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成效 (二)主要成效实施“星火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培育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食用菌综合技术,竹子丰产栽培及竹、笋制品综合技术,特种水产品、海珍品高产优质养殖及深加工技术,名优水果、杂果、蔬菜丰产栽培及深加工技术,建筑材料技术等的开发,逐渐成为福建农村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继续发展可望成为一个县甚至一个地(市)的支柱产业。 “八五”期间,将福建农业大学林占禧高级农艺师发明的“菌草栽培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列为“星火计划”项目,5年中在全省8个地(市)、51个县(区)示范推广12.39亿筒(袋),种植菌草1 411.27公顷,新增产值22.46亿元,较段木栽培节约木材51.27万立方米,增加劳动就业15万多人,菇农纯收入增加17.87亿元。草栽食用菌已成为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农村支柱产业之一。“竹子丰产栽培及笋竹制品综合技术开发”,在南平、三明、福州、龙岩、漳州等地(市)建立7.27万公顷竹子丰产栽培示范基地。1994年,南平市竹业总产值11.5亿元,出口创汇1 200多万美元,上缴税利6 398万元。实施特种水产、海珍品高产优质养殖及深加工技术开发,河鳗集约化养殖技术开发,年产量超过3万吨,创产值30多亿元,出口活鳗、烤鳗创汇3亿多美元;1992—1994年实施“甲鱼集约化快速养殖技术”,1994年8个示范点创产值6 000多万元,创利税2000多万元;1995年全省示范罗氏沼虾养殖100公顷,提供商品虾12万公斤,创产值600万元,税利300万元。实施名优水果、蔬菜丰产栽培及深度加工技术开发,平和县建立琯溪蜜柚开发利用示范基地200公顷,辐射全县推广种植0.53万公顷,已投产0.33万公顷,总产量4万吨,年产值2亿多元,1994年各地已种植1万公顷;在福安市潭头乡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芙蓉李丰产栽培及深度加工,1994年全乡种植芙蓉李0.33万公顷,年产鲜果6 500吨,创办闽东蜜饯厂,开展深度加工产品,年产蜜饯300吨,70%出口,形成了育苗、栽培、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东山县自1986年开始实施“千亩芦笋丰产栽培基地”建设项目,全县种植芦笋2 700多公顷,年产量达3万吨,总产居全国县级首位,芦笋罐头及单体速冷产品畅销国际市场,年创汇3 000多万美元。此外,“八五”期间还在泉州、福州、南平等地(市),安排中档和高档内外墙砖、地板砖、玻化瓷质砖,中、高档石材制品, 防火涂料等国家、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1项,1994年创产值4.24亿元,创税利1.27亿元;国家级星火计划“超级防火涂料技术开发”项目,先后开发了Y6N透明防火涂料、WFJ—1无机防火涂料、钢结构、织物用涂料等七大类系列产品,1994年创产值6283万元。陶瓷石板材制品已逐渐向规模化、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成为福建支柱产业。 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八五”期间,开展综合技术开发,在沿海地区重点实施建设“鼓山星火技术密集区”、“涵江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实施“东山湾区域渔业资源综合技术开发”;在山区重点实施“将乐山区综合技术开发”和“邵武山区综合技术开发”的星火计划项目。从区域发展、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加以引导,使试验区建成农村小城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国家级“鼓山星火技术密集区”是全国首批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试点之一。在“七五”基础上,“八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密集区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18项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星火计划项目,使区内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商品化、传统产业现代化的新局面。目前,已形成电子、纺织、塑料、摩托车和汽车配件、玩具、鞋业、食品等七大产业。1993年11月通过国家科委验收挂牌。1995年社会总产值38亿元, 出口创汇2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省级“涵江星火技术密集区”以特种水产、出口玩具、食用菌、鞋革、电子产品的技术开发为重点,先后实施了“河鳗集约化养殖”、“出口布绒玩具系列产品开发”等76个星火计划项目, 1995年通过省级验收。 “东山湾区域渔业资源综合技术开发”是“八五”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的项目, 以“两贝三蛤”(扇贝、翡翠贻贝、巴非蛤、花蛤、文蛤)集约化养殖为重点,组织实施12个星火项目。牡蛎、扇贝、翡翠贻贝养殖已具较大规模,东山湾成为福建省的水产养殖重点基地。 3. 促进星火技术产品走向世界。“八五”期间,重点安排具有福建特色的防火涂料系列产品、名优运动鞋、玩具、电子、纺织、特种水产品、果蔬、花卉、食用菌等出口创汇产品的技术开发。其中,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使1994年全省香菇出口创汇达400万美元;罗源县保鲜集团公司应用中科院技术发展花卉的栽培及鲜花保鲜出口技术,1995年种植鲜花100公顷,其中出口保鲜菊花700万枝,内销1300万枝,农民每亩纯收入3000元, 该公司经营切花及香菇出口创产值8000万元,创汇800万元。统计表明,“八五”期间,各类星火产品创节汇6 700多万美元。 4.服务粮食工程和菜篮子工程。1987—1989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成果推广”,累计示范推广111.362万公顷,平均每亩增产稻谷22.86公斤, 增产稻谷3.8亿公斤。 “七五”期间,实施“雄性罗非鱼高产优质养殖技术开发”,1988—1990年在全省9个地(市)示范推广1253.33公顷, 平均亩产商品鱼600公斤以上, 比普通鱼塘增产一倍以上,丰富了“菜篮子”,成为城市居民当家食物之一。 “八五”期间,实施“福建省粮食超高产综合技术开发”, 1991—1992年在全省8个地(市) 示范推广4.51万公顷,增产粮食3922.54万公斤。1991年在福州、泉州、龙岩、三明、宁德等地(市)实施“垄畦再生稻丰产栽培技术开发”17444公顷, 虽受持续干旱影响,再生稻亩产仍达147公斤,超过原定指标27公斤, 增产稻谷706.48万公斤。 ☚ (一)工作进程 四、丰收计划 ☛
