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52—1957年

按照“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林业发展方针,实行“社造社有、村造村有、谁造谁有”,重点转为发动组织群众造林。皖南山区普遍开展了封山育林。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集体林业得到迅速发展,1954年,农村互助合作造林已占全省造林总面积的90%以上,育苗占40%以上。“一五”期间,全省造林面积168.9千公顷,四旁植树2.15亿株,其中国营林场造林2.9千公顷。

☚ (一)恢复阶段   (三)挫折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

1979年, 福建省标准局成立。1980年6月,福建省农口各厅局成立标准化室。农业厅标准化室,编制5人。林业厅标准化室,编制6人,并成立了3个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部分林业企业也成立了标准化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重点林区的一些地(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也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初步建立了林业标准化工作网。1976年成立渔业船舶标准化室,1980年6月并入省水产厅建制,编制5人。从此,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一个发展时期,标准化工作出现三个转变:
❶拓展了标准化领域, 水产标准化工作由渔轮标准化拓展到水产养殖及水产品保鲜、加工,林业标准化工作由林产工业拓展到营林,农业标准化工作由农作物种子拓展到畜禽和所有农作物,并开始制订地方标准;
❷从单一制订标准转为制订与实施、监督标准全程工作;
❸从制订单项标准转向制订综合标准。
1.农业。1982年制订了88项农作物品种的地方标准。其中,水稻47项,甘薯7项,小麦10项,蚕豆3项和“鲜蘑菇”产品标准。1984—1990年制订了鸡、鸭、鹅、羊、马、猪、牛等27项畜禽品种的省地方标准和柑桔、龙眼、荔枝、枇杷苗木的省地方标准,茶树种子、扦插苗的省地方标准。福建省供销、标准、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部门共同承担国家“鲜龙眼”标准的制订工作,1989年由国家标准局发布实施。制订省地方标准《福安花猪》,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评价水稻常规种子质量标准化的经济效果,1982—1985年在同安、晋江、南平、明溪、连城等5个县(市)设验证点,通过小区试验,大田对比,得出:一级种较不列级种增产5%左右, 节省种子用量10%左右。
2.林业。1984年开始,围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组织制订了有关林木种苗、营造林等省地方标准,收集、印发了适用福建林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先后发布了“杉木速生丰产林”等56项省地方标准,在40个企业建立了标准化体系。有10项标准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个企业标准体系获厅级科技进步奖。组织全省广泛实施标准,到1983年,全省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59万多公顷,其林分生长量达到了省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指标。
3.水产。1985—1995年先后制订了《木质渔船船体主要构件加工技术要求》等渔船建造工艺、质量标准等20项,还有贝藻类养殖、自然流水、稻田和池塘养鱼、河鳗养殖、对虾养殖等综合标准以及群众机动渔船燃油消耗标准及鳗鱼、对虾配合饲料等省地方标准共57项。

