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吉林地区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吉林地区建设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吉林地区建设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规划》,拉开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序幕。国家计委下达给吉林省的第一期工程建设(1978—1985年)任务为造林保存面积40万公顷。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对“三北”防护林建设非常重视,1979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做出《关于加快建设西部防护林体系的决定》。1980年,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又发出《关于大力搞好我省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示》。在建设过程中多次召开会议,针对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经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努力,到1983年末,已超额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第一期工程的18个县、市、区造林保存面积为256 744公顷,经检查核实1984年、1985年造林面积为320 293公顷。第一期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577 037公顷,为国家下达的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的144%。到1985年,吉林省“三北”防护林地区有林地面积为964 66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前的5.5%提高到11.5%。
“三北”防护林二期建设工程(1986—1995年)从1986年开始实施。根据“三北”二期工程规划的指导思想,结合一期工程建设经验,本省“三北”二期工程建设坚持“先易后难,择优扶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在全面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分类型区,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经济技术条件,优先开展国家科尔沁沙地重点工程和省内白城地区西南部防风固沙林带工程、扶余松花江右岸治沙工程等四个骨干工程的建设。到1990年底,累计人工造林面积为31.04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2万公顷。预计到1995年将全面超额完成第二期工程任务。
吉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抵御自然灾害,保土保肥,改善农田小气候,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解决民需用材和群众烧柴,增加经济收入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效益十分显著。
❶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条件。建国以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大部分活动沙地得到固定,减少了沙压农田,草原沙化面积,基本杜绝了毁种现象。风沙受害面积由70年代的730万公顷,减少到31万公顷。全区1 807个流动、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沙化土地面积由363万公顷减少到253万公顷;
❷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促进了农业增产。据调查测算,在农田林网内,通常可减缓风速30—40%,提高相对湿度5—15%,农作物增产10—20%,全省10年累计增产粮食约250亿斤;
❸解决了农民的部分用材、烧柴,增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摘掉了缺吃少烧的贫困帽子。

☚ (一)造林主要过程   四、森林资源保护 ☛
000162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