(二)主要成效 (二)主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8月—1995年底,全省先后组织了3次集中统一行动和6次专项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5 910起,其中大案34 222起,抓获涉案人员75 847名;摧毁各类犯罪团伙8 100个,抓获团伙成员26 558人;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3.7亿元。各级审判机关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刑事罪犯7 454人,批准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5 124人。举办轻微违法犯罪人员法制教育班2 406期,共对54 300名“大法不犯、小法常犯,家里管不住、村里管不了”的对象进行针对性的法制教育,矫正其不良行为。调整村级组织2000多个,调整村干部5 089人。近两年的整治斗争,使全省农村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整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群防群治网络正在形成,治安防范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基层法律服务者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1990—1995年底,全省基层司法调解人员共调解民间纠纷1 353 076件,防止因民间纠纷即将转化为刑事案件的11 949件,防止因民间纠纷即将引起非正常死亡的9 718人;担任农村基层政府、村委会、经济实体等法律顾问12 000多家,为农村的行政、民事、经济诉讼和非诉讼代理69 967件,协助办理农业承包、租赁、借贷公证和法律见证927 219件、代写法律文书157 084份,解答法律咨询652 859人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6.5亿多元,有效地维护了福建农村的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 (一)主要措施 第二节 农村文化 ☛
(二)主要成效 (二)主要成效改革开放10多年来, 由于乡村经济合作社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适应了农民坚持合作制的要求和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传统,运用长期积累有公共财产进行综合经营,因而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经济能量。 1.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到1993年, 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320.55亿元, 比1990年的420.58亿元增长1.92倍,其中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产值755.59亿元,比1990年的240.24亿元增长2.15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3.08%增加到57.22%, 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2.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过改革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继承了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成果, 发展了农业合作化以来所形成的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公共财产, 因而使自身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现实社会生产力等方面, 为农村其它经济形式所无法比拟。 乡村集体资产(不含非生产性集体固定资产)规模有所扩大。1980年为23.75亿元,1985年为33.26亿元,1990年为88.38亿元,1993年为161.7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 1993年集体资产比1980年增长1.61倍, 平均年递增7.67%。1993年, 乡均集体资产达1003万元,村均集体资产42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1980年增长4.44倍和26.8%,平均年递增率分别为13.92%和1.81%。 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 全省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绝对数在不断增加。1980年为38.71亿元(即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1985年为95.74亿元,1990年为247.14亿元, 1993年为599.2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 1993年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80年增长4.94倍,平均年递增14.69%,据不完全统计,仅村级集体经营实体达6万多个, 比1990年增加2.5万多个,新增集体经营产值200亿元左右。就是说,尽管农民自营经济充满生机, 新的经济联合体在农村经济舞台进入角色, 但乡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仍居于主导地位。 全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平均每个乡集体经济组织年纯收入从1980年的5.14万元, 1990年的38万元, 增加到1993年的84万元和1994年103万元。扣除价格因素,1993年比1980年增长5.27倍,平均年递增15.17%。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纯收入,1980年为1.93万元,1990年为6.4万元,1993年为11万元,1994年的13万元,1995年为1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 1993年比1980年增长1.19倍,平均年递增6.2%。到1994年底,全省已有12个县(市、区)村均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其中厦门市杏林区达55万元, 福州市晋安区达47万元。 3.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服务功能有所增强。全省已有45%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五项”基本服务, 417个乡镇、1 68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基金会,为农户提供资金服务,覆盖面达40%左右; 35%左右的村能提供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其它产前、产后的单项服务。龙海市紫泥镇坚持镇村两级创办集体种养场,1994年镇经联社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00多万元,全镇15个村平均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2万元;由于镇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扩展了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农户生产的种子、机耕、灌溉、治虫、化学除草都由集体统一组织服务。 4.