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市、地合并前农村经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市、地合并前农村经济 (二)市、地合并前农村经济齐齐哈尔历史悠久。很早以前, 先民们就在嫩江流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主要从事游牧和捕鱼。1682年, 齐齐哈尔建城后, 相继设立官庄旗地, 就垦积粮, 以备军需。咸丰末年, 清政府 “开禁放垦”, 准许汉人“备交荒价、领地纳租”垦荒种地。关内汉族农民大量移来, 成为开发嫩江流域农业的主力军。1906年, 招民户开垦省城 (原黑龙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 附郭地,城郊蔬菜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一年一度在齐齐哈尔西南因沁屯举办楚勒罕(集市贸易监会), 进行贡貂验等和大宗猪、马、牛、羊、禽等畜产品交易活动。当时嫩江水域渔民捕鱼技术已有较大进步, 年捕鱼量达300多吨。1911年后, 中华民国为发展农业实行 “实边兴垦”, 奖励移民 “自由垦边”。齐齐哈尔城内设立“垦户招待所”, 接待各地的移民, 加强了齐齐哈尔附近农业的开发。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 日本侵略者派来“开拓团”, 强占近郊耕地0.44万公顷, 实行“粮谷出荷”, “出荷”数量在40%以上。同时, 伪官僚、汉奸, 霸占、兼并农田, 大批自耕农丧失土地,沦为日伪统治者的佃户, 城郊农业生产凋敝萎缩。1941年, 粮豆平均公顷产量仅有675公斤。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后,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进行清匪反霸斗争, 清查、没收日伪及汉奸、恶霸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1947年11月,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占农村80%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耕畜等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49年, 粮食公顷产量实现757.5公斤, 猪存栏3.77万头, 马存栏1.55万匹, 奶牛存栏744头, 黄牛存栏1.68万头,羊存栏1 482只, 水产品产量540吨, 市郊农、牧、渔三大产业均有较快发展。 ☚ (一)基本情况 (三)市、地合并后的农村经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