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广良种
1.水稻良种。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对水稻品种共进行了4次更新。50年代,主要推广地方品种峨山大白谷、宜良乱脚龙、麻渣谷、红吊谷、冷水吊等。60~70年代选育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水稻良种45个,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西南175、台北8号、农垦58、珍珠矮、云粳9号、云粳129、50701、珍白134、版纳1号等,常年当家品种西南175最高种植面积为8万多公顷。80~90年代推广了省(地、州、市)审定(引种)的籼、粳、糯、紫稻新品种(品系) 218个,据1999年统计,全省种植面积达40多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粳稻良种“合系”42个品种,省内有90余个县(市、区)种植,面积达15.4万公顷。其次是“楚粳”(6、7、8、12、14号),共种植5.16万公顷。同时,加强了杂交籼稻引种应用,滇型“三系”、“两系”杂交稻选育、示范推广和优质稻米综合开发以及陆稻品种改良。
(1)杂交水稻。先后引进三系杂交籼稻组合共42个,1999年推广到30万公顷,平均亩产470.9千克,总产212万吨,其中超万公顷以上的组合有“籼优63”、“D优63”、“冈优63”、“Ⅱ优63”等组合,最大的“籼优63”示范推广面积达14万公顷。滇型杂交粳稻寻杂29、榆杂29及两系杂交稻,云光8号和云光9号等新组合也已大面积推广。
(2)云南名特优软米品种。1990年和1993年,云南省分别召开了第一、二届优质稻米评选会,共评定出省优品种42个,其中优质籼稻品种15个,优质粳稻品种17个,优质糯稻品种7个,优质紫米品种3个。其中滇陇201、滇瑞408、滇瑞449、滇屯502、文稻1号、文稻2号、云恢290等籼软米品种先后被农业部评定为部优品种。
(3)陆稻。陆稻是云南南部边疆温热山区、半山区特有的优势粮食作物。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特有的地方品种,共征集了1 299份(粳型955份,粳糯285份、籼型31份、籼糯28份),其中米壳陆稻974份,占75%,为直接利用选育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生产用种有勐旺谷、澜沧大白谷、烂地谷、三旁七十箩、小白谷、红壳糯、大麻香等。
2.玉米良种。70年代前,大面积种植的常规玉米品种主要有金皇后、普照、华坪白马牙和大、小黄软粒种。20多年来,玉米杂交优势利用从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到以单交种为主,1999年全省杂交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53万公顷,总产240万吨,分别占当年全省玉米面积的54%和总产的60%。当年制种面积0.6万公顷,产种1.8万吨,亩产210千克,其自给率从“七五”期末的50%提高到80%以上。1999年“会单4号”在全省推广到7万公顷,获省政府星火奖一等奖。
3.小麦、蚕豆良种。生产上较早推广的小麦抗锈病品种主要有南大2419、印度738、阿夫等。“九五”期间加强新品种选育和引种,主要推广的小麦高产抗病品种有凤麦24号、凤麦27号、云麦39号、德麦4号等;优良品系有靖麦5号、靖麦6号、德麦3号等。据多点检测产验收,亩增产24~58千克,增14%~22%。蚕豆新品种有8363、8015、8546、326选等,播种面积2万公顷,模式化栽培亩增产20~30千克。
4.马铃薯抗癌品种和脱毒良种。“九五”期间,开展了马铃薯茎尖脱毒、试管苗育繁、试管薯诱导、网室薯生产、地方品种脱毒、外引品种鉴定、保存皮脱毒种薯育繁技术研究与应用。引进品种(系) 100份,在鲁甸、会泽、宣威、寻甸、东川、宁蒗、中甸、丽江、昆明、大姚等10个点繁殖。1995年在15个地州40个县推广了1.08万公顷,平均亩产鲜薯2.24吨,比常规种亩增产0.66吨。
5.低芥酸油菜良种。1984年,引进中国农科院油科选育的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种81008—126、08—127和“双低” (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种84001等试种4.06公顷成功,到1989年累计推广面积3.28万公顷。1990—1999年年均种植1万公顷左右。一般亩产150千克;玉溪地区高产示范0.4万公顷,亩产166千克;丽江县地膜覆盖栽培的84001品种,创亩产442.43千克的全省最高纪录。
6.甘蔗良种。1957年引进台糖134、印度419试种成功,取代了罗汉蔗、芦蔗等地方品种。1980年后主要推广早中熟高糖分新良种云蔗71/388、选蔗3号、桂糖5号、川糖61/408、福引798等,1999年种植面积达7.56万公顷。
7.家蚕新品种。云南省蚕桑研究所1988年利用中国系统二化性品种中×中杂交育成新种,定名云蚕3;用日本系统二化性品种日×日杂交育成新种,定名云蚕4。其生物学性状为卵形大、孵化齐、眠性快、食桑旺、蚕体大、抗性强、易饲养。经济性状为蚕形大、蚕层率高、蚕丝长、解舒度好、丝质优良。1995—1999年在蒙自等18个县示范推广6.62万张,受到蚕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