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万公顷。据不完全统计,已抢救病饿大熊猫35只,其中救活31只。林产品加工,近10年来在森工采伐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大搞综合开发,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包括木制建材、纺织、人造板及林产化工在内的林产工业体系。据统计,森工产值50年代年均296万元,60年代年均367万元,70年代年均372万元,80年代年均1 610万元。1991年,全区林业产值6 730万元,比1949年增长11.10倍,占农业总产值的6.0%。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新中国成立后,林业科研不断取得新进展。50年代着重于林业概况调查和造林经验总结,以及树种的初步调查。从45个县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推算,全省有林地面积270万公顷、毛竹林面积1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3亿立方米。60年代,全国制定了林业科学规划,福建省林业科研开始比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此后,建立杉木种子园、选育良种,继续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 制定林木种苗生产技术和营林技术规程, 开展病虫害防治及林产品加工利用和木材改性等试验研究。70年代, 特别是1978年以来,逐步采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改善了科研手段和方法,使林业科研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规范,计算机、生物技术等在种源试验、杉木种子园及林木速生丰产技术研究、立地评价、森林调查数据表编制中应用。在木材综合利用、林副产品利用、采运机械化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取得一批比较好的成果。1980—1990年,获部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1项。1979—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0项、四等奖11项。“八五”期间,林业投入1626万元,实施国家、部、省、厅科技项目523项,获科技进步奖68项 (部27项、省41项)。 1. 资源调查。 (1)森林资源调查。1953—1988年,福建省对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二次连续清查和复查。调查方法由标准地法、目测法,发展到以省为总体,各类土地面积、各林分类型面积用成数抽样估测, 各类蓄积量抽样估计,设置固定样地,建立连续清查体系,进行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估测等,内业整理逐步计算机化。1988年第二次复查结果,全省有林地面积500.3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789万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18%。其中,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获1987年林业部“全国林业调查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 1957年省林业厅组织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大、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省林科所、福建林学院等单位,对福建省18个县的山区资源植物进行调查,查明可利用的野生经济植物达1200多种, 采集标本22094号, 经鉴定有166科、612属、1568种。 (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1979—1990年,省科委组织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医学院、三明真菌研究所、省微生物研究所、省林业设计院、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州动物园、省博物馆、省气象局及有关地县等34个单位,同时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北京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南京植物所、中科院广州植物所、上海昆虫所、广东昆虫所、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43个单位参加, 组成武夷山科学考察队,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共采集标本110多万号,鉴定出新科2个、新属16个、新种322个,国内、省内新纪录1 000多个。这次综合考察查清并区划了保护区的植被类型; 查清了保护区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 518米)的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规律,认定这里的植被分布是中国大陆东南部发育最完好的垂直地带谱;查清了保护区植被类型。在7种类型中,常绿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中山矮曲林分布在海拔1700—1900米高程,是中国南方少见的一种植被类型,它反映了保护区在生态上的独特性。鉴定出维管束植物194科、848属、2029种及86个亚种、变种。其中,有57个新种,含44个福建特有种。发现保护区内有中国重点保护对象的植物156种, 有园林花卉植物185种,蜜源植物193种,经济植物513种,竹类植物27种及4个变种,药用植物956种。发现各类动物542种。其中,哺乳类动物68种,占全省已发现动物总种数的61%(黑麂1种为福建新记录);鸟类195种;爬行类73种;两栖类33种;鱼类34种;贝类27种;昆虫有28目、301科、4 554种;蜱螨14科、140种。发现新种799个(含文献记载模式标本地在武夷山),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0个、福建新记录种225个。采集真菌标本5 000多份,鉴定出503种。其中,食用、药用、经济真菌149种。发现真菌新属1个、新种10个、新组合1个、国内新纪录15个。藻类植物8门、45科、124属、239种;鉴定报道了地衣13科、18属、96种、2个变种,苔藓植物361种。其中,国内新记录14种,中国特种18种,东亚特有种14种。 (3)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学科考察。