☚ (一)初始阶段   (三)提高深化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86—1995年

“七五”、“八五”期间, 是饲料工业蓬勃发展的10年。湖南饲料工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省、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 遵照 “饲料工业大家办” 的方针,采取多种渠道集资、多种形式办厂、多种经济成分经营的方式, 统筹规划, 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合理, 装备比较先进, 品种比较齐全的饲料工业体系。对促进湖南饲养业的集约化、商品化、现代化生产, 为城镇“菜篮子工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饲料加工业已具规模
。“七五” 期间, 根据湖南基础薄弱、资源分散、饲养业集约化水平不高的特点, 饲料加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大中小结合, 以中小型为主, 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全省共筹措资金2.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 819万元, 省预算内和财政专项资金2 978万元, 部门和地县自筹4 007万元, 利用外资1 126万元, 银行贷款6 892万元,企业自筹6 000万元, 个体投资226万元。省计划委员会扶助麻阳、新晃、保靖、古丈、通道、泸溪、花恒、嘉禾、双牌等9个县各兴建一个饲料厂, 填补了无骨干饲料厂的空白县。在国家支持下, 兴办了以饲料工业为龙头, 实行原料种植、饲料加工、畜禽饲养、屠宰加工、销售服务综合经营企业“湖南天心饲料开发总公司” 和慈利县 “瑞慈公司”。为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 从国外引进8套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套加工设备。其中常德市饲料厂、沅江市益民饲料厂、邵阳市浓缩饲料厂、湖南天心总公司南开饲料厂分别引进澳大利亚杰比工程公司单班年产1万吨的成套机组; 株洲市饲料厂、郴州饲料厂、湖南天心总公司杨家山饲料厂分别引进瑞士布勒公司单班年产2.4万吨成套机组; 株洲市养殖联合企业饲料厂引进匈牙利康贝尔公司单班年产1.5万吨成套机组。1987年, 岳阳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 进口瑞士单班年产3万吨成套设备, 成立正大岳阳有限公司, 这是湖南饲料工业第一家“三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各级政府注重招商引资, 扶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兴办饲料加工企业。到 “八五”期末, 共有合资合作饲料企业12家, 总投资31 686.5万元, 其中引进外资23 940.48万元, 饲料生产能力达59.5万吨, 约占全省生产能力13%。1995年, 全省饲料加工企业达1 401个。饲料年生产能力达544.8万吨, 为1985年的3.36倍, 比1990年增长60%; 饲料产量312.9万吨, 为1985年的4.2倍, 比1990年增长85.8%, 其中浓缩饲料91.36万吨, 为1990年的8.58倍; 实现工业总产值43.52亿元 (1990年不变价), 为1990年的2.88倍; 实现利税总额2.6亿元,为1985年的22倍, 比1990年增长242%。湖南省饲料总产量、产值、利税和浓缩饲料产量分别名列全国第五位、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一位。
2.饲料品种增加, 产品质量提高
。“七五” 期间, 湖南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是猪、鸡饲料, 品种单一, 档次较低。到 “八五” 期末, 品种逐步增加, 已能生产猪、鸡、鸭、鱼、牛及部分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特种水产的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需要的饲料产品近100个。特别是适用广大农村分散饲养需要的浓缩饲料发展很快。1988年, 浓缩饲料生产开始起步,当年生产7.67万吨, 到1995年, 产量达91.36万吨,增长10.9倍, 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29.2%, 占全国浓缩饲料总产量的26.4%。“七五”期间颗粒饲料基本上还是空白, “八五” 期间, 乳猪、鸡、鸭、鱼用颗粒饲料有了较快的发展。
饲料产品质量逐步提高。1989—1991年, 全省组织对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瘦肉型猪配合饲料、猪用浓缩饲料、肉用仔鸡配合饲料、产蛋鸡配合饲料、奶牛精料补充料等七类产品进行评选, 共评出省优质产品20个, 部优质产品4个, 国优产品1个。为纪念全国饲料工业发展 《纲要》 10周年, 湖南省饲料工业协会、湖南省饲料工业办公室在全省饲料工业行业开展了评选10强企业活动。正大岳阳有限公司、湖南正虹饲料厂、湖南天心实业总公司、株洲市饲料厂、湘阴县三九饲料厂、湘阴县金威饲料厂、郴州饲料厂、衡阳市粤汉饲料厂、湘阴县丰年饲料厂被评为10强企业。其中湖南正虹饲料厂、株洲市饲料厂、湘阴县三九饲料厂、金威饲料厂、湘阴县粮食局饲料厂、粤汉饲料厂、湖南天心实业总公司被列为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1995年, 全省开展饲料工业产品推荐活动, 经专家评选, 岳阳市欣泉饲料开发总公司欣泉牌鱼饲料等17个产品被评为推荐产品。一大批名优产品的涌现, 拓展了省内外市场。湖南正虹饲料厂正虹牌QF—001猪用浓缩饲料; 正大岳阳有限公司正大牌151猪用浓缩饲料、551乳猪料; 湖南湘大实业有限公司骆驼牌114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湘阴县三九饲料厂和金威饲料厂生产的猪用浓缩饲料、南开饲料厂生产的318蛋鸭料、岳阳欣泉饲料开发总公司生产的欣泉牌鱼用颗粒饲料等, 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据湖南省技术监督局对饲料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结果表明, 全省生产企业饲料产品的合格率, 1995年达到76%, 比 “七五” 期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3.依靠科学技术促进饲料工业发展
