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中等农业教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中等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1. 发展规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四川全部公、私立农业职业学校,共计29所,在校学生7 092人,195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确定“以调整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成立“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由文教、农业部门共同管理。对所接管的中等农职校,进行了初步的整顿。各地调配一批党员技术骨干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并于1950年恢复招生。1952年3月,农业学校由各地教育厅转移到农林厅管理,改为农业技术学校。
1953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为了改革旧职业学校设置分散、专业庞杂、师资设备差、规模过小的弊端,提出了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的要求。教育部、农业部,林业部制定了《中等农林技术学校调整的原则》,由大区制定调整方案。四川调整为8所,新建林业学校1所,共9所。重庆市、西康省各1所。其余的农校全部撤销,师生调整到保留的学校。农业部决定停办初级农校和五年一贯制。1954年,批准停办江津园艺学校、达县农业学校。1955年8月,重庆农业学校转交四川省农业厅;10月,西康省撤销,西昌农业学校交四川省农业厅领导。至此,全省农校仍为9所。
1956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在最近3年内加速发展中等专业教育,调整专业学校办学体制,实行“谁用干部谁办学”的原则,农林学校的学生分配,由农林厅负责。
1956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重庆农业经济学校、成都农业经济学校、郫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内江农业学校,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当年全省的13所农业学校,扩大招生达7 310人,在校学生10 858人。由于发展过快,招生过多,质量下降,无法跟班学习,造成大量退学和留级。1957年,撤销重庆农业经济学校;成都农业经济学校改名为成都市农校,南充蚕桑学校改名为南充农业学校;停止蚕桑、农经、农机、土地规划专业招生;灌县林业学校移交林业厅领导。
到1957年止,四川中等农业教育经过8年的调整,已具有一定规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8年共毕业学生9 254人,其中初级农校毕业生2 492人。在当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很少的情况下,基本上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发展的干部需要。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学校办工厂、农场,实行半工半读,农业学校应当由合作社保送合格学生”。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农业部提出了“农业学校实行三勤(勤工俭学、勤俭生产、勤俭办学)、三放(下放农村、下放班级、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措施。四川对原省属的11所中专学校,除保留荣昌畜牧学校、郫县农机学校、成都农校仍由省管理外,其余8所学校下放到地、市、州领导管理。不久,撤销了郫县农业机械学校,1959年,又撤销成都农业学校。
在地(市、州)级,成立了23所农业中专学校,除省下放的8所外,新建15所。
当时的县属农校有:蓬溪革命大学、川北大学、安岳农学院、温江红专大学、资中卫生研究院、中江红专学院等44所。其中全日制39所,半工半读5所。学制3年,直接在公社招生。
1960年,省、地、县三级共有中级农业学校70所,在校学生16 225人,教职员2 110人。
1958—1960年期间,四川省农业学校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直到三年困难时期,才被迫再一次进行精简压缩。从1961年2月起,经过三次压缩。全省保留省属学校3所,地(市)属农校11所。当时省、地、县三级农业学校共有在校生16 225人,保留3 363人,压缩回乡参加生产的12 862人;在校教职员工2 110人,保留1 087人,精简1 032人。1961年、1962年,全省农校均停止招生。
1963年,全省的14所农业学校经过两年调整,已恢复正常,由于农村形势好转,当年恢复招生。
1964年春,再次强调教育改革。当年8月25日,农业厅向省人民委员会农林办公室提出“半农半读,社里来社里去”的试点报告,由绵阳、乐山两农校在1965年春季招生各两个班试点。
1965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批转四川省计划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党组《关于四川省试行半工(农)半读学校的初步规划》。规划规定:现有的中等农业学校于1965年全部改为半农(工)半读学校;高等学校(农科)以西南农学院植保系等10个专业、四川农学院的农学系各专业进行试点。4月29日,为了支援重庆市工业建校,将重庆农机校原址移交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院;重庆农机校去遂宁迁入绵阳农校办学,更名为遂宁农业机械化学校;绵阳农校迁至剑阁县武连驿开荒建校。7月,农业部召开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会议,重点研究了“农业教育革命”问题,强调实行勤工俭学,半农半读,要求农业大学在5年内的半农半读学生数达到70%—80%,中等专业学校3年内全部改过来。具体做法分两步走,先作到国家不包分配,然后实行自给自足。全省于1965年进行筹备,1966年春季招生,全面实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的制度。全省共划出20个农牧场与农校合并办学,学校承担教学和生产两项任务。并于1965年9月1日,恢复南充蚕业学校;9月9日,省属重庆水产学校由狮子滩迁合川渔种站新建校舍,更名为四川省合川水产学校,仍由农业厅领导。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冲击学校,走向社会,进行大串联。学校的图书设备遭受严重破坏。一部分学校领导干部、教师被称为修正主义分子和反动权威,受到批斗、抄家、殴打,有的摧残致死。
1969年春,农校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农校教职工进入五·七干校,开展斗、批、改运动,学校工作停止。温江、成都市、江津农校被正式宣布解散停办,其余学校被占用。
