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东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势与特点
广东的自然、地理、技术与社会经济条件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具有较大优势和特点,积累了许多经验。
1. 自然条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靠山面海,复杂的地貌类型为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奠定了自然基础。广东土地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期,对生物生长极为有利,生物品种繁多,土地适宜性广,种养业比较兴旺。全省大部分土地粮食一年三熟,作物与畜禽可全年生长,茬代更生快,据测算每亩土地生物生产潜力可达1 800公斤。在光、温、水与土地资源的协调组合下,长期以来,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从深度与广度上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发挥冬季气候资源优势,开发冬季农业。许多地方把冬种和冬养作为一造生产来抓,直接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对于扩大粮食生产,增强自给率,并向北方供应蔬菜等,均带来独特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 推行合理的土地使用和耕作制度。在种植业方面,相当面积的耕地实行水稻分别与甘蔗、蔬菜、烟叶、花生、绿肥等作物水旱轮作制,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各地还因地制宜地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间种,套种和轮种生产方式,提高复种指数; 山区林业实行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林粮、林果、林牧、林药结合的立体布局生产。水产业也推广水体多层养殖,合理混养、密养、轮养以及采用机械增氧,科学投放饲料等措施,提高水体利用效益。在土地利用历史上利用低塱田开辟成基塘系统和挖塘拾田种养结合,化弊为利的科学用地方式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潮汕平原以劳力充裕,技术素质好,农艺水平高的特点,积累起一整套具有当地特色的精耕高产的土地利用农艺技术经验,涌现出潮阳、澄海和潮州等粮食“吨谷”县(市)。
(3) 围垦沿海滩涂,发展浅海水产养殖。广东沿海港湾多,滩涂广,发育快,围垦造地、开发滩涂,发展滩涂和浅海养殖,是拓展农业空间领域的重要途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显示了沿海的地域优势。
2. 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用地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大搞开发性农业,增进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使广东农业从近代开始便具有商品性和外向性的专业化生产特点。蔗糖、蚕丝、塘鱼、水果和茶叶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市场贸易的需求对广东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农业进一步发挥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耕地以外的农业资源,大力进行开发性生产,大抓造林种果,发展禽畜水产养殖,重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强化了专业化和区域化经济,使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全省林牧副渔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尤其在取消对粮食的定购任务后,进一步把农业和土地开发引向市场,农民按市场的需求以及生产效益,广泛采用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使土地利用与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更紧密结合起来,1991年全省农产品商品率达70%,除糖蔗少数产品外,大多产品商品率高达85%以上,促进了全省农业跃上新台阶。
3. 农用土地集约化。“三高”农业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了农用土地集约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农田基本建设已初具规模,种养业的土地集约经营已有一定基础。“八·五”期间,全省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0万亩,基本完成大江河堤围的整治加固,使耕地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分别达86%和73%。“三高”农业的发展,集品种、技术、管理与加工、运销于一体进行系列化生产,发挥了区域优势。沿海平原地区建成了一批具有 一定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项目。广大山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在完成造林绿化基础上,优化林业结构和经营管理、种养加工多种经营。通过土地开发,也形成了一批相对连片各具特色的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和沿海水产养殖基地。
随着改革深入,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兴起,使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按照区域土地资源和功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投标承包,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资金、技术、劳力与土地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组合,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降低了生产成本,解放了劳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发挥出规模效益,也增强了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土地利用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1991年全省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上升(占耕地面积70%),中低产田比重逐渐下降。
10多年来,全省开发山地、坡地有很大发展,新植林面积8 000多万亩,新植水果面积近8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增加213万亩,土地开发利用率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