。“七五” 和“八五”期间是湖南饲料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攻关发展时期。“七五” 期间安排饲料工业科研项目64个, 投入资金180多万元, 开展了以海泡石为载体的预混料研究; 稀土添加剂研究; 菜籽饼脱毒、鱼类增长剂、麦饭石添加剂研究; 猪浓缩饲料、鸭浓缩饲料研究;饲用大麦、玉米、大豆新品种选育; 1000型小型饲料加工机组、饲料膨化机、快速干燥机、500型颗粒机研制等。共取得科技成果47项, 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12项, 国内先进水平的14项, 填补省内空白的1项。这些成果中, 有15项先后获得重大成果奖。获国家部级以上成果奖6项, 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厅局成果奖8项。有38项已应用于生产,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八五” 期间, 安排饲料科研项目69个, 投入资金127万元, 主要有酒糟、稻壳等单细胞的开发利用, 光合菌培育及利用技术, 微量元素络合物技术研究, 混菌发酵剂、防病促长剂研究, 叶蛋白提取技术, 桐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非金属矿物饲料添加剂, 猪鸡理想蛋白模式日粮配方研究, 快速干燥成套设备研制, 组合式配合饲料加工研制, SJZ2500型及3000型饲料加工机组研究等。广大科技人员为饲料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猪、鸡饲料配方研究。饲料内在质量的好坏决定配方的水平, 而预混合饲料是配方的核心部分。研制最佳的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是提高饲料产品质量的关键。为此, 全省组织了浓缩料以湖南正虹饲料厂 (原屈原农场饲料厂) 为主, 预混合料以株洲市饲料厂和湖南天心饲料开发总公司为主, 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加的联合攻关, 经过5年研究, 对配方反复筛选, 选定的配方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对照, 在日增重、饲料报酬、肉蛋品质等主要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且价格要低10%~20%, 于1987年和1997年先后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株洲市饲料厂生产的骆驼牌猪用预混合料和配合饲料与正虹牌猪用浓缩饲料, 1991年参加全国饲料行业质量评比, 双双获得第1名。株洲市饲料厂的猪用预混合饲料列入农业部1991—1992年 “丰收计划”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湖南正虹饲料厂正虹牌猪用浓缩饲料获国优产品银质奖, 1995年生产浓缩饲料17.15万吨, 创利税1 198万元, 产品已在河南、河北、内蒙古、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10多个省 (区) 推广应用。
(2) 酒糟综合利用。湖南有100多个酒厂,每年排放的废渣、废液约200万吨,除少部分直接作饲料外,大部分被排放掉,污染环境。从1985年开始,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大专院校进行研究,把废渣液进行接菌发酵,可获得含粗蛋白质28%~30%的酒糟蛋白饲料,该项目于1988年经省科委组织鉴定,投入生产。原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用啤酒糟等作原料,采用多菌株混合深层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质获得成功,蛋白质含量达46%以上,已建成了年产1 000吨饲料酵母生产线。该产品可部分替代鱼粉,效果很好。
(3) 动物血液及屠宰下脚料的利用研究。湖南是养猪大省, 每年集中屠宰牲猪500多万头, 禽类2 000多万羽。屠宰后的下脚料近7万吨, 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蛋白质。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等单位经过几年的研究, 反复筛选菌种, 使血粉的消化率由原来的40%左右, 提高到70%以上。发酵血粉研究, 在国内属领先水平。1988年获商业部科技进步推广一等奖该项技术先后转让给安徽淮南、河南开封、沈阳市、长春市, 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常德市肉联厂承担商业部“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肉类加工废弃物制饲用蛋白”, 也通过了部级鉴定。
4.饲料工业为社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
(1) 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198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38万吨, 水产品产量38万吨, 人均占有肉类只有24.6千克, 水产品5.7千克。近10年, 全省肉类和水产品净增219.7万吨和59.8万吨,分别增长149.4%和172.8%, 人均肉类和水产品占有量分别达到54.4千克、13.7千克。养殖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主要靠饲料工业为其提供营养全面的工业饲料, 加快了畜禽水产的生长发育, 缩短养殖周期,提早出栏、出笼、出水。
(2) 有效地节约了粮食。饲料工业既是用粮工业, 但也是节粮工业。饲养试验证明, 饲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比喂单一饲料, 养一头猪可节省50千克饲料粮, 1980—1995年, 全省共生产各类饲料2 089.36万吨, 按1吨饲料喂养4头猪计算, 可养猪8 357万头, 共节省饲料粮418万吨, 相当于40万公顷耕地1年的粮食产量。
(3) 活跃了农村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工业饲料的推广应用, 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喂养方式, 农村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户。使用工业饲料养一头猪与传统方式相比, 以增加收入50元匡算, 则为农民增收41.75亿元。
(4)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1995年, 全省饲料工业完成产值63.7亿元 (现行价), 创利税2.6亿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59亿元, 在全省38个工业行业中, 产值名列第14位, 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都名列第一位,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名列第二位, 是全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行业。同时, 饲料工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 它的发展带动了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相关产业的进步,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80—1995年湖南省饲料工业基本情况, 见表2-7-3。

