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的畜牧业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 (1949—1957年)
(1)保护耕牛。1949年10月,浙江省军管会发出《为禁杀耕牛增加农村生产力的通知》。11月,省政府又公布《浙江省保护及奖励繁殖耕畜暂行办法》,作出“凡农民饲养之耕畜(包括牛马骡驴),人民政府一律保护其饲养户之所有权及使用权,他人不得侵犯”等十条规定。1952年12月,省政府发布《关于调剂耕牛繁殖的指示》,规定:“成立季节性和永久性的耕牛市场,屠商必须取得当地工商局证明,方得入场采购老残废牛”。同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制订出“乳牛保险单”,对所有合乎保险的乳牛及种牛,实行保险。在两年中,全省参加投保的耕牛占总数的一半。1956年2月,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公布了《浙江省牛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所有耕牛和菜牛的买卖,除了有领导地调剂以外,一律通过市场,严禁场外交易。1951—1957年的7年间,浙江养牛业发展较快,年平均存栏牛106.7万头,比1949年增长23.9%,为浙江养牛历史上的最盛时期。
(2)发放耕畜贷款。浙江省人民政府为了解决农民畜力不足的困难,每年发放耕畜贷款。1951年共贷放资金5 736.85万元(旧币),为11个县75个乡251个村2 831户购买耕牛792头; 1952年贷款26.66亿元(旧币),为29个县购进耕牛0.4万头,解决了1万公顷农田的畜力需要。同时,从浙东向浙西调剂耕牛10 791头。
(3)解决饲料。195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 《关于发展畜牧业生产和认真解决饲料问题的指示》,1955年省政府拨出粮食饲料4.25万吨,省粮食厅还组织供应杂粮1.5万吨、糠17.5万吨,供应给养猪户。同时,动员农民培育好春花草子,利用豆饼、菜子饼及其它青贮饲料养猪。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对《兰溪县上华农业生产合作社养猪经验》一文,写了《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的按语,提倡利用某些青草、某些树叶,番薯藤叶和番薯等饲料养猪。1956年,全省共推广青贮草子7.5亿公斤,青贮甘薯藤等250万公斤,放养革命草、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饲料2.66万公顷,解决了养猪饲料的部分困难,使养猪生产得到发展,到年底,全省存栏生猪373.6万头,比1955年增长42.1%。
这一阶段,浙江的畜牧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同1949年相比,除养禽有所下降外,其余均有显著增长,其中猪存栏数增加142.7%,牛增加20.0%,羊增加58.3%,蜜蜂饲养箱数增加6.37倍。
2. 调整阶段 (1958—1965年)
(1)盲目集体办场。1958年冬开始,在“一大二公”思想影响下,对畜禽业提出“公养为主”的方针,发动社队大办集体畜牧场,有的还用行政命令和“平调”的办法,把社员的猪、羊、鸡集中归社队所有,办起了“千猪场”、“万鸡山”。到1959年底,全省共办集体牧场10.05万个,比10月中旬增加58%。由于集体办场条件不具备,牧场人员吃“大锅饭”,饲养管理不善,大多数猪场经营亏本,生猪存栏数迅速下降。1960年,全省生猪存栏降到330万头,比1957年减少266.75万头,下降80.8%; 家禽饲养量从1958年的3 123.4万羽,下降到2 027万羽,减少54.1%。集体耕牛也因集体饲养管理混乱,过度使役,造成病牛、瘦牛增加,大量死牛。1962年,全省存栏牛从1957年的103.30万头,减少到89.5万头,下降13.4%,其中母牛从26.35万头降到17.5万头,下降33.6%。
(2)恢复私养为主。从1962—1966年,由于重新贯彻“私养为主”方针,1962年全省私养猪比例从1959年的37%恢复到90. 0%。在此同时,还采取鼓励社员养猪的政策,在粮食分配上留给饲料粮和肥料粮,在收购生猪时奖售饲料、肥料甚至布票等紧缺物资,很快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到1965年,仅4年时间,全省生猪存栏数比1961年猛增2.76倍,比1957年也增长78.6%。到1966年,全省饲养生猪1 774.4万头,平均每农户2.95头,有39个县(市)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社队集体的耕牛,随1962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也固定给生产队饲养管理和使用,并建立了“三包一奖”的管理制度。1963年,省农业厅拨出事业经费44万元,支持台州、温州等地引进种牛440头、种羊200多只以及一批狮头鹅种;恢复了天台、黄岩、瑞安等10处家畜配种站,增设了250多处配种点,以促进牛羊配种繁殖。1965年,全省养牛95.98万头,比1962年89.4万头回升7.4%,其中私养牛从5.4万头上升到20万头左右; 存栏羊达到300.8万头,比1960年的155.9万头增长92.9%,鹅、兔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
3. 徘徊阶段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畜牧业生产有两次大滑坡。
❶1967年和1968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有些地方又出现限制农民家庭饲养畜禽,不准牛羊上山放牧,把农民私养畜、禽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造成畜禽生产大下降。1968年,全省生猪年终存栏804.41万头,比1966年991.9万头减少18.9%,其中母猪从71万头降到48. 7万头,下降31. 3%;存栏羊从274. 5万头减少到240.4万头,下降12. 4%;出栏家禽从412.2万羽降至186. 1万羽,下降54. 9 % ;
❷1974—1977年,1974年全省生猪存栏数曾回升到1 299.2万头,因受大批“唯生产力论”的影响,造成再一次下降。1976年全省生猪存栏数降到1 085.1万头,比1974年下降16.48%;牛的头数也由1974年的89. 5万头下降到1976年的82.8万头,下降7.49%;羊下降5.91%,兔下降8.69%,蜂下降17.99%。“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畜牧业也有过几度政策调整,畜牧生产曾几度回升,但由于这两次挫折,使整个10年处于徘徊状态。1976年与1966年比较:全省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9.4%、5.6%;牛、羊、兔和禽分别下降15.9%、6.8%、23%和30.1%。
