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
1.粮食。1979年,小麦、玉米、水稻、高粱、大豆5种粮食作物亩收入为70元左右,扣除成本,除小麦、大豆略有利润外,玉米、水稻、高粱3种亏损。经过近几年的政策调整,粮食作物的效益普遍提高,1995年5种粮食作物亩收入超过500元,扣除成本,利润达234.72元,成本利润率达87.25%。粮食中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耕作方式之间效益的差距很大。
水稻。在新疆特定的绿洲藻溉农业中,受水的限制,种植比重不大,定购价1979年和1993年分别高出冬、春小麦平均价2.10%和11.84%,大米每公斤市场价由1979年的不足1元上升到1995年的4元以上。较高的价格促使水稻的亩收入由1985年的170.70元猛增到1995年的957.17元,增长460.73%,扣除成本,水稻每亩利润达486.23元,比1985年增长了19.2倍,成为粮食作物中唯一的利润超过400元的作物。
大豆。价格早已放开,由于需求扩大,每公斤实际收购价由1979年的0.70元左右上扬到1995年的2元多,亩收入、亩利润分别为329.75元和152.57元,其中正播大豆平均每亩收入和利润已在480和250元以上,是效益仅低于水稻的粮食作物。
高粱。在酿酒业的推动下,效益迅速提高。1995年亩收入达375.48元,比1979年翻了5番,亩利润则由1979年的亏损状况转为盈利181.65元。
小麦、玉米。在粮食作物中定购比重最高,其投入产出效益最低,变化量最小。玉米在定购价格过低和成本较高的双重压力下,1993年的亩收入和利润只有218.28和42.06元,15年收入仅增长2.2倍,利润只增加43.51元,是大宗粮食作物中种植比重唯一下降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的品种。占粮食种植面积一半以上的小麦,1993年种植比重增加到64.04%。但在持续多年的卖难和低价购销的影响下,小麦收入在1979年63.86元的基础上,1993年增到200.18元,年均增加9.09元,而其亩成本却由1979年的50.09元增到165.36元,年均增7.68元,收入增幅要比成本增幅低16.66个百分点。小麦亩均利润在1979年的11.88元的基础上,1984年达到36.03元,到1991年降到15.72元,1992年恢复到38.23元,1993年又下降到31.97元。价低本高的结果使粮经比较效益差距进一步拉大,1993年小麦利润只相当于油料的58.07%、大豆的32.57%、打瓜的23.95%、棉花的17.75%、罐用番茄的7.55%,全区30%以上的县市种小麦已呈亏损状态。1994年,国家调整了粮食收购价格,冬小麦收购价上浮65.64%,玉米上浮58.65%,水稻上浮44.85%。这个调整使粮食中效益最差的小麦亩均收入达到296.5元,亩利润达到92.5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48.12%和189.33%;玉米亩收入达到335.22元,亩利润达到108.38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53.57%和157. 68%。1995年,自治区为了鼓励粮食生产又采取了 “以棉补粮”政策,在国家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每公斤小麦加价0.4元,玉米加价0.4元,水稻加价0. 6元,使小麦的亩均收入达到406. 55元,亩利润达到150.31元,又分别比1994年增加37. 12%和62. 50%;玉米的亩均收入达到487.26元,亩利润达到202.83元,分别比1994年增加45.36%和87. 15%,从根本上扭转了亏损局面。
2. 棉花。1980年之前,棉花的价格、投入产出水平均不高。1950年棉花每公斤1.16元,至1978年仍只有2.04元,近30年间只提高0.88元。棉花亩均物质费用不到15元,比小麦的物质投入尚低20%左右,亩利润不到40元。进入80年代,由于国家不断提高棉花收购价,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植棉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棉花生产效益很快跃上新台阶,1983年亩均棉花收入、利润已分别达270.45和147. 19元。1993年,棉花亩收入515.81元,比 1985年增长125. 11%;亩成本330.71元,增长200.56%;亩利润180. 10元,增长54.96%。1994年在价格、单产双提高的情况下,亩均收入增至750元,比1993年增长45.4%; 亩成本接近400元,增长16.51%; 亩利润354.35元,增长96. 75%,成本利润率达到91.97%。1995年,国家再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每50公斤棉花的收购价格由1994年的544元(新疆执行455元)提高到700元(新疆执行600元),棉花的亩均收入增至1 052.18元,比1994年增加40.29%,扣除成本亩利润猛增到528.06元,增长49.02%,成本利润率达到103.51%。效益的快速增长,促使棉花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棉花的部分为198.46元,占31.88%; 1991年为255.02元,占36. 72%;1994年为406.7元,占43. 47%;1995年为525.09元,占46.22%。
分品种看,在1987年尚不景气的长绒棉,经过连续3次提价,1990年每50公斤合同定购价增到近500元,平均亩收入超过了600元,在投入只比陆地棉高出10%的状况下,亩收入和亩利润要比陆地棉高出20%和近50%。但在1991年、1992年接连2年合同定购价下调6.25%和9. 33%的影响下,长绒棉每亩收入、利润分别下降了150元和120元,对长绒棉主产区的农民收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全区的长绒棉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 27万公顷下跌到1995年的0.84万公顷,表明市场容量、价格高低依然是左右新疆长绒棉效益的最大因素。
