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主要成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已经结出丰硕之果。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贫穷、落后、愚昧正逐步被富裕、文明、民主所取代;不少村镇已提前跨入小康之列;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新的飞跃;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善。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农村生产力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他们锐意改革,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头,开拓前进,勇敢探索致富道路。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加快了农村移风易俗的步伐。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得到遏制和改变,讲究文明,相信科学,勤劳致富,关心集体,不忘国家,拥军优属,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扶贫助残,邻里相帮,家庭和睦等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得到发扬光大,新型的人际关系和村风民俗在中州大地逐步形成。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大大加强,用法律来调解经济生活、民事纠纷越来越普遍。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当家做主的意识加强,从而使歪风邪气受到遏制,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公益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广大农村从治本和治表入手,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对村镇建设重新进行了全面规划,农、林、水、电、路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净化取得巨大进展,有许多村镇已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愈来愈强,再也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枯燥无味的旧生活,他们要求像城市里的人那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他们纷纷办起了文化站、图书室、广播站、农民夜校、文化大院,兴建了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自发组织起秧歌队、锣鼓队、业余演唱队、武术队,在农闲和重大节日期间举行比赛和表演。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而且还促进了经济发展。

☚ (一)发展历程   (三)基本经验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1.主要粮食作物研究。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粮食产品的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0%—60%,经济作物产品的产值占6%—10%。全省农业科研工作,一贯以稻、麦、玉米,薯类及棉花、油料、果树、茶叶、蚕桑等的品种改良和高产栽培、耕作改制、病虫防治、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研究及配套技术的应用研究为重点,为四川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长,以至轻工、经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水稻。水稻常年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35%左右,总产达50%—60%。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良种选育与高产栽培及耕作改制技术研究的成绩很大。50年代,着重于征集鉴定地方良种,评选出“灌县黑谷子”、“光明籼”、“岳农1号”等,每个品种推广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当时总结群众经验并经过试验提出的“好种壮秧,少秧密栽,合理施肥”技术,对四川水稻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0年代初,进行了矮化育种,改进栽培,引进“四矮”良种普遍推广。杂交育成的“沪成17”、“成矮8号”等,在7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沪晚4号”等在双季稻种植区累计推广100万公顷左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1961年率先利用海南岛进行异地加代繁殖,为加速育种进程开辟南繁基地闯出了一条新路。70年代,育种研究与植保研究协作,开展了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和抗病品种筛选,育出的“沪双1011”等比第一代矮秆水稻增产4%—10%,推广面积达133万公顷左右。由内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内中152”,在80年代初推广16.6万公顷以上,1981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前中期,开展了双季稻选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在热量足、水源好的川东南地区采用“早籼晚籼”、“早籼晚粳”品种组合及培育壮秧的栽培技术。并提出抗逆,高产,优质的育种综合目标,选配育成早稻品种”沪红早1号”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区域试验,名列第一,在省内外种植面积达几百万亩。近期研制的“早籼晚杂”、“双季杂交”品种组合及配套技术,不仅提高了双季稻产量,而且为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技术贮备。
