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针灸治法
腹痛,泛指腹部疼痛;在此指的是胃脘部以下到横骨范围发生于腹腔的疼痛,主要指脐四周的疼痛。由于界限划分不是绝对的,加上主观感觉的差异和腹痛本身的移位,在实践中腹痛与胃脘痛有时很难截然分开。腹痛是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其起病原因也颇为复杂,多由感受寒邪,过食生冷,中阳损伤;或暑热外侵,寒郁化热,热邪蕴结;或素体虚弱,中气不足,饮食过量,误食腐馊;或因情志郁结,肝气横逆;还可由气滞血瘀以及虫积等多种因素导致气机失调所引起。针灸缓解腹痛的效果,一般是令人满意的,但必须全面辨证,审证求因,找出原发病,给以针对性的系统治疗。
通治法 一般按通则不痛之说,实行以通为主的治疗。常选腹部腧穴和足阳明、足太阴、手厥阴等经穴,如中脘、神阙、气海、天枢、商曲、大横、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白和公孙等,每次3~5穴。神阙穴施以灸法,其它穴位可视病情酌用毫针施以泻法或补法,或针灸兼施。留针30分钟以上,必要时持续捻针。急性腹痛可每日治疗数次,慢性腹痛可每日治疗一次,7~10次为一疗程。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寒证 腹剧痛,可时急时缓,遇冷则甚,得温则减,痛处喜按或轻度拒按,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泻泄,腹中雷鸣,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中散寒。选神阙、关元、天枢、水分和阴交或大肠俞、四满、足三里、上巨虚和中封等穴。除神阙穴仅灸不针外,其余各穴均针灸并施。热证 腹痛拒按,痛处多不移动,腹胀,常伴有恶心呕吐,烦渴引饮,便秘或泻而不爽,小便短赤,身热,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通腑。选中脘、梁门、天枢、气海、曲池、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虚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休,按则痛减,饥饿或疲劳后痛甚,多喜暖畏寒,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补中益气。选脾俞、胃俞、肾俞、中脘、天枢、内关、公孙或章门、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同时配合灸法。
实证 又分气滞、食滞、虫积、血瘀四种:
(1) 气滞: 表现为腹胀痛,常连及胁下,或引及少腹,攻窜不定,胸闷嗳气,情志不舒则痛甚,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泻肝补脾。选足厥阴、足少阳经穴如肝俞、期门、阳陵泉、太冲,用毫针行泻法;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如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用毫针行补法。
(2)食滞: 表现为脘腹胀痛,痛处拒按,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恶食,嗳腐吞酸,苔腻,脉滑; 食积化热则便泻不爽,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洽宜导滞化食。选下脘和梁门、天枢、曲池等穴,用毫针行泻法。如有口渴,加内庭穴;如有吞酸,则酌加阳陵泉穴;如有便泻不爽,加上巨虚穴。
(3) 虫积: 表现为面黄肌瘦,时吐苦水,腹部膨大,脘腹时痛时止,痛处不定,或于右胁肋部绞痛,或有积块触及,苔白薄,脉缓,以小儿多见。治宜驱虫消积,多配合药物治疗。针灸选四白、鸠尾、中脘、天枢、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每次3~5穴。留针30分钟以上,每日治疗2~3次。小儿宜用三棱针刺四缝。
(4)血瘀: 表现为腹痛如刺,痛处不移,触痛明显,腹部胀满,舌质紫暗,脉滑或涩。治宜通络活血祛瘀。选膈俞、脾俞、气海、章门、中脘、石门、血海、三阴交、行间或大敦等,每次4~6穴。用毫针行泻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选穴略同通治法。最常使用的是低频脉冲波,要保持适当的针感和充分的刺激强度,每次选穴不宜太多,以2~4穴即可。电针法更适用于急性腹痛,每天可治疗2~4次。
腧穴注射法 选穴略同电针法,以肢体针感敏锐部位的腧穴为首选。常用药液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生理盐水以及了哥王、苦木、当归或红花等中草药制剂等。
耳针法 选腹、肝、大肠、小肠、脾等穴,可酌情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