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一、1996年上海会考(试点学校)题之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一、1996年上海会考(试点学校)题之二

 [题目]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①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②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③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 )的了。④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⑤他主张读书要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⑥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⑦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乙]


 ①但况钟的用笔是很不容易的。②首先,这枝朱砂笔必须点中真正杀人犯,那才能为社会除掉坏人。③但要做到这一点,他得展开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方面,他要同只知排比事件的表面现象,并且会用“人之常情”来作推理根据,却不研究事情的实质的主观主义者作斗争;另一方面,他还要同满足于自己的高官厚禄,闭着眼睛签发文件,而又讨厌下属提出不同意见,为了去掉不顺手的干部,就故意设下陷阱叫你跳下去的官僚主义分子作斗争。④这样,况钟的笔就处在主观主义者过于执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两枝笔锋夹攻之间了。⑤他要在这两枝笔锋夹攻之间,杀出一条真理的路来,实在是需要有大勇气、大智慧的。⑥但一个能对人负责的人,一定会得到人民力量的支持,就会有大勇气,而一个得到人民力量支持的人,一定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就会有大智慧。⑦况钟就这样地战胜了两枝夹攻的笔锋,平反了冤狱。⑧况钟可说是善用其笔的人了。
 经常用笔而又经常( )的人,是不能不想想况钟的用笔之法的。
 【注】况钟、过于执、周岑均为戏曲《十五贯》中的人名。

 1. [甲]文第一自然段中划线句子是一个复句,分句间是______关系。
 2.[甲]文括号内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
 A. 无可厚非 B.卓绝千古
 C.别出心裁 D.难能可贵
 3.[甲]文第三自然段中加“△”的“这个”是指____________。
 4.将[甲]文中划线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插入原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④⑤之间 D.⑥⑦之间
 6.对[甲]文第三自然段中“透脱”一词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
 B.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
 C.读书须知出入法。
 D.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7.[乙]文中划线句子是一个复句,分句间是____________关系。
 8.[乙]文括号内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
 A.龙飞凤舞 B.一蹴而就
 C.信笔一挥 D.信手拈来
 9.[乙]文中加“△”的“这两枝笔锋”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0.将[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被动句_____________。
 11. [乙]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而除掉了坏人,也就是保护了好人。”插入原文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12.对[乙]文中“况钟可说是善用其笔的人了。”一句理解是正确的一项是 ( )
 A.况钟善于运用他手中的笔。
 B.况钟有大勇气、大智慧,对人负责。
 C.况钟善于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D.况钟胜过了过于执和周岑两位对手。
 [题解]
 主要考查复句和句群有关知识及运用。第1、7题是考查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第2、8、5、11题,是将词语或复句插入原文,不仅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识辨,而且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第3、9题,考查指示代词的指代对象,要正确把握,就要领悟前后文意;第6、12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第4、10题,考查句子改写,综合性很强。
 参考答案:
 1. 并列
 2. D
 3. 反对教条主义的主张(答陈善关于读书主张的具体内容也对)
 4. 他的这些主张,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
 5. C
 6. B
 7. 条件
 8. C
 9. 过于执和周岑这样的两枝笔锋(答过于执、周岑也对)
 10.况钟就这样战胜了两枝夹攻的笔锋,冤狱被他平反了
 (或: 就这样两枝夹攻的笔锋被况钟战胜了,他平反了冤狱)
 11. A
 12. B

二一、1996年上海会考(试点学校)题之二 - 职高阅读理解 - 可可诗词网

二一、1996年上海会考(试点学校)题之二

 [题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落无声


 ①那是临入伍前一个难忘的日子,天下着雪。午饭后,父亲套上那件早已泛白的军大衣,说要上街给我买件纪念品,不等我想出阻止的理由,他就出了门。
 ② 已是入夜,街上华灯竞放,不少的铺子耐不住寒气的侵袭,匆匆打了烊,父亲仍不见回来。我透过雾蒙蒙的窗玻璃,木然地望着窗外父亲回家必经的那条路。
 ③ 雪花无声地飘落到路面,瞬间即被来往的车辆辗成一滩水渍,衬着迷离的灯光,延伸出一条狭长的诡谲的寂寥的纽带,除了路面尚在泛光,房顶、树干、地面都裹上了白皑皑的雪衣。路上极少行人,一长溜法国梧桐的影子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像鬼魅一样晃来晃去。
 ④ 父亲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我顾不上户外寒冷的肃杀,冲出门到街上借助满街霓虹搜寻父亲的身影。
 ⑤终于,[ ]他不停地走着,显得很匆忙,灯光把他原本瘦削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忽然父亲一个趔趄,摔倒在马路上,“爸____”,我狂喊着奔向父亲,把他搀扶起来。
 ⑥ “碎了,碎了,给你买的东西一定是碎了,都怪我不小心。”父亲絮絮地自责,在大衣兜里窸窸窣窣地掏摸着。他身上满是雪,简直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往上拱,拱得我喉头发涩鼻子发酸,忍不住(a)过去抱住父亲的双肩:“爸,我不要,不要……,我只要你平安,好好地……”
 ⑦风卷起雪花,肆意地抽打着我和父亲。我牢牢地(b)紧父亲,唯恐他会从眼前失去。许久许久,父亲脱下大衣披在我身上,从大衣兜里掏出四截断开的大理石条。父亲就着路灯光把碎成四块的石条拼成一对完整的镇纸,两行俊逸妍美的行草书赫然入目: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接过断裂的镇纸,紧紧地(c)在胸前,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一丝温暖洋溢在我的脸上、心中。
 ⑧夜,缓缓地合上了帷幕,那高高曲颈张望的路灯,微笑而宁馨地目送我和父亲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⑨ 雪,依旧纷纷扬扬地……
 ⑩ 冬夜的一段插曲和逝去的岁月,已经随着入伍前的那场大雪,消融在记忆的古井中了,而那两块大理石镇纸,藏匿着父亲炽热的爱心与亲情,永远地被粘合胶维系着,从裂隙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
 【注】镇纸,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

 1.上文⑥⑦两段中(a)(b)(c)处应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A. 冲 握 捧 B.跑 拉 捏
 C. 奔 勾 藏 D.扑 拽 攥
 2.修辞方法运用不同于其他三个句子的是 ( )
 A. 雪花无声地飘落到路面,……延伸出一条狭长的诡谲的寂寥的纽带。
 B.他身上满是雪,简直成了一个雪人。
 C.那高高曲颈张望的路灯,微笑而宁馨地目送我和父亲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D.那冬夜的一段插曲和逝去的岁月,已经……消融在记忆的古井中了。
 3.上文第⑤自然段中[ ]内应填入最恰当的句子是 ( )
 A. 父亲在街上徘徊着。
 B.父亲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
 C.父亲来到了我的面前。
 D.父亲从远处渐渐地走近了。
 4.上文第⑥自然段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
 A.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
 C.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D.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5.父亲特意选择这对镇纸作为纪念品,主要是为了_______。
 6.上文第⑩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题解]
 考查记叙文(小小说)阅读,考查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句子含义的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人物描写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A
 5.鼓励“我”入伍后努力发挥才能(或: 鼓励“我”入伍后大有作为)
 6.父亲的关怀引导我走好人生的道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