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大埔鲤鱼灯与狮灯
流行于粤东大埔县山区。《鲤鱼灯》舞已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鲤鱼灯由五条鲤鱼组成,四雌一雄,雄鲤身染成绿色,象征化龙的鳌鱼; 四尾雌鲤则是红色。鲤腹中都带着灯。舞鱼灯全由十一至十三、四岁的童男担任。早期的舞鱼灯则由男性成年人扮演,后渐变为由小童扮演,并由双手掌灯变成单手掌灯。大鱼舞动起来气势大而壮观,小鱼则轻巧优美。在舞蹈的配乐上,早期较为简单,是“五鲤五锣”,即五鲤作舞时,用鼓和马锣、大钹、小钹、铜金、小锣五种乐器伴奏。其后,随着汉剧和汉乐的流行,鱼灯舞逐渐改为用汉乐的八音锣鼓伴奏。
鱼灯舞在其发展过程中,民间艺人们曾经作过在灯舞中加进生、旦、丑、公婆等扮相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鲤鱼灯舞得到了新的发展,获得新的活力。
鲤鱼灯不仅流行于客家地区,而且在海外客籍侨胞聚居的地区,也常常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大埔仔狮灯属花灯类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长治、茶阳、湖寮等地。它吸取了大埔古汉剧提线木偶的技艺,使狮、球相结合,由一人操纵,变化出各种仔狮戏球的姿态。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