1985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7年省科委组织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19个单位、10多个专业、近300人,对梅花山进行科学考察。采集标本近万份。鉴别出维管束植物172科、676属、1 490种及30个亚种;提出重点保护植物47种,重要经济林木331种、园林花卉132种、油脂植物93种;采集到兽类57种,鸟类165种,爬行类69种(含新记录1种),两栖类170种,浮游动物170种(其中新种8种),贝类27种,脊椎动物寄生虫38种;采集到昆虫22目、300多科、共4万份标本;写出昆虫名录1 750种.其中,福建新纪录300多种、中国新记录25种;鉴定出大型真菌29种、73属、116种,发现新种4个。 2.良种选育与苗木培养。 (1)种子园营造。福建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从1962年开始,建立母树林6.67公顷,探索建立母树林的方法和技术。省林科所与莱舟林业试验场、大田桃园林场合作完成“纠正杉木嫁接偏冠研究”。1964年开始,福建洋口林场等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合作完成“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的研究”,对杉木人工林表型选择、种子园营建方法、杉木生长早期选择、配合力育种、杉木遗传型与环境及其遗传稳定性等项目,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地方良种评选与种源试验。1977年省林科所沈荣贞等和福建林学院、邵武市卫闽林场、莱舟林业试验场通过“杉木种子园单亲子代区域测定”,综合评选出适宜福建省大部分地区推广的广谱优良家系5个,适于一般产区、边缘产区的优良家系15个。在国内率先预报了杉木种源—家系—个体三层次联合选择的遗传参数及其效益。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56年,福建农学院林学系开始杉木种源试验。60年代,莱舟林业试验场姜顺兴等开始进行“乡土珍贵树种家化栽培试验”,培育出30多个乡土珍贵树种。其中,深山含笑、乳源木莲的树形、生长速度、适应性,不亚于引进的火力楠。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3年省林科所、闽侯县桐口油茶林场等开展油茶选优和建立种子园等试验,选出了闽43、闽48、闽60等3个速生高产抗病的优良无性系。1979年开始,省林科所从11个省(区)引进三年桐、千年桐品种74个,评选出一盏灯、少花丛生球桐等5个主栽品种,提出在福建省栽培的区划意见。 1979年起,省林科所杨宗武与莱舟林业试验场、省洋口林场、大田桃园林场等合作完成“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参试种源93个,试验林24.53公顷,对20多万个二级数据采用“DPFB”系统在APPLEⅡ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苗木培育。50年代初,福建已开始苗木培育技术研究试验。继杉木实生苗培育成功后,又进行育苗树种和圃地选择、轮作及播种季节、播种量试验,开展杉木全光育苗、化学除草和幼苗病虫害防治等试验研究。1954年,福建农学院林学系进行“水杉营养体繁殖试验”、“芳香樟扦插繁殖研究”,培育成功一批插条苗木。60年代,福建林学院莘口教学林场进行了格氏栲育苗。此外,科研、生产单位还开展了福建柏、柳杉、樟树、油茶、圆柏、龙柏、南洋杉等多种绿化树种的无性繁殖试验。1984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山茶花、油茶芽苗砧嫁接试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栽培与管理,试验成功了山茶花快速无性繁殖的新方法。 60年代开始,福建林学院、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省莱舟林业试验场分别进行了育苗或乡土树种家化栽培试验。容器育苗技术从50年代开始以来,得到不断改进,在造林和园林绿化上广泛应用。霞浦县林业局在营养砖育苗技术基础上,试验成功用塑料薄膜垫底培育大苗。 3.树种引进与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福建进行了多树种引进及栽培、评价等试验研究。 (1)桉树。早期引种的桉树保留下来的不多。据统计,福建先后引进桉树类260种,试种成活的有80多种。其中,柠檬桉、赤桉生长较好。1984年龙海县林下林场对10个种源的桉树进行苗期、幼林期的高径生长经方差分析,初步认为,福建柠檬桉造林之种源应以本地种源为宜。 (2)黑荆树。50年代初,福建省漳州引种黑荆树,70年代推广面积达66.67公顷。1982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在漳州等地对黑荆树种源、丰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系统试验研究,建立了黑荆树速生丰产林基地。 (3)紫胶虫寄主树种的引进与乡土树种筛选。发现有22种乡土树种可以放养紫胶虫,以枫杨、绿果榕、黄檀、山槐、异叶翅子树、大叶千斤拔等为好。1963年以来,引进了钝叶黄檀、思茅黄檀、泡火绳、马椰树、紫花黄檀、海南黄檀等23种寄主植物。经过筛选,认为在福建自然条件下钝叶黄檀可与南岭黄檀搭配。至1979年,全省钝叶黄檀营造面积达457.73公顷,仅次于南岭黄檀。1965年,省紫胶站建立紫胶虫寄主树标本园, 至1990年, 已收集寄主植物14科、47种。 据省林业厅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已引种成功的树种达235种,隶属于46科、145属。其中, 裸子植物6科、16属、30种;被子植物40科、129属、205种。 4. 栽培技术。50年代,福建省进行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70年代进行标准化造林营林技术研究。 福建林学院俞新妥、何智英等从1956年开始对杉木栽培生物学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内容涉及杉木种源、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人工林产量与生产力和林地肥力改良的营养诊断, 立地评价以及杉木产区区划、计算机辅助造林设计系统。较系统地论述了杉木栽培生物学的有关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 已应用于福建省杉木林区,推广面积达7.47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1083万元。1991年7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林学院对全省现有155个造林树种造林的成败经验教训进行调查总结, 为福建分区造林选择适生树种提供了依据。福建林学院进行防火林带树种选择的研究, 分理出适于营造防火林带树种。 