早在1969年,四川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1972年参加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攻关。1975年,四川省农科院和内江地区农科所引进“南优2号”进行试种、示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水稻所研究提出了适应省内不同生态区的高产稳产栽培配套技术、川西平原亩产500公斤的技术规范、川东南高温伏旱区高产栽培模式;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四川省种子公司组织全省协作,提出了杂交水稻制种提高结实率的配套技术;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提出了三化螟、二化螟、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围绕水稻高产需肥规律及合理施肥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了合理施肥技术,水稻施锌的研究及增产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农业大学于70年代后期,开展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研究,为杂交稻育种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先后培育出冈D型杂交水稻13个组合,其中5个组合曾获部、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72—1990年累计推广494万公顷,1988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等12个单位协作完成,1986—1989年在省内累计推广97.2万公顷,199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小麦。四川盆地冬季最低月均气温在5℃以上,灾害性天气较少,适宜于冬季作物种植。小麦播种面积由50年代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2%上升到80年代的22%;小麦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由6.2%上升到16.5%。从50年代起先后选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生产上进行了几次更新换代。50年代,省农科所和万县地区农科所分别育成了“五一麦”、“山农205”,比当时广泛使用的地方品种显著增产,并成为全国许多地区育种的优良亲本。1958年后,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了引种鉴定与丰产栽培试验,做出亩产350公斤的高产田,总结出一套小麦群体动态指标及看苗诊断技术。60年代在引种利用的基础上,开展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并加强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当时引进鉴定的“阿波”等良种,在大面积上普及推广,促进了四川小麦生产的发展。
60年代初,针对川西平原小麦产量稳而不高的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把“山农205”良种引入川西平原示范推广,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在郫县犀浦样板田研究提出亩播种量10公斤、施硫铵10公斤、保证20万基本苗的“三个二十”技术,使川西平原3万多公顷小麦样板田的单产,从100公斤上升到175公斤。植保研究,着重针对60年代小麦条锈病危害,坚持进行了生理小种的消长规律研究和品种抗性鉴定,提出按侵染途径合理布局品种等一整套措施。70年代,根据提高复种指数的要求,四川农业大学育成“繁六”系列品种,并与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提出以穗数型为主,增密、增肥、迟播、高产的栽培技术。“繁六”品种大面积推广并成为全国抗锈育种的主要抗源,累计使用面积上千万亩,199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80年代,绵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绵阳11号系列品种,成都市农技站、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等合作,研究提出小窝、疏株、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合理施肥配套技术,从而使全省小麦单产迅速提高,1987年比1950年亩产增长2.5倍,面积同期增长1倍,而总产上升5.6倍。因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为生产服务,成绩突出,“山农205”获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成果奖,“绵阳11”获1985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绵阳15”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如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分院生物所选育的“川高5号”,南充、西昌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友谊麦2号”、“反修麦”,西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红矮1号、2号”等,都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和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小麦小窝疏株密植技术也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绵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的小麦单产超500斤综合技术,获得198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杂粮。玉米、红苕、洋芋常年在四川种植333万多公顷,50—70年代是广大丘陵山区农民的主粮,80年代以来又成为主要的饲料来源。50年代初,由已故的前四川省农业厅长、农科院院长、农学院院长杨允奎主持,引进玉米自交系,收集鉴定利用地方良种,进行顶交,育成一批品种。60年代,开展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引进推广一批双交种。70年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学院、万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充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引进、选育推广单交种,育成适应平坝、丘陵间套和不同土类种植的优势组合若干个,研究简化制种程序,建立健全制种体系,提出全省玉米品种合理布局,通过玉米姊妹交提高制种产量等成果,促进了全省杂交玉米的普及推广。玉米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的成果奖励。
红苕育种,也经历了从引种鉴定到杂交选育,从单项栽培技术到高产一条龙的研究与推广过程。薯作专家杨鸿祖于40年代从美国引进“南瑞苕”,1959年推广面积达87.5万公顷。60年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红皮早”,70年代育成“川薯27”,80年代育成“胜南”等品种,都在高产、优质、抗病性上优于推广种。80年代中期,由南充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南薯88”,全省大面积推广,获得1990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洋芋研究上,1957年针对晚疫病的危害,在巫山等地鉴定出从美国引进的“B—7643”实生苗品系有抗病高产特性,经系统选育,得到“巫峡”洋芋新品种,在四川及全国21个省市推广133万公顷以上。1956年引进“米拉”、“药不加”等品种,经鉴定推广成为西南各省的主栽品种。90年代初育成“川芋早”、“川芋56”,推广4万公顷以上。
