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比例合理协调,生产力和社会文明都有很高的水平。就四川经济现状而言,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程度一般都还比较低,距离上述目标尚远,这同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1)四川农业的现代技术水平相当差。1990年,全国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4%,四川只占总耕地的9.7%,在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7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全国占总耕地的49.5%,四川只占44.5%,居各省、市、自治区第18位;农田机电排灌面积,全国占总耕地的31.9%,四川只占10.5%,居各省、市、自治区第22位;平均每亩耕地的农电用量,全国58.8千瓦小时,四川只有46.6千瓦小时,居各省、市、自治区第15位;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折纯量,四川虽略高于全国一般水平,也只有20.3公斤,居各省、市、自治区第14位。此外,农药和农膜原料,大部分要靠省外调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术和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中仍然具有普遍影响,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既缓慢而且不够稳定,一遇较大自然灾害,往往是力不从心,难以抗御,甚至引起生产大起大落。农业的这种脆弱性,不仅妨碍了自身发展,也影响到国家财税的增加和社会资金的积累,进而影响农用工业以至各项建设事业更好地发展。
(2)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四川的农业结构,在199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产值占57%,畜牧业占32.9%,林业占3.7%,副业占4.7%,渔业占1.6%。从农村改革开始的12年来的产值比重变化来看,畜牧业增加16.1个百分点,林业减少0.35个百分点,副业增加2.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1.3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占绝对优势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再从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变化看,1978年第一产业占39%,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20%;而12年后的1990年,第一产业占36.5%,仅仅降低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37.5%,却下滑3.5个百分点,只有第三产业稍有上升,占26%,增加6.0个百分点。这些表明,农业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调,农业内部分工分业跟不上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制约了包括工业和商业服务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加之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又是多年一贯制,缺乏改进,不仅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难于拓宽产品销路,也影响到社会的综合效益。为了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必须改变1亿人口中9 000多万人搞饭吃的局面,大力发展包括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乡镇企业,走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这样,才能合理地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农业各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社会经济。
(3)农村社会化服务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发展各自的事业,离不开农村这块主阵地和大市场,而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各部门提供服务。现在,面向农业生产和围绕农村经济振兴,还没有形成健全的、高效率的社会化服务系统,这于城乡经济的发展都极其不利。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实力还不强,自我服务功能较弱,不仅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销售方面所急需的服务不能有效提供,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卫生以及市场建设和其他生活服务方面,作为更加有限。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各部门大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仅工业品下乡一项,工作就做得比较差,全年销售农村的生活资料总金额为78.78亿元,比1989年下降4%,其中零售下降3.8%,批发下降4.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还相当薄弱。而广大农村的社会化服务搞不好,便没有整个社会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
(4)农民的文化教育素质低。农村改革10多年来,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赶不上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全省1990年普通教育的状况是:
❶学校的数量,普通高等学校为60所,比1978年增加18所;普通中学6 024所,比1978年减少1 677所;普通小学7.5万所,比1978年减少2.2万所;
❷这些普通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高等学校为2.47万人,比1978年增长77.7%;中学24万人,比1978年增长4.3%;小学43.2万人,比1978年下降1.6%;
❸这些普通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高等学校为14.1万人,比1978年增长1.6倍;中学394.2万人,比1978年下降28.7%;小学926.7万人,比1978年下降37.3%;
❹这些普通学校的招生人数,高等学校为4.16万人,比1978年增长90.8%;中学137.8万人,比1978年下降41.2%;小学134.9万人,比1978年下降63.1%;
❺这些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人数,高等学校为4.13万人,比1978年增长3.7倍;中学103.5万人,比1978年下降43.6%;小学186.5万人, 比1978年下降21.2%。从上面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这10来年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县城以下农村的普通中、初级教育则呈萎缩趋势,尤其是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自1983年以来年年都在减少。因此,全省每万人口中的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在1978年2091人的基础上,1985年降为1 782人,1990年再降为1222人,依次下降14.8%、31.4%。此外,在专业教育方面,1990年全省共有各种中等专业学校285所,其中:农林学校29所,仅占10%;教职工3 726人,占10.1%;在校学生1.49万人,占9.7%;当年招生4 838人,占9.3%;当年毕业3 328人,占6.9%。这说明农业专业学校在整个专业性教育中也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成人教育方面,1990年全省共有成人教育的高等学校93所,其中没有一所是面向农民的。共有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18所,其中:面向农民的仅26所,占8.2%;教职工569人,占5.5%;在校学生3 443人,占3.7%;当年招生1 601人,占3.6%;当年毕业1 083人,占3.9%。农民成人教育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由于这些原因,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省人口中15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共有1 741. 3万人,占总人口的16.24%。尤以农村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为甚,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阿坝州为27.7%,凉山州为36.4%,甘孜州高达42.5%。所以,在农民的文化教育素质低下的条件下,不能为其他产业输送合格的后备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相当困难,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