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郊区建设的要求
天津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从其城市基本性质和基本布局的变化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自天津解放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城市总体规划是单核心的城市模式,基本上是在市区范围内打圈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80年代初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有了三个城市群的出现,单核心城市变为多核心城市,并提出优先发展以塘沽区为中心,包括汉沽区、大港区3个滨海城市群,开始体现外向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
天津城市总体布局是“一条扁担挑两头”。整个城市以海河为轴线,改造老市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业发展重点东移,大力发展滨海地区包括海河下游工业区,充分发挥港口的作用,逐步形成津塘双核心轴向城市带。同时,积极发展蓟县旅游风景区和郊县卫星城镇及远郊城镇,组成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群星拱月式城镇网络。据此,对郊区建设的要求:
❶工业布局重心向滨海地区转移。滨海地区指海河二道闸以东,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和宁河县、东丽区、津南区的一部分,东西宽约20千米,南北长约90千米,面积约2 300平方千米。天津市工业布局的重心将向这一地区转移。包括进一步扩大港口规模,重点开发海河下游工业区,以塘沽区和港口为依托,积极建设经济开发区,重点开发海河下游工业区,相应发展大港、汉沽等城镇。
❷卫星城镇建设。卫星城镇分布于津郊四周的咸水沽镇、杨柳青镇、军粮城镇和大南河镇四处。卫星城镇始建于1958年,咸水沽镇和杨柳青镇已初具现代化城镇雏形。通过安排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带动卫星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完善生活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市区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联系,使其具有吸引力,起到疏散市区工业、人口和控制市区规模的作用。
❸五县城镇建设。武清县、静海县、宝坻县、蓟县、宁河县等县城分布在京山、津蓟、津浦铁路沿线,是联系农村乡镇与村庄的纽带。随着工业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完善现有的城镇功能,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并综合考虑乡镇布局,逐步形成城镇体系。另外,蓟县是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为风景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