表2-7-3 1980—1995年饲料工业基本情况表

年份饲料加工
企业 (个)
其 中年双班
加工能力
(万吨)
饲料产品
总 量
(万吨)
其 中工业总
产值❶
(万元)
利税总额
(万元)
时产5吨
以上
时产1~4
配混合
饲 料
浓缩
饲料
预混
饲料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2
11
53
56
86
809
1 189
1 336
1
1
1
1
1
1
3
6
1
10
52
55
85
92
95
134
2.20
8.20
34.80
36.60
54.60
162.00
268.00
295.00
0.57
1.78
6.15
30.80
54.40
74.50
110.00
135.89
0.57
1.78
6.15
30.80
54.40
74.50
110.00
135.89
  171.00
604.00
2 376.00
5 376.00
8 150.00
25 327.00
38 690.00
44 190.00
14.00
63.00
179.00
433.00
375.00
1 182.00
1 535.00
1 723.00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 400
1 305
1 309
1 302
1 273
1 394
1 397
1 401
14
16
19
19
30
49
59
83
165
191
340
333
419
366
765
906
320.00
330.00
340.50
340.00
382.00
435.80
490.40
544.80
196.36
167.17
168.39
170.50
188.27
210.96
260.82
312.87
188.47
162.81
157.58
154.77
161.19
163.85
195.44
219.60
7.67
4.18
10.65
15.12
25.76
45.94
63.46
91.36
0.22
0.18
0.16
0.61
1.32
1.17
2.01
1.91
78 588.72
63 462.63
151 313.00
174 804.00
220 698.00
254 712.00
322 276.99
435 225.03
4 839.00
4 286.00
7 605.00
7 678.52
9 559.40
13 283.54
27 639.1 1
26 019.55

❶ 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980年、1990年不变价计算。
☚ (一)起步阶段   第八节 农村交通、邮电通信 ☛

1.战略大转移/2.调整管理体制/3.改善经营管理/4.总结橡胶生产经验/(三)挫折阶段/(四)调整恢复阶段/(五)改革发展阶段/二、生产水平/(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渔业/1.橡胶生产/2.剑麻生产/3.水果生产/4.糖蔗生产/5.茶叶生产/6.林业生产/7.畜禽饲养/8.水产养殖/(二)农垦工业/1.工业企业分类与规模/2.工业经济效益/(三)农垦商业/(四)科技、教育、卫生和其它服务业

☚ (一)创业阶段   1.战略大转移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农村进入农业合作化阶段,原私人造林和建国初期林业互助合作也逐步纳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造林从建国初期以国营和私人造林为主阶段转入了以集体造林为主阶段。集体造林可以由集体统一规划、统筹资金和劳力,适于林业生产长远性和社会性强的特点,对林业生产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林业合作社成了农林合作社(农林牧合作社),成立了造林专业队或社办林场,加快了造林速度,提高了造林质量。为适应群众性造林的新形势,省地县相继建立林业厅、局和科研机构,林业学校等, 并在重点乡(镇)建立林业工作站。为解决种苗不足,从省内大量调入刺槐、麻栎、紫穗槐以及落叶松、刺杉、杜仲、乌桕等树种;开展了群众性育苗活动,1957年育苗13.6万亩,超过1950—1952年三年恢复期育苗总面积4.35万亩的216%; 造林由1953年的61.7万亩,上升到1957年的187.6万亩。成为建国后林业生产的第一个高峰。胶东地区原赤松次生林经过管理和改造,生长旺盛,崂山、昆嵛山、招虎山、牙山等几个主要山系,上乔下灌,草木茂密; 鲁中南沂、鲁、蒙、泰等主要的山系山头,开始出现成片松林; 黄河故道沙滩改变了以往黄沙一片的旧面貌。但因在高级合作化时期,对社员私人林木采取折价入社,由于作价过低,又未能还款兑现,挫折了社员植树积极性,一度发生了成材树和经济树杀伐现象。集中表现在干果产量的降低,1957年全省干果总产量33 536万斤,仅为1952年总产量的93.6%,其中减产最大的红枣,1957年比1952年减少41.3%。主要是对枣粮间作地入社时枣树处理不当所致,社员“四旁”树木损失也很大。

