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鞍山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67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7年翻了7.2番,年增长率为23.2%;农民人均收入达3 150元,比1977年增长35倍。按照国家小康评定标准,有70%以上的乡村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已由温饱型走向富裕型。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本溪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低,农村粮食不能自给,城市副食品供应长期依靠外调。1983年,本溪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近20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大搞山区综合开发,发展产业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使全市农村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199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87.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17.5亿元,比1982年增长7.3倍,县区财政收入2.8亿元。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生产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阜新市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狠抓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放松,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粮食生产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辽阳农业历史悠久,是东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7000年以前,辽阳已有原始农业出现。战国时期就有“屯田戍边” 的记载。秦汉时期,辽阳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马耕垦。嗣后先进的农作技术迅速传播,大约从宋代开始,农业的主体由渔牧业过渡为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延至明代,辽阳成为比较发达的农业区。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人民逃散,土地大量荒芜。清初,为恢复农业生产,巩固边陲,招民垦殖,耕地开始增加。日本侵占东北后,实施殖民统治,农业生产遭致严重摧残。新中国成立后,辽阳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大体经过1949—1957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58—1978年的曲折发展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 (一)概况 1.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铁岭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历程上,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1958年以前为迅速发展时期;1959—1980年为曲折徘徊阶段;1981—1990年为持续发展时期和1991年以来的大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铁岭市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逐步完善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七五”时期,全市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率为目标,坚持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三块经济一起抓,农田水利、林业生态、农牧基地三个建设一起上的发展思路,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持续发展。“八五”时期,全市在坚持“三块经济”一起抓的基础上,背靠资源,面向市场,突出了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使农林牧渔各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铁岭市确立并实施了“抓农业产业化,促进高产穷县成为高效富县;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工业小市逐步成为工业强市;抓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促进封闭地区成为开放城市”的“三抓三促”发展战略,把增加农产品总量、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标志着铁岭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村经济总体实力 ☛ 1.农业/2.农村工业/3.农村商贸服务业/四、金州区/(一)自然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两高一优”农业/2.农村对外开放/3.农业产业化/4.农业科技/5.农业设施与装备/6.小城镇建设/五、庄河市/(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2.农业科技/3.乡镇企业/4.农业装备及设施/六、昌图县/(一)自然资源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2.农村基础设施/3.农业科技/4.村级集体经济/5.市场建设/6.农民生活/七、开原市/(一)自然资源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生产水平/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农业科技发展水平/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八、新宾满族自治县/(一)自然资源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2.农业科技教育长足发展/3.农业装备设施显著改善/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自然资源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多种经营蓬勃发展/3.乡镇企业不断前进/4.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绥中县/(一)自然资源概况/(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粮、果、菜、畜、林全面发展/2.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3.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服务网络形成/4.乡镇企业获得重大发展/十一、建平县——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发展/十二、盘山县——发展河蟹人工增养殖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金州区经过几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6年全区国内总产值完成8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1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825元,步入全国和辽宁省小康县区行列。并先后被国家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试点县、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 (一)自然概况 1.“两高一优”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庄河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10强县(市)之一。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6.4亿元,比1978年增长12.4倍,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978年只有95元,1997年达到2 600元,增长了27倍,形成了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工商建运服齐头并进的农村商品经济新格局。 ☚ 五、庄河市 1.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1996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48.9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25亿元,乡镇企业产值29.71亿元。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产值7.95亿元,多种经营产值11.3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 218元,有156个村达到小康收入水平。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原市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6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25.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8.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实现13.8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2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实现2 076元。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生产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依靠本地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把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由依靠“一分田”转移到开发、利用“八山”资源上来,经过近20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可喜成就。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农业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县粮食总产始终在2.4亿~2.8亿公斤,单产在150~200公斤之间徘徊。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60元。农村仅有少量的小煤窑、沙石厂、玛瑙玉器厂和建材经销店等社队企业,效益低下。自治县广大农民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县人民走上改革的道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自然特点和耕地多的优势,大力进行科技开发,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按照 “林草先行,粮商并举,大办乡镇企业,农工商全面发展” 的21字方针,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996年,全县实现社会总产值38.6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1.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905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生活家庭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越的社会环境条件,为绥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几代绥中人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绥中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幅调整结构,疏导流通渠道,强化基础建设,推动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743元。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粮、果、菜、畜、林全面发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