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势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它有一个在形式上全国合法的政府;有一支43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并且有美国装备的现代化武装;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约3亿人口;占据了全国所有大城市和大部分的中等城市,控制着主要的交通要道;掌握着全国的现代化工业和人力、物力的最大部分,以及美国大量的物资和财政援助。蒋介石认为倚仗这些优势,或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或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完全可以“解决中共问题”。然而,全国内战开始后不久,蒋介石集团很快就从它的顶峰逐步走向了衰落,国民党的统治出现了全面危机。
1946年11月4日,国民党外交部长王世杰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简称“中美商约”,使美国享受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特权。以后中美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的协定,从而使美国政府独占了中国的商品和投资场所,控制了中国的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美国的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紧密地结合起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国民党统治在经济上面临崩溃的局面。
内战爆发前,国民党集团为了支付庞大的军事费用和行政开支,不断地发行货币,从而造成不可遏制的通货膨胀。战争爆发后,由恶性通货膨胀发展为财政、金融、工业、农业、商业全面的深刻的危机,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日益萎缩;工商企业大量倒闭,民族工商业日益破产;农业生产力急剧下降,农村经济日趋凋敝。国民党统治区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劳动群众和公教人员的生活日益恶化。从而导致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和军事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于1947年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大会。这次国民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经过40多天的争论,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全文共分总纲、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民大会、总统、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地方制度、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基本国策、宪法之施行及修改等共14章175条。这个“宪法”实质上是“五五宪草”的翻版。由于“宪法”取消了人民民主自由的保障,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违反政协决议的地方自治原则,因而遭到了国统区人民及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各党各派纷纷发表声明,不承认国民党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国民党统治区内掀起了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各阶层人民在内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民主运动,其斗争的锋芒主要指向美国和国民党。其中以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为斗争的高潮,成为社会各界斗争的主流,预示着国民党的失败命运为时不远。
1947年3月1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改组立法院和监察院。4月17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常务委员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联席会议,选任了国民政府委员和五院院长。此日,蒋介石公布了国民政府委员和五院院长名单,国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分别由蒋介石、孙科担任,行政院长张群,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考试院长戴季陶,监察院长于右任。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军事上也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国民党很快由优势变为了劣势。战争一开始,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的攻势,侵占了解放区153座城市,暂时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用于进攻的兵力越来越少,到1946年底,国民党的全面攻势开始减弱,不得不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开始实行重点进攻,重点进攻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陕甘宁解放区,一个是山东解放区。其他战场则转攻为守。3月中旬,胡宗南率领部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矛头直指延安,企图消灭西北解放军,摧毁中共的首脑机关。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直接指挥下,依靠延安地区有利的地形和群众基础,同胡宗南展开了“蘑菇战”。尽管胡宗南率部占领了延安,但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中,损失了3万兵力,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以失败而告结束。与此同时,3月下旬,国民党调集45万兵力,在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指挥下,向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华东人民解放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的指挥下,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孟良崮一战,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3200余人,全部被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也遭到失败。经过一年战争,国民党丧失了军队112万人,不得不由重点进攻转入重点防御。1947年7月,晋冀鲁豫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三百里,挺进鲁西南地区,兵分三路直捣大别山地区;晋冀鲁豫解放军区太岳兵团挺进豫西地区,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地区。人民解放军互相配合,互为掎角,布成“品”字型阵势,在江淮河汉之间,歼灭、调动、吸引了大批的国民党军队,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国民党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局面,转入了战略防御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