☚ (一)起步阶段   (三)调整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84—1988年

这一时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组织和开拓市场,使集贸市场迅速发展,面貌有了较大改观。1988年底,全省集贸市场达到6 145处(其中城市484处,农村5 661处),5年间增加了1 793处,平均每年增加358处; 各种专业市场由1983年的19处发展到1988年的578处,增长近30倍;全省230处批发市场与全国各个省市建立了联系,成为省际间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五年间全省共新建、改建市场1 741处,建设总面积1039万米2,新建售货台51万米。1988年,全省集贸市场成交额达113. 2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0.6%,是1983年的3.6倍,平均每年增加16.4亿元。

☚ (一)恢复阶段   (三)完善提高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

1956年5月21日,自治区党委召开第三届牧区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引导个体牧民经济实行合作化,是对畜牧业改造的中心环节,必须有准备、有步骤地发展畜牧业合作社。当年秋,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在试办3个牧业合作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疆建立牧业合作社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一年,牧业合作社发展到381个,入社户数为1.86万户,占牧业总户数的15.8%,平均每社有48.8户。到1957年10月,在新疆共建立1 719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牧户达到8.4万多户,占牧业总户数的76. 1%。全区已有6个县、30个区、105个乡基本上实现了畜牧业合作化,90%的乡都建立了牧业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形式的牧业合作化。同时在牧业合作化运动中,发展了一批党员,仅1956年一年就在牧区发展党员1766名,新建党支部165个,增强了党在牧区的领导作用。

☚ (一)试办阶段   (三)牧业合作社的管理体制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59年宁夏农业厅设水产处,将原甘肃省农林厅银川淡水养鱼试验站扩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厅水产试验场。以后,国家每年分配水产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组成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195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百万多元建设了国营吴忠渔场20公顷、银川市渔场46.7公顷、永宁县渔场33.3公顷、石嘴山大武口渔场232.8公顷、平罗前进农场渔场46. 7公顷、灵武县渔场13.3公顷。上述6个国营渔场和1个水产试验场共有养鱼池塘417.2公顷,形成了以国营渔场为骨干的淡水池塘养鱼基地,水产品产量达到708吨。在驯化和繁育本地黄河鲤鱼的基础上,每年从南方空运2 000万—4 000万尾草、鲢、鳙、青鱼水花和红鲤鱼等优良鱼苗进行驯养。除青鱼外,草、鲢、鳙鱼也在宁夏安家落户,并成为宁夏池塘养鱼的当家品种。1963年后,通过强化培育和人工授精等技术措施,草、鲢、鳙鱼可以在宁夏产卵孵化繁衍仔鱼,这是宁夏养鱼史上的一大技术突破,也是宁夏水产试验场科技人员的一大贡献,对宁夏的渔业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59年,自治区水产处从浙江和江苏省养鱼老区聘请一批养鱼技工分配到自治区水产试验场、银川市和吴忠市渔场等,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进行“传、帮、带”,传授池塘养鱼操作技术。1960年,水产业自上而下划归商业部门。自治区在商业厅设立水产局,编制20多人,抓产供销,办起渔具厂、鲜鱼门市部、黄河捕捞队等服务单位。1961年,水产局撤销,水产业务又划归农业厅,仍恢复水产处。

☚ (一)起步阶段   (三)停滞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 中央发出了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在农业合作化热潮的推动下, 农村信用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 全省信用社发展到9 089个, 有脱产和半脱产干部12 000余人, 有78.2%的农户和60%以上的农业社员入股参加了信用社, 积累资金2 836万元, 吸收存款2 379万元, 发放贷款1亿元以上。至此, 达到了乡乡设有信用社的目标。信用社与国家银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 成为调剂农村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

