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棉麻菜渔区
本区位于钱塘江下游杭州湾两岸,包括平湖、海盐、海宁、余杭、杭州市江干区、萧山、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及宁波市滨海区等县 (市、区)的沿海部分。土地面积3 95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89%。1992年总人口422. 59万人,占全省的9. 86%; 耕地面积17.09万公顷,占全省的10. 10%。本区位于城市郊区,城郊农业相当发达,是浙江省棉麻的集中产区,也是畜禽蛋奶、水产、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和创汇农业基地。
1. 农业资源条件。
(1) 自然条件适宜棉麻生长。本区上壤主要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以粉砂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轻松,通透性强,有“夜潮地”之称。大部分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养分容易释放,水旱作物皆宜,特别有利于棉麻菜等作物生长。本区冬季由于受海洋和江河大水体的调节,气候较同纬度地区缓和。年平均温度16℃左右,≥10℃年积温5 000—5 100℃,无霜期240—250天; 年降雨量1 100—1 350毫米; 年日照时数1 950—2 1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4 605—4 689兆焦/平方米。光热水的时空分布对棉花和黄红麻生长较为有利。
(2)海涂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全区共有滩涂面积8.75万公顷。全省历年所围海涂一半以上集中在本区。区内自余姚的临山至慈溪的龙山段,岸线长101.5公里,水浅滩宽,属淤涨型岸滩,年平均淤涨速度为40米左右。据测算,本区近期内可围垦面积约0.67万公顷,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本区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沪杭、杭甬线通过本区,公路主要干线直通上海、宁波两个沿海港口城市,沪杭甬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由于临近大中城市,经济、技术实力强,乡镇企业基础好、发展快,拥有一大批技术较先进、资金较雄厚、产品质量较优的乡镇工业企业,农村经济较发达。
2.农业状况。
(1)棉麻生产水平较高。本区是浙江省棉麻的主要产区和商品基地。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棉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1992年棉花种植面积4.27万公顷,总产量3.5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0%左右;络麻种植面积1.62万公顷,总产量10.07万吨,占全省的85%左右。本区是全国棉麻高产区之一,商品率均在90%以上。
(2)生产内容丰富。本区农民有丰富的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经验,长期以来形成的粮肥间作,粮棉套种和水旱轮作等用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力。本区除主产棉麻外,还生产油粮菜茧和多种名特优产品,如萝卜干、榨菜、蚕豆、霉干菜、西瓜、花卉等。
本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淡水水源不足;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地力下降;工业和麻水污染严重;其它作物与棉麻争地矛盾突出。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本区以棉麻生产为主,适当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同时,要发挥海涂、旱地面积大和城郊农业基础好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各类作物和水产养殖业的潜力。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本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是治水、改土。治水,应多途径增加蓄水能力,巩固海塘,提高抗灾能力;改土,主要是加深耕作层,恢复冬季套种绿肥的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还要采取措施解决麻类沤洗的污染问题。
(2)进一步调整作物布局和结构。可将过分集中地区的棉麻向邻近稻区和围垦涂区转移; 将邻近稻区和垦区部分水稻向棉麻过分集中地区调整,使棉麻布局趋向合理,以提高产量。
(3) 建设好城郊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抓好蔬菜、蚕桑、瓜果、畜禽、蛋奶、水产品等的生产,供应城市和出口;加强名特优产品的基地建设,相应发展加工、贮藏、保鲜等设施,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
(4) 加强涂区的综合开发。对新围的海涂要全面规划,改善生产条件,开辟淡水水源,实行水旱轮作,同时加强防护林带的建设。新围涂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可以种植养淡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还可以栽桑养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珍贵水产品生产,增加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