拓宽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赋予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生产设施,并提供生产服务,使家庭经营摆脱小私有的狭隘性,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福建农村人均不到6分耕地,家庭经营规模小,积累有限,不论开发山海资源,还是经营第二、第三产业,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一般家庭难以具备条件,只能走联合合作的道路,这就是寄托于自己创办的乡村合作组织。据统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村集体经济部分逐年增加,1980年为72元,占63.98%;1990年为333.72元,占53.05%;1993年为618.34元,占52.45%。扣除价格因素,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比1980年增长2.3倍。这表明,尽管其它经济形式发展很快,但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变化不大,乡村集体经济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 (一)主要做法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
(二)主要成效 (二)主要成效(1)集团承包推动了科技下乡。动员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 是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集团承包通过给行政部门压担子, 使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科技人员, 而且在工作上更多地依靠科技人员, 主动为科技人员 “保驾护航”, 农村改革初期一度存在的科技人员下乡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全省出现科技下乡新高潮, 下乡科技人员由以往的不足5 000人迅速发展到1.5万多人。 (2) 集团承包加速了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第一轮5年承包期间, 各级承包科技人员结合生产实际,创办科技基点3 000多个, 建立示范田、丰产方33.3多万公顷, 一般较大田增产20%以上, 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 500多万人次, 开展并完成试验研究1 000多项, 累计引进推广农林牧渔良种400多个, 示范推广实用农业技术5 000多项次, 其中新技术1 500多项次, 使承包区生产用种普遍更新1~2次, 主要技术覆盖面达到70%以上, 较承包前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第二轮承包以来, 各综合承包县平均建立综合科技基点3~5个, 专业科技基点10~15个, “百、千、万” 丰产示范样板0.33万~0.66万公顷, 以此为依托, 平均引进作物良种5~10个, 畜禽良种1~2个,示范推广重大实用技术8~10项, 培训农民5万~10万人次, 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0%~45%。 (3)集团承包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按照统计部门的资料计算, 第一轮承包的5年间, 列入省级计划的52个综合承包县粮食单、总产各增长28.65%和28.70%, 分别高出全省同期粮食单、总产平均增长水平4.45和5.11个百分点。5年内, 52个承包县粮食单产平均提高了51千克, 累计增产粮食16.96亿千克, 占到同期全省总增产粮食的73.10%, 累计新增多种经营产值31.15亿元 (1990年可比价), 为全省粮食再上新台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轮承包在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 仍然取得好成绩。1994年, 全省粮食亩产减产17.0%, 承包县减14.8%, 较全省低2.2个百分点。1995年, 全省粮食亩产又减3.6%, 而承包县却增了7.3%, 一减一增相差10.9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粮食受灾减产的情况下, 承包县多种经营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 两年累计新增多种经营产值11.97亿元, 每县年均新增多种经营产值1 496.25万元, 较第一轮承包同比增加46.14%。 (4) 集团承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集团承包中, 不少地方出现各级领导亲自挂帅抓落实, 与科技人员一起办示范, “一级带头一级干, 一级干给一级看” 的新局面, 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 深受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在科技示范田增产和科技示范户致富的事实教育下, 农村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广大群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有所提高, 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 ☚ (一)发展历程 (三)发展目标 ☛
(二)主要成效 (二)主要成效一是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16年全省累计新建、改造公路13 500多公里,桥梁700多座4万多延米, 其中修建通往广东、福建沿海省和内陆邻省的开放路37条530公里, 打通通向京九铁路和国道、省道等干线出口路46条820公里, 接通了一大批断头路和县与县、乡与乡的联网络。二是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16年共加固各类水库1 150座 (处), 修建灌溉渠道1 96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60多万亩, 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3.33多万公顷。三是建设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 解决了400万人和3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四是提高了大江大湖防洪排涝能力。全省通过实施江河治理以工代赈, 配合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对鄱阳湖重点圩堤、九江长江大堤和赣江抚河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五是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了生态环境。按小流域划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开发, 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33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3万公顷,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扶持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 ☚ (一)工程概况 (三)基本经验 ☛ 00031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