此外,对豌胡豆的研究,50年代进行了地方品种研究,60年代开展杂交育种,1968年育成高产、耐病、早熟、耐旱的“新华5号”、“团结豌1号”等品种。到1976年重点转入优质高产的白花豌豆育种,先后又育成“团结豌2号”、“成豌6号”、“食荚大菜豌”等多类型品种。
(4) 耕作栽培。60年代初,全省广泛进行了耕作制度的调查。四川省农科院和南充、绵阳、万县等地区农科所,研究了作物合理布局,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等水旱轮作、冬水田双季稻试验。70年代,着重研究了旱三熟和不同生态区发展双季稻二年五熟及 一年三熟的有关条件及技术问题。试验总结推广“麦、玉、苕”增间套旱三熟面积达427万公顷。80年代,稻田“麦(油)、稻、薯(菜)”新三熟制,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50年代以来,研究推广了改造冬水田“一排、二种、三施磷”技术及发展再生稻,稻鱼、稻鸭共栖综合开发和“半旱式栽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进行了低产田土改良,川西黄壤性水稻土改良利用,水稻、玉米施锌,小麦施锰等微量元素应用及绿肥根瘤菌、沼气肥的研究与示范。复合肥的研究利用、钾肥的试验推广,在8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进展和经济效益。还开展了红萍养殖利用、稻麦合理施肥的研究。
(5) 主要病虫害。四川省生态多样,有害生物种类多,常年因病虫危害使粮食减产5%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着重进行了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白叶枯病、稻瘟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最佳组配技术。小麦黑穗病研究,在50年代取得重大进展与成效;小麦条锈病研究,70年代取得重大成果。此外,农田鼠害、主要杂草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农药杀虫双大粒剂应用技术以及玉米钻心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稻蝗预测模型及防治技术,高粱粟穗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等,都取得重大进展。
2. 主要经济作物研究。
(1) 油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引进鉴定推广甘蓝型日本油菜,进行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先后育成“川油2号”、“川农长角”、“川油9号”等良种,推广面积达66万公顷以上,使全省甘蓝型油菜面积从50年代占油菜总面积不到30%,发展到70年代后占94%以上。四川省生物研究所育成的“西南302”,万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万油17”,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川油11号”等一批油菜良种,也先后在70年代至90年代大面积推广。早在70年代初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率先研究成功白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80年代又在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上有新的进展。四川大学生物系、绵阳农校等,育成了多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投入生产应用。
(2) 棉花。针对四川棉花低产、质差,粮棉争地等问题,开展了棉花的选种、栽培、病虫防治、合理施肥及耕作改制的研究。50年代引进“岱字15号”,60年代引进“洞庭1号”。与此同时,总结推广育苗移栽、麦棉套作和带状种植技术,对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坚持进行以抗病育种为中心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四川省从1942年发现棉花枯萎病,至1973年已波及46个县约100万亩棉田感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植保所和射洪县农业局密切协作,在重病区射洪基点选育出一系列抗病良种,其中“52-128”,“57-681”被10个省区作为棉花育种的抗源,育成32个抗病品种。此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70—80年代,南充地区农科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开展杂交棉一系两用法研究成功,先后育成“川杂1号”、“川杂2号”、“川杂3号”、“川杂4号”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3) 蚕桑。早在30年代就引进了日本良种和养蚕技术,开始建立专业化蚕种繁殖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发种量从32.6万张增加到390万张,产茧量由500万公斤增至1.1亿多公斤,单产提高50%以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选育推广的“南1号”、“转阁柚”、“6031”、“7681”等,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先后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家蚕育种也几次品种更新,50年代的“川-×华+”,60年代的“川蚕3号”,七八十年代的7字号品种,都在不同时期应用推广。桑树的良种选育和推广,也取得较大成就。根据生产条件变化总结推广的“四边桑”、小蚕共育和专业化养蚕技术,以及壁虱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养蚕欢”等消毒蚕药的推广应用,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4) 柑橘。四川省从30年代就开始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选育出的鹅蛋柑,1956年命名为“锦橙”,到1983年在四川及南方9省推广8 300万株,并被美、苏、日等国引种。为改良柑桔品种而选育鉴定的优良砧木“枳”,1952—1981年推广面积达20多万亩,并已在国内11个省区大面积应用。同时,在柑橘丰产栽培、大实蝇发生规律及防治、嫁接苗培育栽培、果品贮藏保鲜等技术上,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此外,在苹果良种选育、芽变选择、桃小食心虫防治、金花梨选育推广等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促进了果树的发展。巨峰葡萄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获199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 茶叶。1956—1965年,进行了地方品种调查、收集和整理。1957年引进鉴定推广云南大叶茶叶,至今已达2.33万公顷,占茶叶总面积的21%。同时,进行了外销红茶的新品种选育,已育成“蜀永1号”,“蜀永2号”等8个品种,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茶树推广种。花香红碎茶、四川乌龙茶制作工艺和茶叶烘干与烤制机具改良,也研制成功。低产茶园改良及高产茶园栽培、茶军配虫及半跗线螨防治研究也取得进展。