3. 油料。1949—1978年的30年间,油料亩成本不到30元,亩利润不足20元。1993年,在每亩成本已超过100元的状况下,油料的每亩收入、利润达到170.41和53. 93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181.07%和159.40%。1994年油料受内地市场紧俏的影响,效益再次提高,亩收入上升到271. 85元,比1993年增长59. 53%; 亩成本143.63元,增长42%; 亩利润达到128. 22元,增长137.75%。1995年食油价格迅速回落,油菜、胡麻收入、利润比1994年分别下降12%和30%左右,但单产提高较快的油葵收入、利润仍保持了近10%的增速。
4.甜菜。六七十年代,全区甜菜亩均单产不到1吨,亩收入低于100元,亩利润不足40元。进入80年代,甜菜的面积、产量、效益开始稳步上升。1985年甜菜亩成本81. 53元,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59.61%,亩收入136. 77元,利润53. 33元。1990年甜菜每吨合同定购价上调33. 33%,亩收入和亩利润分别达到386. 7和146. 64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231. 18%和174. 97%,成为仅次于棉花、罐用番茄的又一高效作物。1993年取消甜菜定购、放开价格,亩收入仅为393. 53元,亩利润下滑到118.39元。1994年甜菜价格上调近10%,亩收入增至445.02元,比1993年增长15.63%; 亩成本305.36元,增长12.86%; 亩利润138. 16元,增长16.7%,但仍未达到1990年的利润水平,使得棉花、甜菜两大作物的比较效益差距由1985年不足70元拉大到1995年的221. 14元。
5. 瓜果。50年代每亩瓜果收入不足100元,六七十年代不到200元,扣除成本,亩利润不过50元。80年代以来瓜果效益猛增,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1) 西瓜。1993年亩成本415.82元,比1985年上升80. 32%; 亩收入784.20元,比1985年增长103. 11%; 亩利润 353. 23 元,比 1985 年增长133.16%。1994年亩成本573.64元,比1993年增长37. 95%; 亩收入1 000.65元,增长27. 6%; 亩利润366.82元,增长3.85%。1995年亩成本652. 97元,比1994年增长 13.83%; 亩收入1 180.46元,增长17.97%; 亩利润已接近500元,增长35. 10%。采用地膜栽培,早瓜可在6月应市,1995年早瓜每亩收入可达2 500元,亩利润为1 510元,1995年晚秋瓜每亩收入、利润可达1 500元和805元。
(2)甜瓜。1995年亩产超过2.5吨的皇后、芙蓉、红心脆、伽师瓜等品种质优价高,亩收入在2 000元以上,扣除成本,亩利润可达1 000元左右。普通品种甜瓜的效益比优质瓜低30%~60%。1995年全区平均甜瓜亩收入为1 266元,亩成本685元; 亩利润550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2倍多。近年来采用地膜栽培,甜瓜上市期已提前了40多天,早瓜6月底即可装车外运,价格大幅度提高。但各地为抢市场、争高价而造成的甜瓜过早采摘、混等包装,生瓜率上升、含糖量下降已引起沿海市场的不良反应,一些地区日趋严重的病害、死秧也使甜瓜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科技措施,使这种状况明显好转。
(3) 打瓜。由于品种改良,打瓜籽单产已由六七十年代的不足50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近80公斤,收购价由1.08元上升到10元左右,单产和价格的优势使打瓜的效益远远高于粮油,成为北疆除了粮食、甜菜、油料之外的第四大作物。1995年黑瓜籽每亩收入560.56元,比1985年增长254.39%;亩利润达288.50元,比1985年增长358.66%。9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种植的红打瓜籽,籽小而仁饱,上市后尤其抢手,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0元左右,亩收入和亩利润可比黑打瓜籽分别高出20%和30%,已形成了稳定的生产、销售基地。
(4)水果。著名的吐鲁番无核白葡萄干在1990年取消国家定购后,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6元以上,特级的可达10元左右,中日合资生产的巧克力葡萄干每公斤售价已达40元,促使每公斤鲜葡萄售价由1990年的0.5元上升到1995年的1.50元,葡萄亩收入低的为1 500元,高的可达3 000多元,扣除成本,亩利润低的为500元,高的在1 500元以上。销往香港、东南亚的库尔勒香梨,梨花刚落客户便纷纷登门订购,每公斤价已由1990年的1元上升到1995年的3.50元,每亩香梨收入为3 560元,亩利润可达1 820元。优质苹果1995年平均每亩收入2 520元,亩盈利达1 510元;普通品种的苹果亩收入为1 000元左右,亩利润在400元以上。
6.蔬菜。作为新疆人民冬季食用蔬菜的主要品种,土豆1995年亩收入1 260元,亩利润680元;大白菜受卖难限制,亩收入不到1 000元,亩利润不到400元;胡萝卜亩收入1 620元,亩利润825元;洋葱亩收入2 436元,亩利润1 266元。与80年代初期相比,冬菜效益已翻了3番多。
葫芦、黄瓜、番茄、茄子、辣椒是夏季的重头菜,采用地膜栽培的亩收入最低在2 000元以上,亩盈利在1 000元左右,其中黄瓜的效益最高,葫芦的效益最低。新引进的荷兰豆、西兰花、紫甘蓝等蔬菜品种,因种植少,而主供渠道(各大宾馆和个体餐馆)的出价又高,在投入与普通夏菜相差无几的状况下,亩收入和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蔬菜,可分别达到1万元和5 000元左右。
小葱、菠菜、芹菜、油白菜是春秋市场必不可少的短平快类蔬菜,生长期短,易倒茬,收益也较高,1995年的亩收入和利润都在1 500和800元以上。近几年才兴起的冬季日光型大棚菜,亩收入在0.5万~3万元之间,利润在0.2万~1.5万元之间,是今后“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7.育肥牛羊。1995年每育肥1头牛,可获收入2 000多元,利润400多元,比1985年增长233.3%和250.0%。每育肥1只羊,收入485元,利润126元,比1985年增长223.3%和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