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生产水平
(1) 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由于近几年重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内部结构突破了长期形成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局面,初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产业格局。据统计,1980年农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为7 207万元。其中,种植业为5 684万元、林业为142万元、畜牧业为976万元、副业为373万元、渔业为32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78.87%、1.98%、13.54%、5.18%、0.44%;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9 893万元。其中, 种植业23 206万元、林业1 452万元、畜牧业12 273万元、副业2 135万元、渔业827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8.17%、3.64%、30.76%、5.35%和2.07%。
(2) 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根据贵阳市综合农业区划测算,本市土地中,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占87.6%,目前已利用的土地有13.9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8.1%。其中,农耕地及园地7.3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0.50%;林地4.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8.3%;牧地2.1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1%;养殖水面0.0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2%。由于贵阳市属大城市小郊区,加之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土地生产率不高,如耕地复种指数,1985年仅为1.55,低于邻近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重庆1.88,长沙2.73,成都1.72)。同时,劳动生产率也低于邻近的省会城市及中心城市。其中,每一劳动力耕耘的播种面积,重庆0.25公顷,长沙0.32公顷,成都0.28公顷,昆明0.24公顷,贵阳0.21公顷;粮食亩产,重庆295公斤,长沙391.5公斤,成都347公斤,昆明228.5公斤,贵阳240.5公斤;户均提供肉猪,重庆2.61头,长沙2.99头,成都2.59头,昆明1.28头,贵阳1.53头;农村产业户均劳动生产率,重庆3 977元,长沙6 528元,成都5 707元,昆明2 903元,贵阳2 856元;人均总收入,重庆1 654元,长沙2 233元,成都2 320元,昆明1 296元,贵阳1 023元。
(3) 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商品率。近10年来,在人口增加和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实施科技兴农、集约经营,使粮食总产不断提高。据统计,1990年粮食产量11.79万吨,比1980年和1985年的10.78万吨和11.16万吨分别增长9.34%和5.63%,与此同时,粮食播种面积则由1980年的3.89万公顷减至1985年和1990年的2.87万公顷和3.32万公顷,分别减少17.69%和4.74%。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强调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从本市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菜、奶、鱼、禽、果等鲜活副食产品,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据统计部门通报,1990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21.14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85年的9.84万吨和13.07万吨增长114.90%和61.75%;牛奶产量达7 283吨,分别比1980年和1985年的3 632吨和4 353吨增加100.52%和67.31%;鱼产量达1 173吨,分别比1980年和1985年的123吨和885吨增长8.54倍和32.54%;肉类产量达2.19万吨,分别比1980年和1985年的4 735吨和1.29万吨增长3.63倍和68.93%;禽蛋产量4 437吨,分别比1980年和1985年的1 620吨和3 426吨增长173.89%和29.51%。本市农村商品生产10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不平衡。1985年与1980年相比,商品率由30% 提高到47.35%,到1990年商品率已达52.70%,距城近的地区商品率较高,边远山区则较低。
(4) 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近10年来,贵阳市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1990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达715元,比1980年增长5.86倍,农村人均生活各类消费支出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1990年农村抽样调查,食品消费444.42元,比1980年增长2.68倍;衣着消费58.32元,增长104.13%;住房消费104.65元,增长19.33倍;燃料消费53.19元,增长4.69倍。从食品消费结构分析,主食品消费比重比1980年增加了11.22个百分点,人均用于非商品性的文化、生活服务消费也有大幅度增加,已从1980年的6.63元上升为50.03元,增长了6.54倍。1990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7.9平方米,并且砖木、砖混结构的比重增加,不少大件耐用消费品已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
(5) 农业技术水平。据1984年调查,全市有农业科技人员1 096人,平均每万农业人口有23人,高于全省4.9人的3.7倍。1983年,全市12—40周岁的农村文盲率为31.0%,比全省水平低55.6%。1986年全市的5个区已实现基本无盲区。近年,全市实施科技兴农,使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有了新的突破。1990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0.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8%;杂交包谷0.54万公顷,增长18.3%;旱地分带轮作0.23万公顷,增长60%;地膜玉米0.14万公顷,增长171%;推广配方施肥0.61万公顷。由于农业科技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1990年已培训农民技术人才9.19万人次。同时,在全市5个区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共评出农民技术职称573人,其中,技师和助理技师占12%。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与提高,进一步促进了本市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