(6) 花生、苎麻。花生的研究,主要在南充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先后育成“天府3号”和“南充混选1号”品种。前者较地方品种增产20%—30%,1975—1988年在四川、河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省累计推广91万多公顷,1988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后者到1986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70万公顷以上,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苎麻研究,主要由达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选育的红皮小麻是纺织高级织品的优质原料,1984—1988年在省内推广5200公顷。
3. 淡水养鱼、食用菌选育及蔬菜、花卉研究。
(1) 淡水养殖。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四川的水产资源,1977年以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先后开展了胭脂鱼、长江鲟,长吻鮠等名贵鱼类生物学特性观察、人工移养驯化、繁殖饲养高产稳产技术及人工饵料配制研究。1980—1983年,完成了葛洲坝工程救鲟技术措施的研究;1982年在长宁县开展库、塘、田养鱼综合技术研究,并移养驯化四川名贵鱼长吻鮠(江团)成功。四川省农科院激素室于1969年引进试制成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976年又研制成功并人工合成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改变了四川历史上靠外省鱼苗和鱼用催产激素的被动局面,现不仅能生产供应全省80%以上鱼种场站和养鱼专业户催产鱼苗的需要,并向上海、江苏、浙江、云南、河南、湖北、广东、新疆等省市供应鱼用激素。
(2) 食用菌的利用。1982—1983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通过引种鉴定筛选出适合四川省大面积栽培的食用菌种凤尾菇和“义平”、“昆侧5”两个菌株,在69个县319个单位和专业户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从野生资源中分离选育出“灰树花”,包括对黄背木耳、双孢蘑菇、香菇、金针菇等的研究,野外林间代料栽培竹荪技术等,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3) 蔬菜、花卉。四川蔬菜研究,主要由成渝两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涪陵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单位承担。从50年代以后陆续进行了蔬菜周年供应、白菜雄性不育、番茄品种选育、榨菜品种选育及制作工艺等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花卉研究是70年代末期才开始在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列入计划,先后进行过兰花组织培养、月季花辐射诱变等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国兰”快速繁殖和育种研究,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应用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研究。早在1939年,李競雄教授就研究并获得了黑麦四倍体种子。新中国成立初期,鲍文奎先生在全省开展了水稻、大黑麦同源多倍体小麦和小麦杂种双二倍体的研究,1954年又进行了四倍体籼粳亚种间杂交,获得千粒重增加60%的结果,为我国多倍体育种开拓了新的领域。50年代初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研究提出水稻生长中心转移与养料分配相关性理论,进行了稻麦密植程度与肥料利用关系的研究和小麦拔节期追肥对有效分蘖率、穗大小影响的探索。60年代,开展了小麦多花多粒发育过程营养生理及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70年代,开展了川东高温伏旱对杂交稻结实率影响的研究。80年代,又进行了棉种的核型等应用基础理论的探讨。已故植保研究员陈方洁,坚持多年对蚧壳虫分类的研究,成果突出,出版一本《中国雪盾蚧族》专著,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主要农业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四川地方稻种资源遗传评价利用、水稻无融合生殖、水稻野栽交(2n×4n)F1胚的离体培养、用β射线育成小麦品种“川辐一号”、改进钼锑抗测磷技术、提出四川省主要土类最佳、有效磷测定法等研究,都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有的还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励。1982年开始引进遥感技术,建立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对遥感技术在四川省土地、生物资源探测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此外,在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微电脑用于资源保存、水稻病虫防治模拟、科技管理、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及发展预测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5. 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综合科学实验及宏观发展战略研究。早在1938—1942年,全国知名农经学家杨显东就主持了四川省农改所的农经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四川米粮运销生产成本、白腊和土漆等特产的农经调查。40年代中后期转入农业统计研究,取得大量资料。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恢复农经研究,开展了四川农业经济资源和农业生产力的调研,编制出版了《四川农业经济地图集》第一册。并在南部、新都等县搞农业发展规划。60年代开始农业区划研究。70年代后期,四川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科研成果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1978—1985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主持国家科委、农业部下达的国家科研重点项目,组织省地科研单位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队伍,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在广汉进行了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试验研究,摸索出内陆省分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技术途径与方法。该项研究在分别获得部、省级13项科研成果奖的基础上,项目的综合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内同行专家称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模式。与此同时,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大专院校等,还组织或参加了玉米、棉花、蚕桑、化肥、土壤、茶叶、水产等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获省和国家农业区划成果多项。近年来,组织进行了四川粮食稳定增长因素及对策研究、武陵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种植业技术进步、推进“三农”协作等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多部门合作的米易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研究,1990年获四川省“星火”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星火”一等奖。