70年代以来,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独立或与省外林业院、所合作开展以杉木为主的混交林试验,认为杉×松、杉×柳杉、杉×台湾相思、杉×檫、杉×木荷等效果较好。1963年顺昌县林业局开始阔叶树天然更新技术研究。认为伐前每亩有目的树种200株以上,伐后不炼山,采用封山育林,可使迹地天然更新。顺昌县林业技术承包公司、郑坊乡榜山村等合作完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纸浆速生丰产林研究, 认为伐前林下每亩有均匀分布的幼龄速生树种300株以上, 只要严禁火烧, 封山育林, 适度抚育即可。 1983年福建林学院洪伟等开始进行“生态空间分布格局的统计测定方法”的研究,实现了定量判断并给出可靠性指标; 在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和统计推断方法上, 首次应用刀切法解决平均挤匀度值估计和统计推断的难题;采用三次设计法解决了Taylor幂法则模型参数优化问题;在空间格局研究上,首次应用连续型空间分布模型,还进行了大地域范围水平种群格局、混交林中某一种群的空间分布等研究。在上述研究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还开展了林粮间作、林油混交、林果兼营、林药间种、林经兼作、林肥套种、林牧结合等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研究。 5. 病虫害防治。1958年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首次发现松毛虫白僵菌,随之对白僵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工业化生产工艺及应用等进行试验研究,获得成功并已提供生产使用。其窗纱式机械化生产白僵菌孢子粉工艺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1978年福建林学院与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平潭县林技站合作,完成“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研究”,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福建林学院对樟树害虫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历时11年,范围遍及我国南方樟树分布区的13个省市区,内容涉及樟树害虫的种类、分布,主要害虫生物学、生态学、种群动态规律及综合治理等;对37种害虫进行较系统研究,其中,21种是中国樟树害虫的首次报导,发现1个新种,1个新亚种,提供474种中国樟树害虫名录, 是迄今国内外最完整的关于樟树害虫的记载;其所提出的综合治理措施已在全省18个县市推广应用,应用面积667平方公里,年经济效益86.5万元。这项成果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福建林学院与沙县林业委员会协作, 对杉木半穿刺线虫的形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并用于大面积防治试验,效果良好。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 认为该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民国28年(1939年)省农业改进处在南平、永安、连城、三元等地建立示范区,推广丘陵地区特种垦殖法。50年代初,主要是组织森林资源调查,推广林区群众营林的技术经验。如,杉木造林选背山面山的“山窝地”,插穗选用“火苗”,劈草炼山掌握“七刀八火”,扦插时注意“七上八下”等。林业部颁布技术规程后,推广杉木采种培育实生苗;运用人工、农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组织生产白僵菌药剂防治松毛虫。同时,推广弯把锯进行木材采伐;试用索道集材,架设第一条动力架空索道;统一木材计量和检测标准。70年代后期开始制颁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 1.树种与造林。民国24年(1935年)李先才教授在闽侯南屿林场引种湿地松、长叶松等,到70年代,保存下来的均成林成材。70年代,福建继续引种湿地松,在省内20多个县(市)推广,并在20多个国营林场营造母树林、种子园。 60年代,推广乡土珍贵树种长序榆、乐东拟单性木兰、伞花木、伯乐树、长叶榧树、银鹊树等,成为福建新分布的树种,已在省内推广17个县、100多个单位,并为南方14个省(市)、156个单位提供种子、苗木。在沿海沙荒地推广木麻黄防风固沙的科研成果,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2万公顷,并在沿海丘陵山地营造黑松,在平潭、惠安等县滨海沙地种植湿地松、窿缘桉等,在晋江、漳浦营造大叶合欢、棕树、刺桐、黄槿、苦楝、相思树、丛生竹等固定流沙。到1995年,沿海23个县(市)防护林面积达10.27万公顷,初步形成绿色屏障。 60年代开始,在漳州推广黑荆树670多公顷。省紫胶工作站开发了紫胶虫优良寄生树——南岭黄檀。尤溪县国有林场从1963年开始多树种造林,先后营造了闽楠、樟树、花榈木、檫树、福建柏、柳杉、木荷等阔叶树林270多公顷,其中楠木林78.33公顷。“八五”期间,建立了杉木育种示范点,推广杉木良种种植面积30多万公顷;推广常绿阔叶林更新技术1.11万公顷,在三明、邵武、武平等地大面积造林中推广应用杉木、马尾松、火炬松速生丰产栽培等技术。 2.育苗技术。到70年代,绿化树种大量推广“大营养砖培育大苗”,已在桉树苗、木麻黄、黑荆、樟树、相思树、银合欢、银桦、火力楠等绿化树种上推广应用,18个月即可育成径粗4—5厘米、高2.5米,符合一般绿化的规格化大苗。省林业种苗公司研究制订“主要造林树种种苗标准”,对杉木、马尾松等12种主要造林树种提出分级和产量标准,1984年由省标准计量局批准发布实施。“八五”期末示范推广木麻黄小枝水培技术,育苗时间缩短为6个月,造林成活率平均为91%,造林后一年保存率比实生苗造林高34.5%,株高和地径粗分别多71厘米和0.72厘米。 3.森林保护。50年代,白僵菌特性及其生产、使用技术研究成果已成为林业上防治松毛虫、木麻黄毒蛾、木麻黄多纹豹蠹蛾、樟萤叶甲、黑翅土白蚁、油茶毒蛾、格氏栲种实象虫等主要林木害虫的防治手段。1979年开始,试验应用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喷撒白僵菌粉防治马尾松毛虫和木麻黄毒蛾。1986年起在福清、长乐、莆田、仙游等4个县开展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试点,以生物防治为主,综合防治;对不同类型的治理区采取封山护林,林分改造,保护天敌,虫情测报,及时控制虫源地等措施,已见成效。 ☚ (一)农作物 (三)畜禽 ☛
