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五保户”供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五保户”供养

(二)“五保户”供养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农村困难户和孤老残幼等,由政府给予救济。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对农村一般困难户、透支户,采取以生产自救,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依靠社(乡)队(村)集体经济力量,给予必要的补助,以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独、残、孤儿,根据《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享受“保吃、保烧(燃料)、保穿、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简称五保)的待遇。据1956年统计,上海市郊区共有五保户1.3万余人,约占农业户0.4%。五保经费由社(乡)队(村)集体经济全部承担。人民公社化初期,一度对全体社员实行供给制(吃饭不要钱)。后来改为只对“五保户”(即年老无子女的,丧失劳动能力的,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实行供给制,对困难户实行补助。据1961年的统计,郊区农村“五保户”共有5 788户,占农村总户数的0.7%;计6 858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2%;供给的金额总数为12.54万元,平均每人每月4.21元;到1992年底,郊区“五保”老人增至5 183人。“五保”老人年人均供给费1 165元。在“五保”老人中,入敬老院的3 801人,1992年年人均供给费1 376元;还有1 382个“五保”老人未进敬老院。这些老人都是身体尚健康,还能种种菜,养养鸡鸭,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对这部分老人, 乡 (镇) 按月或按季给予生活补助金, 人均年补助586元。此外, 对残疾老人(或子女残疾丧失劳动力的) 的补助, 年人均220元。
1958年, 上海市开始兴办农村敬老院, 集中供养“五保户”。当年10个郊县共办敬老院150个, 有4 045个五保老人入院。三年困难时期, 停办大批敬老院。1979年, 崇明、松江等5县仅存42个敬老院,留院老人630人。进入80年代, 随着老龄事业的兴起, 又大力发展敬老院。1985年, 农村敬老院发展到161个, 床位3 378张。到1992年底, 郊区210个乡镇中, 有200个乡镇建立了敬老院。至1997年, 农村 “五保”老人尚有4 642名,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 其中3 337人进入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对散居的1 305人实行院户挂钩, 定期走访, 提供生活服务。

☚ (一)扶贫   四、农村养老保险 ☛
000100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