1971年后,“教育改革”进入实践阶段。至1975年8月原有15所农校全部恢复,并新建4所,全省共有19所农校,陆续开始“社来社去”招生。绵阳、西昌、南充、万县等校与四川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结合,开办学朝阳农学院试点班。
1976年,打倒“四人帮”,提出了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普及大寨县的要求。1977年8月,新建西昌、雅安、宜宾、内江、南充、重庆市(永川)、万县农机校,恢复涪陵农机校。1978年8月,新建成都市、绵阳、阿坝、达县农机校。全省连同原有遂宁农机校共有农机校13所,并于1977年恢复统一招生、统一分配。1980年4月,教育部批准温江农业学校,遂宁农业机械化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同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南充、万县两农校为四川省重点中专校。
1981年,农业学校实行定向(定到县)招生、定向分配,把招生和分配联系起来,以缓解毕业生分配难的矛盾。1982年,省水产学校与河南、青海、陕西、安徽、云南等省联合办学,由各省选送学生,毕业后回各省分配工作。1983年4月,农牧渔业部在温江农校召开会议,研究农业中专的改革问题,确定开展多层次办学,维持一定统招统分的班次,按计划到县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开办职工中专班,参加成人教育统一考试,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开办代培班,培养职业教育的农业专业师资和农技人员,由委托单位选送学生,学制按委托单位需要而定;推广四川省温江农校与彭县县政府共办不包分配班的经验,把它作为农校改革的方向。
2.教学及招生。1950年,全省接收29所民国时期的公、私立农职校,进行了初步整顿,复校招生。1952年7月,农业部颁布《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培养目标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助理人员,专县农场的技术干部和农业部门的助理人员,按专业化、单一化的原则调整专业。”1955年,农业学校开始以苏联教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实行中等专业学校校章,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规章制度,执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制定“专业课、基础课教学大纲”,采用苏联教材和资料,实行“边编,边修订,边提高”的办法,完成了与教学大纲相适应的6个专业92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1956年,为了迅速培养合作社的技术干部,当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 000名。由于生源不足,考生文化质量严重下降,以后出现大量留级、退学的问题。
1957年,全省农校在校学生达1万人,除满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需要外,尚余2 000多名毕业生要求中央调出。同年6月,中央高教部决定中等专业学校不再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也不再新建学校。当年四川农业学校全部停止向社会招生。
1950—1957年,全省农业学校共招收初中毕业生1 425人、高小毕业生(社员、社干在内)4 440人。共有中级毕业生6 762人,主要分配到县级农技推广站、农场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其中支援西北各省及云南、贵州358人;初级毕业生方面,1952年前毕业的1 578人予以分配工作,1953年的毕业生和在校生395人,全部转学或升学。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教育工作指示》,农业学校以培养人民公社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行半农半读、勤工俭学,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强调劳动,强调实用和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相应减少。教学内容按照农事季节,做啥学啥,突出现场教学。由于师生参加大炼钢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每学期上课时间不足3个月,各专业授课计划只完成40%—50%。教学秩序很不正常。
1961—1963年,在总结了前一段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对教学计划重新调整,又恢复到1957年的教学状况,教学质量逐步好转。但这时候又提出“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大,应精简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负担。”于是,各农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又立即修改,教学活动再次回到以生产为主,以作物为中心,以农事季节为顺序,以栽培技术为重点上来,大幅度削减文化课、专业课的内容,只保留实用部分。1964年,中共四川省委、农业部决定,中等农业学校全部执行“半农半读,社里来社里去”的办法,不包分配,实行自给自足,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62—1965年,全省农校共招生4 939人;毕业学生3 534人,其中,择优分配作为技术干部的1 838人,分配到国营农牧场当工人的144人,回公社安排的1 559人,中专毕业生开始实行见习期1年的制度。
1967—1971年,全省农校停止招生办学,1972年逐步恢复。1975年,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组成小分队,农忙下田实践,农闲回校上课。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边干,边学,废除了考试制度,教师又处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地位,整个教育完全乱了套。
1966—1976年,全省农校共招收“社里来社里去”学生14 443人;毕业学生13 710人。
1977年,国家恢复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四川省农业学校开始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后,由于统一分配出现困难,招生数量逐年下降。为了发挥学校潜力,从1983年起,开始招收职工中专班、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班和各种渠道的委托培训班。并大量开展社队干部、农技人员的短期技术培训。