(二)林业 (二)林业福建省林业职业高中始于1980年。当年,德化县南埕中学试办林果专业。此后,上杭县白砂中学等4所学校也相继开办林业职业高中班。1984年,省林业厅、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发展林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联合通知》,对林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和形式、学制、师资、教材、办学经费、毕业生出路等作了具体规定。当年,建瓯、南平等林业中学开办林业职高班,共招150名;省林业技工学校与林业机械厂联合办职业专业职高班。至1990年,全省林业职高有96所,在校生3091人;开设林业专业班64班。到1995年,全省共有林业职业高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3800人。 ☚ (一)农业 (三)水产 ☛
(二)林业 (二)林业1.技术援助。1991年7月24日湖南省林业厅外事外经办公室与中国湖南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签订内部合同, 由省林业厅分包该公司承揽的中国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国政府于1991年9月 18日所签订的 “中国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提供竹编和种竹技术项目合同” (合同号CT-9101) 中的竹种植项目。同年8至9月湖南省林业厅选派了种竹专家先后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执行合同中竹种植项目任务。经两国技术专家商订并报两国政府批准, 竹种植项目的基本任务定为人工种植试验、残次竹林改造、推广大面积营造竹林技术和培训管理人员。中方专家自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 历时1年, 在特立尼达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经特·多政府的一再要求, 遵照中国政府指示, 于1992年9月16日转赴多巴哥, 执行第二期经援合同, 为期3个月。1992年12月16日合同期满回国。该项目是湖南林业部门担负的第一个经授项目,在中国专家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受到了两国政府的好评。 2. 中一芬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1989年中国与芬兰两国政府间订立科技合作协议。同年湖南省林业厅经湖南省科委向国家科委申报了 “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技术合作”项目。1990年8月应芬兰国家环境部、国家林业总局的邀请,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考察组访问芬兰, 双方签署了“以东洞庭湖的考察为基点, 在资料技术交流、科研考察、人才培训及咨询中心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的中芬科技合作项目 (3, 15)会谈备忘录。芬兰森林与公园局局长马迪·荷米伦 (Matti Helminen) 博士于1990、1994年先后两次访湘, 就双方优先合作领域同湖南省林业厅进行了探讨, 签署了备忘录, 并于1994年11月19日被聘为湖南省自然保护国际事务顾问。1995年7月湖南省生物多样性考察团访芬, 就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与芬兰森林与公园局作了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双方签署了 “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协议书”, 明确了双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评估和保护两方各自管理的保护地的文化及自然价值; 尊重和发展保护地的各类保护、研究、监测及教育与培训功能; 推动和发展保护及恢复保护地内外的生物多样性的决策和行动计划; 加强和改善双边在科学研究、监测技术及计划工作、环境宣传、推广和培训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合作; 通过培训工作人员, 解决技术、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有碍合作的问题。”成立了合作委员会,制定了 “湖南省林业厅、芬兰森林与公园局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合作协议书工作计划 (1995—1998)”。随后, 依据协议书与工作计划, 双方展开了频繁的交流与合作。 3.汉语培训中心。汉语培训中心是美国国际管理技术公司与湖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合作项目——长沙管理技术训练与研究中心增设的子项目, 于1993年6月, 美国国际管理技术公司 (MTI, 甲方)和湖南省森林植物园 (乙方) 在湖南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参与协商下, 双方签署了 “关于共同开办汉语培训中心协议书”。协议规定, 由甲方投资建设教学设施, 负责招收学员和施教, 乙方提供场地、部分后勤管理服务和外事管理服务。学员从中国境外招收有志从事对华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外籍人士。1993年6月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林业厅联合下文批复同意, 1994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 汉语培训中心1993年开始筹建, 占地3 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 100平方米。1994年9月第一期正式开学, 学制2年。第一期招收学员8名, 聘请了3名台湾教师; 第二期招收学员27名, 学员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瑞士、菲律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地区。 ☚ (一)农业 (三)水利 ☛
(二)林业 (二)林业湖南省林业部门自1981—1995年共出访团组128个, 出访人数355人。出访的国家和地区包括: 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新加坡、芬兰、印度、墨西哥、泰国、挪威、香港和澳门。出访性质与目的为技术考察、设备考察、管理考察、国际贸易, 参加学术会议等。 ☚ (一)农业 三、邀请来访 ☛
(二)林业 (二)林业表6-3-1。
