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
1.虾类。虾类在全省各类水域中均有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湖泊。湖泊原产虾类主要是米虾(小红虾)。50年代从珠江、长江引进四大家鱼江苗、带进了日本沼虾(青虾)和秀丽白虾(白虾),自70年代起逐渐取代了原有的米虾。滇池由过去年产虾40~50吨,到1975年上升到8 008吨,占同年滇池水产品总产量的80.7%。滇池和洱海是虾的主产区,近几年两湖虾产量基本上都在2500吨左右。1995年全省虾类产量为5203吨,为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18%。其中两湖虾产占全省产虾量的96.71%。
1978年从广东引进的罗氏沼虾(马来亚大虾)在景洪、元江池塘试养成功,因受越冬条件的限制,推广养殖的范围不大。景洪、元江现在已能人工繁殖苗种,具有年产几百万尾的育苗能力。成虾养殖一般亩产80千克左右,高的亩产达到125千克。
2.蟹类。云南原产的蟹是溪蟹的几种,锐刺拟溪蟹是云南的特产,分布于滇池、阳宗海、抚仙湖。虽可食用,但个体太小、甲壳坚硬,经济价值低。1980年云南省水产研究所由上海崇明岛引进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投放滇池,翌年平均个体重达200克,大的达400多克,放流效果明显。1994年星云湖投入扣蟹,翌年平均个体重230克,最大个体达500克。由于引进养殖成功,近几年云南围栏养蟹、湖泊放流等养蟹业发展较快。
3.贝类。全省共有100多种,隶属9科33属,其中田螺科29种,瓶螺科28种,𧤤螺科27种,黑螺科12种,椎实螺科10种,琥珀螺科2种,扁卷螺科4种,蚬科8种,蚌科6种。云南淡水软体动物种类虽多,但能供食用的仅有田螺科的几种,滇池和洱海主产的螺蛳,深受当地居民所喜爱,螺黄更被视为珍品,且还有凉拌生螺肉之食法。中国圆田螺及中华圆田螺,腹足硕大可供食用,为经济贝类。1995年全省贝类产量684吨,主要是螺蛳。其中滇池和洱海产的螺占了80.99%。
4.蛙类。云南土著蛙的种类很多,沼泽、农田里的蛙个体较小,山涧里的棘胸蛙个体虽大数量很少,形不成产量。云南引进牛蛙始于1962年,后于1967年从广州引进大小各3 000只,散放于滇池草海金太塘,至70年代牛蛙在滇池周围的沟渠塘坝大量繁衍。80年代后期有人专门从事牛蛙养殖,其中石屏的农户利用异龙湖有小鱼虾作饵料进行养殖较为成功。1991年从广西引进美国青蛙养殖成功,昆明、畹町等地的农民正在扩大养殖规模。
5.鳖类。鳖俗称甲鱼、团鱼。云南主要分布在元江和澜沧江,当地渔民零星捕捉上市,产量不大,国内所有的鳖科三个种:鼋、山瑞、中华鳖,云南均有分布,前两种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云南养殖的主要是中华鳖,西双版纳养殖商品中华鳖,1995年产量2吨多,培育稚鳖8万只。并进行了养殖山瑞鳖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