1983年,温江农校与彭县人民政府签订县、校联合办学的协议,为该县培养农业技术干部,招生37人,列入中专培养计划,毕业后由县自行安排去路。由于这种办学形式既减少了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的压力,也满足了基层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成为四川省主要推广的中专办学形式,农牧渔业部也在全国推广。
1977—1990年,全省32所农业中专,全面举办了不包分配的班次,共达110多个班。不包分配的在校学生4 420人,7年中已毕业4 266人。
四川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统计见表5-1-8。

表5-1-8 四川省中等农业学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统计

单位:人

年 份学校数在校学生人数招 生 人 数毕业生人数专职教师
中 级初 级中 级初 级中 级初 级
1959
1960
1961
1962
26
26
20
14
11 411
9 348
5 598
3 778
 3 233
2 235
217
 3 815
1 427
2 037
1 292
 631
698
894
605
1963
1964
1965
14
14
15
2 486
3 550
6 685
 1 941
2 998
 877
932
433
 589
573
592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5
15
15
5 685
5 003
2 005
 3 160 1 843
2 998
2 000
 573
580
1972
1973
4
10
2 302
1 858
 195
530
    
1974172 715 1 620 190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1
21
28
31
31
31
31
31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8 914
6 198
6 880
7 952
8 257
9 036
5 847
5 113
6 003
6 318
7 455
3 249
8 660
9 028
14 126
15 155
 5 398
3 540
3 071
3 295
2 469
2 390
1 759
2 469
2 211
2 481
4 317
3 503
2 950
3 034
4 476
4 911
 1 283
5 396
2 399
1 856
1 138
1 872
4 121
1 520
2 053
2 175
1 539
1 623
2 363
2 693
3 191
3 523
 585
653
701
781
840
876
901
990
902
1 011
1 045
1 169
1 220
1 218
1 770
1 774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三、农村成人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培 ☛

(二)中等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1.农业中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农业中等教育有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接管的蚕业专修科,于1951年并入山东农学院,成立山东农学院附设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同年相继建立了莱阳农校、惠民农校和烟台农校。到1952年,上述4处中等农业专科学校,设有农艺、森林、果蔬、蚕桑4个专业,在校学生739人。1953年,将惠民农校、烟台农校与山东农学院附设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合并,改名为山东省济南农业学校,属省农业厅领导(1964年与聊城农校合并)。1953年,济南农校与莱阳农校共有在校生1 110人,毕业生151人;1954年两校共有在校生1 198人,毕业生45人。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山东省新建聊城、济宁、菏泽、临沂、德州5处农业技术训练学校和泰安畜牧兽医技术训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1956年,将上述6处技术训练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并新建昌潍、惠民、泰安3处中等农业学校和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均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57年9月,德州农业学校撤销,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迁至德州。到1957年底,山东省共有中等农业学校11处,设农作物、果树蔬菜、植保、畜牧、兽医、造林、林经、蚕桑、农业机械等9个专业,共有在校生4 609人,教职工850人。这些学校除了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外,都附设了短期训练班,为农业合作化轮训干部。
1954年在济南建立山东省农业干校1处,1958年改为农林干校,1961年底撤销,从成立到撤销,共培训农业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551人,气象技术干部216人。1958年,根据“学校办工厂、农场,工厂、农场办学校”的精神,在大型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新建中等农校和技工学校7处(黄河农场附设农业学校、中匈友谊拖拉机站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广北农场附设农业学校、昌潍农场附设技工学校、菏泽及昆嵛山新建两处林业学校),连同高等农业院校附设中专部,共有中等农业学校16处,在校学生达6 959人。以上新建学校,由于发展仓促,师资、设备条件不足,1961—1962年,经省政府批准,除郯南农场附设畜牧兽医学校改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郯南分校外,其余相继撤销。学生除毕业班外,均下放回农村。
1951—1961年,山东省中等农业学校共为国家输送毕业生6 461人。另外,1956、1957年两年,山东省先后建立县农校104处(每县1处),主要是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方针,为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培养基层领导骨干和初级技术人才。1958年,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调整为81处,仍为每县(市)1处。学校规模一般是200—400人,训练时间3—5个月不等。据其中57处学校统计,共有领导骨干57人,教师474人,职员639人,在校学生15 146人。1958—1959年,共培训各类人员131 956人(其中农业89 556人,林业2 038人,畜牧4 629人,园艺1 026人,其他2 641人)。1961年各县(市)农校撤销。