6.对外引进与技术交流。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同苏联、东欧进行过若干技术交流。以后一直闭关自守20多年。直到1984年以来,才初步打开了国际交流局面。目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已同9个国家进行了科技合作与交流,正在进行13个由欧共体、FAO、意大利等国际组织与国外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引进外资达400多万美元。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也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引进世界银行等外资,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四川省农业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国家和农业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肯定和奖励。至1990年,全省共获得国家发明奖7项、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60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559项。

☚ (一)发展过程   三、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星火计划在辽宁实施10年来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072项,累计投入资金57.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78.8亿元,新增利税26亿元,出口创汇3.12亿美元,获得国家级、省级星火奖406项,培训各类星火人才379万人次。
“星火计划” 的实施,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省与市、县、乡 (镇)各级政府结合,政府与农民结合等方面,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道路。“星火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实体和乡镇企业为载体,追求技术含量,使星火技术和产品在较长时期内占有市场优势,使星火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星火计划在实施中坚持以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人才,合理配置资源,有突出的引导性。各级政府组建了一批强有力的星火计划组织管理队伍,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如计划管理办法,星火奖励办法,星火技术密集区管理办法,星火企业认定标准以及星火项目实行合同制、招标制等。并且注重软科学研究,制订了星火发展计划和规划,研究提出了星火计划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 (一)发展历程   (三)发展前景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至1995年底, 全省主要靠小水电供电的有50个县(市);全省仅乡、村及村以下办的水电站就达3579个,总装机容量达67.63万千瓦,总发电量25.98亿千瓦时,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发电量还多。全省100%的乡镇通电,通电行政村达98%, 用电农户比重达99.4%。
农村水电站的建设,不仅数量增加快,而且开发方式也逐步向高层次发展。60年代初期所建的大多数是小流域、低坝引水的迳流电站。60年代中期,随着水轮泵的大量发展,兴建了一批大河上低水头的水轮泵、水电综合站。70年代初开始了河流的综合利用、梯级开发。70年代中期,又改革到跨流域引水开发。同安县小坪水库库容382万立方米, 跨流域引水流量2秒立方米,利用落差451米,分五级开发建设电站,装机容量6400千瓦,并对汀溪水库灌溉及坝后960千瓦电站起到补偿调节作用。
福建丰富的水力资源是省内深具优势的潜在能源,新中国成立46年来的开发已为小水电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后,只要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调动各方办电积极性,农村电气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 (一)发展阶段   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尤其是莱西会议之后不断的整顿、充实、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整体水平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深化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1.党支部战斗力明显增强。各地通过组织整顿和换届选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配齐配强支部班子,把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群众基础较好,有献身精神,能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致富带头人选进党支部班子。各地还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采取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先进村挂钩结对等形式,认真抓好后进、贫困村级组织的整顿工作。对一些一时找不到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则从县、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驻村任职,充实和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通过整顿,绝大多数的后进、贫困村都得到了转化。全省95%以上的村较好地解决了“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全省农村党支部委员平均年龄37岁,80%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70%以上有发展经济的一技之长。