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作为我国一个战略地位突出的大省,经过多年建设,在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上已有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耕地保护不力,逐年锐减,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由1949年的5 730万人, 增加到1987年的10458. 4万人, 年均增长15.5%;耕地由767.13万公顷下降到632.53万公顷,人均耕地资源已由1949年的0.122公顷下降到1987年的0.06公顷。1987年四川省成立了各级国土管理机构,加强了土地管理,耕地锐减的势头得到控制,平均每年只减少耕地0.86万公顷,是1965年后的最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还在减少。耕地锐减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稳步发展,也严重地制约了全省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全省无地农民20多万人,使四川成为我国人地矛盾最紧张的省份之一。
(2) 土地环境恶化,土质下降。由于人口压力,使大量不宜耕作的陡坡地开垦成耕地,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这在盆地内尤甚,有19个丘陵县的森林覆盖率仅在1%左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近几年全省每年因灾损毁的耕地就有0.67万公顷。加之工业和城镇发展缺乏环保配套措施,“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土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日益扩大,土壤有机质下降,结构变坏,肥力衰退现象较普遍。
(3) 土地利用调控不力,尤其缺乏中长期计划统筹安排。长期以来,计划以总量增长为目的,安排非农业建设项目时往往只考虑投资规模,饥不择食,有的甚至牺牲耕地去争项目,忽视了土地的利用、规模的合理性和资源补偿问题,使有限的耕地负担越来越重。加之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各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对长远、整体、全局利益考虑不够,造成土地利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部门、个人违法用地屡禁不止,计划执行也缺乏有力可行的监督措施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