1966—1976年的“文革”动乱中,山东省中等农业学校均遭破坏,有的改为“五·七”干校,有的被迫迁往农村,多数长期不招生,教学设备受到巨大损失,实习基地破坏殆尽。到1976年,山东全省仅存9处中等农牧学校(昌潍、惠民、泰安、德州、聊城、济宁、菏泽、临沂8处农校和省畜牧兽医学校),从1962年到1976年全省共毕业11 000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中等农业专科教育得到稳步发展。经省政府批准,1979年10月,原枣庄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建为枣庄农业学校。1981年,郯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为郯南农业学校(1988年又与临沂农校合并)。至此,山东省共有中等农业学校12处(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昌潍农业学校、滨州农业学校、德州农业学校、聊城农业学校、泰安农业学校、济宁农业学校、菏泽农业学校、临沂农业学校、枣庄农业学校、烟台农业学校、东营农业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校在改革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1990年,全省12所中等农牧学校在校生数已发展到9 249人,比1980年增加54.82%,成为全国农业中专发展最快、在校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七五”期间对农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产前服务、产后加工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专业种类由11种增加到22种,专业点由35个增加到65个,全省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专业结构,基本上适应了目前全省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七五”期间,共新添和改造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新添和改造实验室146个,标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35%,专任教师已达1 030人,平均教学水平达到部颁优秀标准;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不包分配班和亦工亦农班的招生试点,大量招收了委托培养班;加强了实践教学,全省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1:1,并且实行了理论、实践双向考核制。1980—1990年,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8 730人;各校还承担科研课题,参与各种经济开发,参加科技扶贫等项目近200个,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林业中等教育。1952年,成立了山东省泰安林业学校。这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的、完整的中等专业林校。1958年,山东省先后建立了昆嵛山林校、临沂林校、菏泽林校、济宁林校、方山蚕校五处中等林业学校,此外还有部分县、社创办部分红专林校和半工半读林业中学。1958—1959年,泰安林业学校曾先后两次与山东农学院合并,原昆嵛山林校先后升格为林学院和林业专科学校。1961年全国教育大调整,根据中央“八字”方针,山东省新上的林业学校被撤销,只保留了山东泰安林业学校,明确了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
在“文化大革命”中,1970年8月山东泰安林校被撤销,校舍被占用,教师失散,教学仪器和图书损失殆尽,连续3年没有招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山东林业教育才获得新的发展。截止1990年,山东泰安林校为国家培养5 383名中等专业人才和74名本科生,为林业部、省教育厅等单位举办各种培训班26期,培训人员1 516名。
3.水利中等教育。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山东即设河工研究所,培养治河人才。1915年,山东省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山东测绘工程学校(后改名山东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在济宁成立。1948年,山东解放区为了培养急需的水利人才,先后成立了渤海水利学校和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水利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迅速。
1958—1960年,山东先后成立了山东水利学院、山东省兖州水利机械学校(1959年改名为山东省曲阜水利机械学校),山东省水利技工学校、山东省泰安水利学校等,菏泽、北镇、昌潍、烟台、济宁等地也成立了地方水利学校,到1960年底,全省水利系统有院校11所。1961—1963年水利院校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只保留5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水利院校进行了新的调整。1980年5月,恢复了山东省淄博水利技工学校,规模960人,面向全省招生,设内燃机运行与修理、汽车拖拉机驾驶与修理、电机与电器修理、水利水电工程安装、水文地质勘探钻井、水利工程管理机电维修、机电排灌管理等专业。
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工业大学恢复水利系,规模760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农田水利工程等专业。
1984年,山东省水利学校改为山东省水利专科学校,规模720人,设两个系,5个专业。1985年山东省水利机电学校改为山东省水利学校,规模1 600人,设5个专业。到1990年,全省初步形成了成龙配套的水利教育体系。省级水利院校有,山东工业大学水利系(大学本科)、山东省水利专科学校(大专)、山东省水利学校(中专)、山东省技工学校等,共有教职员工1 277人,固定资产3 054万元,基本建设面积15.23万米2。1949—1990年,全省各类学校共招生13 156人,培养各层次毕业生10053人。