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2.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成效。到1995年底,全省已建立起一支近5万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几年来,全省各级多渠道筹集资金5 000多万元,利用县、乡党校、大中专学校及农函大、农广校等阵地,采取脱产办班培训、函授学习、委托代培等多种形式,坚持每年对村干部轮训一遍,并系统培训了4万多名后备干部。经过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有一大批的后备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3.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各地都把加大农村经济总量,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农村党支部的中心任务来抓。大力发展开发性生产,兴办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鼓励发展股份制、联办、私营企业以及个体专业经营等,使全省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采取清理财务、创办村集体企业、依法完善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劳动积累制度等措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涌现出一大批象福州晋安区的黎明村、永春县的美岭村、晋江市的青阳村、石狮市的新湖村、莆田县的沁后村、龙岩市的西安居委会、延平区的西芹村、芗城区的前锋村、尤溪县的后楼村等一批社会总产值超亿元甚至几亿元、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村。到1995年底,全省已有亿元村396个,5 000万元以上的村746个;村集体经济年均纯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村近500个,全省村均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18万元。
4.村级组织建设日趋配套完善。村级各组织普遍通过交叉任职,精减人员,提高效率,强化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全省村均党支部委员会3.5名,村均“两委”干部7名。各地普遍制订和完善了各个组织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到1995年底,全省98%的村有了较为配套的办公和活动场所,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依托。同时,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也取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共青团为助手,妇女、民兵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工作新格局。

☚ (一)建设情况   三、基本做法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娄底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1995年, 全区粮食总产量152.4万吨, 比1978年增长48.8%; 油料产量2.97万吨, 增长3倍; 水果产量2.0万吨, 其中柑橘产量1.55万吨, 分别增长8.5倍、20.5倍; 出栏生猪357.4万头, 增长2.6倍; 水产品产量3.36万吨, 增长8.0倍。
2.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娄底地区自 1977年建区以来, 坚持一手抓农产品总量的增加, 一手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娄底地委、行署按照 “两个转变” 的要求, 立足区情, 确定并实施了 “结构效益”战略, 着力 “调结构, 增效益, 促发展”, 努力 “培育经济增长点, 壮大经济支撑点, 突出区域新特点”,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1995年, 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210.78亿元, 其中非农产值占71.6%,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总产值达238.67亿元,从业人员达54.04万人, 占农业人口的16.9%。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1995年, 全区农业总产值29.56亿元 (1990年不变价), 比1978年增长4.18倍。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结构也得到有效调整。1995年, 全区养殖业产值达15.3亿元(1990年不变价), 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1.7%, 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种植业内部之间、养殖业内部之间的比例也进一步优化。在粮食作物内部, 旱粮生产发展步伐加快, 所占比重逐年提高, 1995年, 旱粮占粮食产量的18.4%。在畜牧业内部, 草食动物发展速度加快, 牛、羊、兔的发展速度均超过20%, 比生猪发展速度快1倍。
3. “六大重点工程” 建设成效大, 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
。1994年底, 娄底地委、行署针对娄底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发展娄底农村经济重点抓好 “吨粮田、千元山、万元庭、亿元乡、小康村、明星镇”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吨粮田”就是一亩粮食耕地一年产粮1 000公斤以上; “千元山”就是每亩丘岗山地年产品收入千元以上; “万元庭” 就是每年每个农户庭院产品收入万元以上; “亿元乡”就是乡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达亿元以上; “小康村”就是农村建设小康村; “明星镇”就是农村城镇建设达到 “明星镇”。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狠抓落实, 六大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5年, 虽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 四个县市亩产过“吨粮”, 丘岗山地 “千元山” 面积达到2万公顷, 农民每年从丘岗山地人均增加纯收入80元;庭院经济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11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2%; 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镇达61个,占乡镇总数的73.5%; 有8个乡镇、559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全区农村实现小康程度已达到70%; 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已有五个小城镇达到地区“明星镇”标准。通过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有效地推进了娄底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步伐, 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开发大户、农产品商品基地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崛起, 同时, 涌现了一批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一体化经营组织。