表6-3-1 湖南林业接待来访团组统计表 年度 | 团组数 | 人数 | 来访国家或地区、组织 | 目 的 | 1988 | 22 | 84 | 芬兰、世界银行、澳大利亚、德国、 日本、香港、联合 国粮农组织、 科威特、 美国、 利比里亚、 国际鹤类基金 会、 国际猫科动物学会 | 科技交流, 商务贸易, 友好访问 | 1989 1990 1991 1992 | 11 5 7 15 | 41 50 40 75 | 香港、 日本、美国、新西兰 芬兰、美国、 日本、加拿大 美国、 日本、德国、 法国、泰国、 香港 瑞典、 日本、 墨西哥、 巴基斯坦、美国、 马来西亚、 日 本、香港、 台湾 | 友好往来, 科技交流 友好往来, 科技交流 科技交流, 技术合作 科技交流, 洽谈投资, 林业考察, 旅 游观光 | 1993 1994 | 19 25 | 76 53 | 美国、 日本、 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 台湾、 香港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印度尼西亚、 法国、 马亚西 亚、 芬兰 | 洽谈投资, 林业考察, 贸易, 旅游等 洽谈投资, 技术咨询, 技术交流, 商 务贸易 | 1995 | 33 | 93 |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印度尼西亚、 越南、 新加坡 | 洽谈投资, 科技交流, 友好访问 | 合计 | 137 | 506 | | |
☚ (一)农业 第四节 进出口贸易 ☛
(二)林业 (二)林业表12-2-4 名 称 | 名 称 | 名 称 | 茶陵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攸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醴陵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株洲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衡南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衡东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祁东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耒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常宁市油茶科学研究所 常宁市芦竹研究所 湖南省南岳树木园 洞口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绥宁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武冈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邵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 隆回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新宁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岳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平江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汨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湘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华容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临湘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续)
名 称 | 名 称 | 名 称 | 鼎城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安乡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汉寿县油茶林科学研究所 汉寿县杨树科学研究所 澧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临澧县苗圃场 石门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石门县名特优研究中心 石门县柑橘研究所 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永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张家界应用植物研究所 北湖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苏仙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资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永兴县油茶科学研究所 宜章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临武县柚类科技研究中心 嘉禾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桂东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汝城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安仁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祁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双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永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永县香柚科学研究所 新田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双峰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涟源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会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 通道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沅陵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芷江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科研所 涂浦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黔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龙山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吉首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永顺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凤凰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古丈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保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泸溪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花垣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