4.水产中等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水产教育发展甚微。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伪烟台市政府许可,成立水产学校,命名为烟台市立水产学校。经两个月筹备,招收初中毕业生103名,于9月正式开学,其后改为胶东水产学校。1947年9月,该校迁往乳山县下秦家村,至年底胶东水产学校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水产教育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壮大。1951年成立的山东省烟台水产技术学校,即现在的山东省水产学校,是山东省培养水产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建校40年来,共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 496名,其中本科生101名,专科生477名,中专生3 918名,为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输送了一大批水产专业人才,同时还举办各种短训班230余期,培训学员13 000余名。
建校以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校舍建设和图书资料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的适应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现设有海洋捕捞、轮机管理、淡水渔业、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制冷工艺、渔政管理、渔业经济管理、渔业电子、渔业电讯和家用电器维修等11个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38个,拥有主要实验仪器设备980余台(件),其中有180台(件)是近期用世界银行的农业教育贷款引进的,还建有海水养殖临海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各1处。现有校舍面积已达44 000米2,其中有5 600米2实验室大楼一幢、6 400米2教学楼两幢、4 500米2学生宿舍两幢、3 670米2餐厅一幢。图书馆藏书达16万册。现有教职工304名,具有副教授、高级讲师职称的37名,讲师职称的52名,其他高、中级职称的18名。
学校在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从70年代起,共完成国家、省、地(市)下达的科研项目55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和科技进步奖10项,获地(市)级奖3项。从1961年起,学校先后为全国水产中专、水产职业学校和全国农业广播学校主编教材40门,协编教材40门;编写科普书籍和船员培训教材14种。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和地位,而且为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由于学校坚持教育改革,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9年7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随着全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自1982年以来,经省教育厅批准,由普通中学改办水产职业中专学校两处,即长岛水产职业中专和荣成水产职业中专;水产职业高中6处,即乳山县水产学校、文登市水产学校、寿光县第六职业高中、海阳县第三职业高中、蓬莱县第三职业高中、日照市第三职业高中。在普通农校或农业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办水产班的5处,即郯南农业学校、济宁农业学校、临沂市第一职业中专、无棣县职业中专、昌邑县第二职业高中等。现设有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轮机管理等专业。1990年在校学生2 563人,毕业学生2 094人,被水产部门录用1 463人。
5. 农机中等教育。山东农机化中等教育始于1956年的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1958年,建立了中匈友谊拖拉机站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省农业厅在单家寺、胶河、昌阳、郯南4个国营农场附设技工学校。1960年,根据省农业机械化规划要求,新建菏泽、昌潍、临清3处农业机械化学校,并在济南、临沂、泰安、青岛等农校设置农机化专业。1962年,在全国院校调整中,上述农机化学校和农校的农机化专业,除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原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化学校)外,均撤销。
山东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系1956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是山东省最早的一所中等农业机械化学校,学制3年,当时招收农机化专业241名学生。1958年4月,由济南市迁至德州市,改为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1958年8月,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1958年9月,经省委批准建立中匈友谊拖拉机站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当年招收机务管理专业(中专)学生134名, 学制3年;拖拉机驾驶员(技工)162名,学制一年半; 拖拉机修理工(技工)82名,学制2年。当时有教职工37名,其中教师17名。1959年12月,学校改名为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化学校。1962年9月,又改名为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设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制3年。1964年9月,山东省农业厅技工学校由济南迁往兖州,改名为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由农机化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一所学校两块牌子。1965年1月,省人委决定将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合并为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同年招收“社来社去”农机化专业学生196名,学制3年,在校期间实行半工半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并停止招生达6年。