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严寺
古为浮山寺,坐落于枞阳县浮山上,由南陈智者大师创建。北宋时,高僧远禄来此开坛说法,香火旺盛,寺庙规模也不断扩大,浮山周围10余里山场、田地均为该寺财产,附近金谷、会圣、观音、佛母、普陀、白云诸寺统归华严管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皇太后赐《藏经》5000册,赐朗目紫衣袈裟1件,两年后,全寺重修,诸佛再塑。其间沈王又赠万金造大殿,名“沈王殿”。清康熙年间,高僧无可禅师方以智曾住持华严,建“藏经阁”、“新普同塔”。大学士张英曾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心经》石刻初拓本送至寺内珍藏。全寺“建置宏敞,楼观轩翥,金碧辉映”,门额曰“敕赐大华严寺”,入门为“御碑亭”,内供圣旨碑。前殿供三尊大佛,额为明沈王所书“浮幢净土”四字。殿后是“藏经阁”,阁旁有“阅藏房”,阁后为禅堂。寺东建有“十王殿”,居中为“新普同塔”。华严寺毁于清末,民国13年(1924),在遗址上创建浮山公学,为今浮山中学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