4. 发展阶段 (1976—1993年)
(1)加强领导,积极扶持。1977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坚决贯彻执行“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以推动养猪业的发展。同时重申畜禽实行“户养为主”,取消了限制社员饲养畜禽的种种禁令。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以工业利润补贴养猪等扶持措施,国家还适当提高了生猪的收购价格。1979年2月,在龙游县召开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经验交流会,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号召各地化大力气把牛、羊、兔等食草动物抓上去。并决定在原有10个国营家畜配种站的基础上,再新建7个站;同时,表彰了60个先进单位和个人。同年9月,在新昌又召开了《全省山区县发展食草牲畜生产会议》,专门研究了如何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食草牲畜,省里还安排了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穷社、穷队,发展牛、羊、兔生产。1979年10月24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又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养牛的布告》,提高了奖励繁殖小牛的标准,同时放宽了耕牛的淘汰标准,恢复和开放牲畜交易市场。浙江省农业厅、省粮食局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畜配种站饲料供应的通知》,省里每年安排3 000吨平价种畜禽饲料粮,扶持饲养良种猪禽。
(2) 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基金。198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农村若干经济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基金。1988年6月,省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四个单位《关于完善生猪生产稳定基金管理办法意见》,通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收足用好生猪生产稳定基金。生猪生产稳定基金的来源:
❶屠宰税。由原来每头3元,调整为5元的增收部分;
❷保护金。每收购1头肉猪经营者要交纳1元保护金;
❸扶持费。按收购金额5%左右提取。生猪生产稳定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民发展公、母猪生产和加快仔猪补栏,以促进全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3) 建设瘦肉型商品猪基地。从1984年开始,在嵊县、海宁试办了瘦肉型猪商品基地。到1993年,全省建成16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市。在8年中,农业部、财政部及省财力投入基地资金964. 9万元,其中无偿投资429.5万元,安排周转金535.4万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总投资达1.52亿元。全省各地还安排计划钢材375吨,水泥4 511吨,木材226立方米,红砖988万块,饲料10余万吨,用于畜禽商品基地建设,作为实施“菜篮子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1990年时,市场供应75%的瘦猪肉、90%以上的禽蛋,分别来自省、市两级畜禽商品基地,城镇居民“吃奶难”的问题也得到基本解决。
(4) 建立产销一体的服务型经济实体。80年代中期,浙江各地农牧部门积极参与饲养畜禽的产前、产后服务,兴办了一批产销一体的服务型经济实体。如建德市于1992年成立了畜禽发展公司,开展了供应苗鸡、定购鸡蛋、组织销售等产销 一体化服务。1993年,全市家禽存栏达到314. 8万只,比1991年增长57.5%;禽蛋产量达1.3万吨,比上年增长84.5%。海盐县畜牧兽医站办起了仔猪交易中心市场,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办了仔猪交易所,形成了以县“中心市场”为龙头,乡(镇)交易所为骨干,个体猪贩为补充的多渠道,少环节的仔猪流通服务网络。1992年,全县外调仔猪160万头,供应范围扩大到大江南北12个省(市),成为全国最大的仔猪生产基地。1992年,全省县级以上(含县级) 畜牧系统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共78个,全年服务收入8 459.7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65. 59万元,实现纯利592.44万元。
(5) 珍贵动物养殖悄然兴起。80年代以来,浙江的一些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地区,开始重视养殖珍贵动物,主要有肉鸽、七彩山鸡、鹧鸪、野鸭、鹌鹑、珍珠鸡、火鸡、香猪、水貂、灵猫、猴子、梅花鹿、蛇、蝎子、地鳖虫、蜗牛等,还养殖了一些观赏动物,如西洋狗、波斯猫、观赏鸟类等,建立了相应的繁殖基地和专业市场。1992年,全省年末存栏鹌鹑831万只,其它珍贵动物63万只。
这一时期,全省畜牧业除牛羊外,其余畜禽都有较大增长,特别是猪禽的生产量增长更快,1992年同1978年相比,全年猪饲养量增长25.9%,禽饲养量增长2.7倍;猪、禽出栏率为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全省能繁母猪平均提供肉猪头数,从1978年的9.28头增加到15.3头;每头母猪单位产肉量达1.08吨,比1978年0.66吨增加0.42吨;成年奶牛305天每头平均产奶量从1978年的3.6吨上升到5.31吨,提高47.5%。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二、生产水平 ☛
000225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