☚ (一)农业 (三)水利 ☛
(二)林业 (二)林业获奖成果(1978—1990年)为19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7项,部、省级的97项,厅(局)级92项。 ☚ (一)农业 (三)畜牧业 ☛
1.林业勘察设计/2.良种选育/3.育苗与造林/4.森林病虫害防治/(三)畜牧业/1.畜禽繁殖/2.品种选育/3.饲养技术/4.畜禽疫病防治/(四)渔业/1.渔业资源调查及区划/2.渔具渔法/3.养殖/4.水产加工及综合利用/三、农业经济研究/(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三)农业区划研究/(四)区域开发研究/(五)农村经济管理研究 ☚ (一)种植业 1.林业勘察设计 ☛
(二)林业 (二)林业林业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林木种子引进选育、 旱地选林、 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至1997年共有46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其中二等奖5项, 三等奖22项, 四等奖13项, 省科技大会奖4项。 ☚ 5.果树蔬菜 1.林木种子 ☛
(二)林业 (二)林业海西州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0.84%,全州有林地面积0.67万公顷,其中天然乔木0.32万公顷,农田防护林0.29万公顷,人工用材林0.03万公顷,经济林0.02万公顷;有疏林地0.96万公顷,灌木林地26.8万公顷。 海西州人工植树造林始于1932年,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规模小,品种单一,范围狭窄。当时仅限于香日德、察汗乌苏、希里沟等地。到1948年,全州植树7 508株,育苗1 000株。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柴达木开发建设,逐步重视林业生产,林业有了很大发展。 到 1997 年, 全州累计造林0.60万公顷,累计封育12.69万公顷,林业产值117.84万元。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新中国成立后, 海北州逐步健全林业机构, 林业生产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 以生产木材和次生林抚育改造为主。 祁连县林区是青海省开发最早的林区, 1973年前曾进行大量采伐, 消耗原木30万立方米。 1974年林场性质改为经营性林场。 门源县林业生产以仙米林场次生林扶育改造为主, 同时开展植树造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林业生产发生历史性转折, 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州内全面起动, 造林面积成倍增长, 森林抚育更新工作深入进行。 “九五”初期年稳定造林面积433公顷, 其中工程造林90%以上,年新封山育林6 667公顷, 零星植树5.33万公顷, 育苗53.3公顷, 抚育400公顷, 成林抚育4 000公顷,生产木材7 500立方米。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以造林绿化,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狠抓植树造林,使全州林业稳步发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 413.33公顷,封山育林(草)1.58万公顷,零星植树950.77万株。1997年完成造林面积993公顷,迹地更新面积20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4.21万株,造林速度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林业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治沙防沙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州林业在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改变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997年林业产值(现价)479.03万元,比1978年60.51万元,增长了6.9倍,年均递增10.9%。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二)林业 (二)林业黄南州林业主要以北部尖扎、 同仁两为主。 两县列入 “三北” 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以后,每年以1 467公顷的速度造林, 保存率达67%以上。1997年全州林业产值达到243.5万元。 “九五” 期间,林业工作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 加强资源保护, 加快资源培育, 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 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 以 “三北” 防护林工程和黄河中上游生态工程建设为契机,围绕村村有林, 家家有树的生态建设方针, 逐年加大造林力度, 每年按2 667公顷速度造林, 到201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9.42%, 提高1.19个百分点,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15万立方米。 在水土流失地区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 按山、 水、 田、 林、 路科学规划, 实现川水地区农田林网化、 四级公路基本绿化,并逐步实现山地林网化, 建立起农牧业的绿色屏障,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拓宽林业多种经营项目,进一步深化 “四荒地”拍卖, 改革、 稳定和完善有关的鼓励政策, 加大 “四荒地” 的治理开发速度。 ☚ (一)种植业 (三)畜牧业 ☛ 00026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