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坚持科技兴厂,加速技术改造
浙江省乡镇企业在80年代就提出了 “科技兴厂”的口号,坚持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为了支持乡镇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建立激励机制,对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对科技兴厂实行倾斜政策,凡属技术改造项目,在立项时优先审批,在信贷上给予保障,还适当减免税收;规定乡镇企业要提足技术开发、折旧等专项基金,企业大修理费要按实列支;有条件的县(市)财政部门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财力用于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
1. 增加技改投入。浙江的乡镇企业大都因陋就简上马,即“设备靠回收(废旧设备),技术靠退休(退休技术员、技工)”,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技改投入,更新设施装备,显得尤为紧迫。1992—1994年,全省乡镇企业用于技改资金年均在100亿元以上,是投入最多的3年。其中1994年的技改投入达136. 65亿元,占全部投入总量的58.73%。一大批中小企业经过嫁接改造,大都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姣姣者,有的跨入了省级企业行业。浙江亚太轻纺集团公司在跨入90年代后,投资1.3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分别从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瑞士、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国际一流印染设备36台(套),从而实现了纺织、漂染、印花、后整理等一系列工艺配套,使产品顿生光辉,身价倍增,投产头9个月,新增产值2亿元,新增利润2 000万元。素有“轻纺之乡”美称的绍兴县乡镇企业,通过嫁接改造,迄今已淘汰K74织机等3 600多台,取而代之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喷水织机,喷气织机,圆网、平网印花机,全松式定型机,并有百余家轻纺龙头企业建起了从纺织到印染一条龙自动化流水线。
2. 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到1994年,全省有4 000多家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方式上,有技术咨询、共同开发新产品、转让科研成果、联办企业等。仅“八五”期间,被乡镇企业应用的科研成果有近百项之多。上虞市乡镇企业在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攀高亲引成果,引人才搞开发,抓星火促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全市有数百家靠几台旧织机、旧磨床起家的小企业,大都成了有数百万元至几千万元资产的骨干企业或科技先导型企业。该市1992年以来,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20个,获得科技成果奖200项。上虞风机厂已连续20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和部、省、市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3. 建立科研所(组),培育技术人才。为把科技兴厂战略真正落到实处,解决浙江乡镇企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各级都舍得在智力开发上下功夫、下本钱。全省已有1 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科研所 (组),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配备了科技副厂长、科技顾问。进入90年代后,各地因地制宜创办了各种育才基地,为企业员工学习科技和学文化知识提供服务。到1993年底,全省已办起省级乡镇企业培训中心1个,市地级科教培训中心7个,县级科教培训中心45个,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所,其他育才基地148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与此同时,依托浙江农业大学创办了华夏乡镇企业学院。1994年,全省有15.56万人参加了培训,其中上大专、中专及技校的有2.6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