☚ (一)初创阶段   (三)坎坷曲折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66—1975年

60年代末,在综合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全省小水电建设出现了空前的规模。1970年,全省小水电装机增至7.02万千瓦,山区县基本上都建了水电站,尤其是在遂川县召开全省小水电工作会议后,各级兴办小水电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度形成高潮。建设规模也由小规模向较大规模发展,各地对河流由单级开发走向梯级开发,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971—1975年,全省小水电新增装机12.55万千瓦,平均年增长2.51万千瓦,出现了历史未有的高速度;但这个时期因铺点过多,规划选点不尽合理,资金不足,工期拉长,造成一些电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能相应发挥。在此期间,江西又建成了两座中型水电站:1969年7月,洪门水电站建成,装机3.75万千瓦;1972年8月,柘林水电站建成,装机18万千瓦。从而大大增强了对农村的供电能力。
在电网建设方面,从1966—1970年,省投资1100.4万元开始农电工程建设,加快了农村电网建设的步伐。到1970年,全省已建有35千伏农用线路44条,长908公里;变电站55座,变压器总容量为14.7万千伏安;6~10千伏配电线路4 000公里,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为20万千伏安。随着农村水电站和农网建设的发展,全省农村用电量从1966年开始突破了1亿千瓦时,为1.08亿千瓦时,1971年为4.4亿千瓦时,1975年增至5.96亿千瓦时。

☚ (一)起步阶段   (三)蓬勃发展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53—1965年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全省农村邮电通信有很大的发展。为配合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1955年11月29日第50次省长办公会议上作出决定, 投资100万元, 补助新建1 740个乡的电话。是年12月,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 “要在今后七年内基本建成乡村邮路网、县内电话网”、“基本做到乡乡通电话、社社有广播、社社有邮递员, 各种邮件投递到户” 的要求, 全省县内电话采取 “就地取材 (电杆)、统一筹划 (铁线、交换机)、动员民力 (施工)、分期分批建设” 的办法, 先后在南昌、赣州、鹰潭成立了3个省级农村电话建设工程队, 大规模地进行全省农村电话建设。在线路建设上, 将单线电路逐步改成双线回路。1956年, 首次在丰城县农话线路上使用铅包电缆。在交换设备上, 将桌式磁石交换机更新为落地式磁石交换机。与此同时, 全省大量增设邮政自办机构、代办所和邮票代售处, 开辟邮路、扩大通邮面,做到 “区区设局所、乡乡通邮路、社社设投递员”。在邮政运输方面, 大力发展自行车和畜力运输, 并试用摩托车邮运。
在人民公社、“大跃进” 高潮中, 农村邮电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省提前于1958年 (计划为1962年) 基本实现 “乡乡通邮路、社社通电话” 的目标,并开始运用新的通信技术。1958年, 开通了九江、彭泽县无线报话机; 翌年, 开始安装县至公社会议电话设备; 1960年, 萍乡试开载波电话。至1962年, 全省自办农村邮电局所1 706处, 邮路总长度83 677公里, 为1952年的4.6倍, 其中自行车邮路32 577公里, 步班邮路51 100公里, 全省2 852个公社、28 609个大队全部通邮。农村电话杆路达85 509杆公里, 是1952年的5.7倍; 交换点2 054处, 总容量56 171门, 是1952年的20倍; 用户达到42 982户,是1952年的19.5倍; 全省100%的公社、83%的大队通电话。1963—1965年, 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农村邮路、农话交换机容量及用户数仍有增长, 农村电话普及率达0.16% 。

☚ (一)起步阶段   (三)曲折阶段 ☛

(二)发展阶段

(二)发展阶段1972—1979年

70年代, 江西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发展, 既贯彻标准, 又制定标准。1972年, 开始执行 《棉花 (试行) 国家标准》。1975年, 制定了 《江西省松脂标准》。1976年, 又制定了江西省4个木材标准。70年代中后期, 开展了种子标准化工作, 以贯彻执行农业部的 《主要农作物种子分级标准》和 《全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为重点。1979年开始执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仁和花生果等粮油国家标准。

☚ (一)起步阶段   (三)全面发展阶段 ☛
000320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