4.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2.56元, 上升到1995年的1 510元, 年均递增5.2%, 温饱基本解决。农村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消费领域不断拓展, 农民衣、食、住、用、行条件明显改观。

☚ (一)基本情况   十三、怀化地区 ☛

(二)主要成就

(二)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区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认真分析区情, 明确了 “优势在山, 希望在山”, 决心依托 “八亩山地作文章, 综合开发奔小康”, 使丰富的农业资源得到了较好利用,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5年, 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69.05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79.6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304元。
1.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164.97万吨, 比1978年增长25.9%; 油菜籽总产6.81万吨, 增长2倍; 水果总产量17.3万吨, 增长24倍; 肉类总产量24.58万吨, 其中生猪出栏287.16万头, 增加192.23万头。
2.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合理
。到1995年, 全区非农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2.9%。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总产值已达145.84亿元。农业内部结构逐步走向合理,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比重由1978年的74:9.6:16.1:0.3调整为58:8.6:31.4:2。
3.丘岗山地开发正向产业化迈进。
从1985—1995年, 全区累计投入24亿多元, 新开发山地883.3千公顷, 其中人工营造用材林443.3千公顷, 森林蓄积量由4 500万立方米增加到4 700万立方米, 占全省的1/5, 年采伐商品材80万立方米, 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47.3%提高到61%; 水果总面积达到72千公顷, 居全省第一位; 中药材总面积33.3千公顷, 其中茯苓年产量占全国的25%, 年出口量占全国的40%, 天麻年产量居全省第一位;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动物分别发展到77万头和92万头, 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特别是一批围绕上述产品的加工销售而新建的龙头企业, 正在成长壮大。以竹木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六家, 年消耗商品材达10万立方米以上, 以加工药材为主的正清集团固定资产达到3亿多元, 林、果、药、畜四大项目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区已建水利设施19万多处, 其中中型水库15座, 小Ⅰ型和小Ⅱ型水库1 510座, 塘坝8.11万处, 水轮泵站400余处, 电灌站7 000余处, 总库容量15亿多立方米, 总蓄、引、提、水量22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4千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73%, 旱涝保收面积145.7千公顷; 水电建设除建有40万千瓦凤滩电站和120万千瓦五强溪电站等大型电站外, 还建设小水电站900余座, 加上小火电站, 装机容量达35万千瓦。全区所有的乡镇和96.8%的村和90.1%的农户已用上了电, 10个县市达到了初级电气化县标准。
5.试验区建设硕果累累
。怀化地区是湖南省山区开放试验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一些农村改革试验示范项目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完成了山地制度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以长期租赁制完善承包制的产权制度, 多种形式的山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较为完善的山地管理制度, 全区山地流转面积达到386.6千公顷,开发面积324千公顷。二是探索了多种开发形式。全区大力发展了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开发公司、专业性合作社、私营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和专业工程队等六种规模经营开发形式。三是进行了小城镇体制改革建设试验。对农村小城镇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 现全区已有15万剩余劳力转移到城镇就业, 获得了城市居民户口的已达5万多人, 新建和扩建小城镇32个。四是进行了山区投资体制改革试验。推行了以木集资兴林、林业 “两金一费”无偿投入改为有偿投入、引进世行贷款、实行开发积累工制度, 建立了山土开发多元投入机制。五是改革了科技体制, 发展了一批科技开发型实体, 建立健全了农科教结合体制, 全区农科教中心发展到266个, 成为全国首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区, 每年培训农民达20万人次, 科技入户率由1978年的30%提高到了60%。
为了尽早实现小康目标, 力争到下世纪中叶赶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怀化地委、行署集思广益, 提出了 “一深化 (深化山地开发)、二推进 (推进农业产业化, 山区工业化)”发展战略, 决心做好挖潜、开发、转化三篇文章, 推进“三五”工程 (建好林、果、药、牧、渔五大类商品生产基地, 搞好竹木、食品、药材、畜禽、矿石五大产品加工, 开发竹木、水果、药材、畜禽水产、粮油五大类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建立四大支柱产业 (林业、畜牧、中药材、果烟), 使全区农村人均纯收入到2000年达到2 500元,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8 000元。

☚ (一)主要资源   十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000141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