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79—1995年的消费结构
1979年以后,全市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农民开始有较多的钱用来改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特点是:
1.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明显上升。1995年,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95.36%下降为88.9%,17年下降了6.46个百分点; 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由4.64%上升为11.1%,提高了6.46个百分点,而且在各项消费支出中仅低于食品和用品支出,上升为第三位。
2.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民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农民开始将剩余资金投向住房建设,1981年消费结构序列改变为吃、住、用、穿、烧,住由第四位跃升至第二位,而穿则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经过几年的大规模建设,到1984年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从1985年开始,用品消费受到农民重视,用品支出略超过住房支出,形成用品和住房消费基本同步发展格局,消费结构演变为吃、用、住、穿、烧,并持续到1992年。进入90年代以来,农民在住房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建房降温,开始注重饮食质量和穿着打扮,吃、穿消费比重开始回升,1993年消费结构转变为吃、用、穿、住、烧,并持续至1995年。这表明,改革开放17年来,天津市农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后达到小康水平。一些富裕农民开始饮食讲究营养、衣着大方漂亮、居住宽敞舒适、用品追求高档方便。
3.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大。1995年,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为44.11%,比1978年下降了28.05个百分点; 副食支出占37.15%,上升了9.31个百分点; 其他食品支出占16.21%,上升了16.1个百分点。
4.衣着追求成衣化。衣着消费由过去的以购买棉布为主转为购买化纤布为主,由购买布料为主转为购买成衣为主,服装款式趋向多样化、四季化,不少青年人的穿着开始讲究时装化、城市化。
5.住房以砖木结构为主。在住房建设方面,17年来,农民购买砖、木材、钢筋、水泥、玻璃、水泥预制件等建筑材料大幅度增长,所有的农户都建了新房,土木结构住房被淘汰,代之为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建起多套新房,有的农户还建起别墅式楼房,安装有土暖气设备和卫生间。据1995年末住房面积统计,砖木结构住房占88.49%,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7.81%。1995年内新建房屋每平方米造价由1978年的34元提高为388元,增长10.1倍。截至1995年末,平均每个农户拥有住房4.63间、76平方米,住房价值17 558元。
6.高档耐用品消费猛增。在用品支出中,由过去主要购买生活必需品逐步转向购买中、高档耐用物品。70年代以前,极少有农户购买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商品。70年代,也只是有部分农户购买钟表、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而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以迅猛的速度走进农民家庭。进入90年代,一些农户开始购置摩托车、录像机、照相机、抽油烟机、吸尘器、空调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
7.燃料更趋方便化、卫生化。在燃料消费方面,由过去以烧柴、烧草为主转变为烧煤为主,部分农户用上煤制气、天然气,生活更加方便、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