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农业技术
1. 以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304年)记载了以黄猄蚁(Oeeophylla smaragdi-na Fabr.)防治柑橘害虫的方法。这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指出:“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多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
2. 蕹菜水培法。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304年)说:“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于水上,种子于水中,则如萍根浮水面,及长,茎叶皆出于苇筏孔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这是世界上有关水面无土栽培的最早记载,描述了在浮水苇筏上种植蕹菜的情况。五代范资《玉堂间话》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广州番禺有人到官府告状,说是他的“蔬圃”被人盗至百里之外。“蔬圃”怎能盗走?原来被盗的“蔬圃”是用水生植物枯根残苗构成的“浮田”。
3.基塘生产方式。明代横武年间,南海、顺德一些低洼地带,人们把低洼积水地挖深为塘,挖出的泥土覆于四周以为基,池里养鱼,基上种果,形成早期的基塘,称为“果基鱼塘”。清代乾嘉(1736—1820年)以后,在生丝大量出口和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刺激下,人们纷纷挖果种桑,使“桑基鱼塘”逐步取代了“果基鱼塘”。形成了“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类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高明县志》1894年版)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基塘生产。
4. 火焙鸭和嘌蛋。据佛山《石头霍氏族谱》记载:洪武初年,澜石人霍春林“业焙鸭蛋,得利百计,遂起家,人称霍鸭氏”。这是有关“火焙鸭”的较早记载。清代罗天尺《五山志林》(1761年)更进一步记载了运输“嘌蛋”的巧妙方法。即事先根据销售地的远近,估算出路途所需日数,然后确定起运的时间,使种蛋到达目的地时,小鸭刚好破壳而出,可以立即投入市场发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