1970年2月,省委决定将山东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工学院农机专业合并,改为山东拖拉机厂厂办学校。7月29日,将学校定名为山东省拖拉机制造厂农业机械化学校。1971年12月,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批准校厂分家,学校改名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72年,学校恢复招收中专学生,共4个专业,当年招收学生6个班,计240名。1975年10月,与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分家,1978年学校由省机械工业局划归省农机管理局分管。1985年,确定学校规模1 200名。设有农业机械化、农机制造、拖拉机制造、农业电气化、农机经济管理5个专业,学制3年。到1985年底,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占地174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2. 7万多米2,其中实习工厂建筑面积为1 600米2,图书馆1 600米2; 教学仪器设备1 000余台件,总价值达百万元; 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 教研组18个; 实验室15个; 教职工总数达到260名,其中教师和科技人员132名,取得讲师和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共40名。1985年底,全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732名,其中职工大专班61名,为乡镇企业代培中专生35名。
1958—1985年的28年间,学校共招收中专和技工班学生4 224名(其中61名为职工大专班学生),其中中专毕业生3 168名,技工毕业生364名。1985年,学校中专设有农业机械化、拖拉机和汽车修理、农机制造、农业电气化、农机经济管理5个专业,共15个班。1983年开始设立职工中专班,到1985年底,有农机化管理、农机经营管理两个专业,两个班。1985年7月开始,招收农机经营管理专业的职工大专班学生,共61名,为乡镇企业代培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中专一个班,共35名。现全校在校学生达976人,教职工2 275人,学校占地面积11.6万米2,拥有校舍35 863米2,固定资产928万元。1992年,农业部对全国农业中专学校办校水平评估结果,名列全国第5名。
6. 气象中等教育。早在1926年,青岛观象台就开始招收练习生,以专业理论学习和实地操作并重的教学方法培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学制二年。到1937年共收招练习生6名,经考试合格后留观象台任技佐。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青岛观象台制订了“技术人员训练班简则”,经当时的青岛市政府批准实施,第一期训练高中毕业程度的中、下级职员15人,学制二年,于1948年毕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没有专门设立气象学校,除由气象干部训练班培训在职业务干部外,1958年后,曾相继委托省农林干部学校、济南农业学校、北镇农业学校、莱阳农业学校和山东大学等学校举办半年至一年的气象专业训练班13期,培训气象测报、气象报务、海洋水文气象等初级技术人员515名。1960年,省气象局委托济南农业学校开办气象专业班,招收社会青年(初中毕业生)80名,学制三年,省内首次培训中等气象专业技术人员。
1979年11月,省革委计划委员会批准建立省气象学校,设气象和农业气象两个专业,学校规模240人。1981年正式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气象系统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1982年3月,省职工教育委员会批准建立省气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设气象专业,招收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职工,学制二年。到1990年,省气象学校和省气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招收学生534名(省气象学校1984年起停止招生)。省气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6年招收大专班函授在职职工41名,学制4年,于1990年毕业。1990年还招收专业证书班68名在职职工,学制一年。
省气象学校和省气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合署办公,有校舍4 200米2(含教学楼、宿舍、食堂、车库),共有教职员工35名,其中任课教员21名,另根据开课内容临时聘请代课教员。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过短期专业培训和省气象学校正规教育的职工共5 080人次。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三)农业成人教育 ☛

(二)中等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杨凌农科城的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是和高等农业教育同步发展起来的, 现有陕西省属农、林、水三所中等专业学校。陕西省农业学校, 其前身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属高级职业学校, 是一所综合性的中等农业专业学校, 隶属陕西省农业厅,属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之一。设有农学、植物保护、果树、牧医、中兽医、养蜂、蚕桑、烟草、畜产加工、农业经济管理10个专业, 38个实验室和1个电教室。陕西省林业学校隶属陕西省林业厅。设有林业、林业经济、野生植物栽培利用、水土保持4个专业, 附设陕西省森工职业技术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是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隶属陕西省水利厅。设有农田水利、机电抽水、水工建筑、陆地水文、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水土保持、水利经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8个专业, 18个教研室、19个实验室。新中国成立以来, 这3所中等专业学校, 已为陕西省和西北各省、区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中等农、林、水方面的建设人才。

☚ (一)高等农业教育和研究生培养   三、科研成果 ☛
000272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