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唐代中叶开始,浙江农业迅速发展。南宋时期,苏州、湖州一带已“耕无废圩,割无遗陇”,农业产量为全国最高。明清时期,浙江的水稻生产精耕细作已达到较高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对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果蔬、水产、林业等进行了一系列高产栽培 (养殖)技术的研究,主要有:
1.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60—70年代浙江粮食生产基本上走多穗高产的途径,特别对连作晚稻强调靠插不靠发。70年代后期进行高产途径研究,指出春花田早稻有多穗型、增粒型、兼顾型三种途径,亩产都可超500公斤,以多穗型和兼顾型稳产性较好。嘉兴、杭州市农科所研究提出,在确保一定穗数的基数上,以争大穗为主攻方向。1989年,浙江省高产模式实施组研究明确划分多穗型、大穗型、兼顾型的具体指标,提出每种途径的适应范围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指导高产栽培。
2.水稻育秧技术。50年代绍兴东湖农场试验半旱育秧成功,1960年在全省推广,至今仍是早、晚稻育秧的主要方式;再一种是“保温育秧”,1964年全省219个点试验用塑料薄膜塔弓架育秧成功,逐步推广。1982年开始用地膜代替普膜,并研究了防止闷芽、“贴膏药”及高温灼苗等技术,1990年全省推广到6万多公顷;第三种是两段育秧,主要解决晚粳和杂交稻秧龄长的问题,1972年首先在萧山、海宁试验,第一段秧龄20天左右,拔起寄秧,第二段秧龄20—25天,1975—1990年累计推广138万公顷; 第四种是小苗带土移栽,其特点是旱育、密播、短龄、带土、浅栽,1971年全省有60%早稻采用此法,但由于三熟制早稻秧龄长,难以应用,面积减少;第五种是盘式育秧抛栽,1987年在镇海良种场试验,秧龄20天左右,移栽前将秧苗从秧盘中连泥拔起,每亩抛60—80盘,比手插提高工效3—4倍,但购置秧盘投资较大。这些方法在不同生产发展阶段、不同熟制水稻生产上应用,各有侧重。70年代后期的三秧配套是:早稻用薄膜育秧、带土秧和稀播大秧; 晚稻用带上秧、稀播大秧和两段育秧。
3. 稀少平栽培法。这一栽培法是浙江省农科院于80年代初提出的春花田早稻“广陆矮4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改密播为稀播;改一丛多本插为少本插;减少基面肥用量,增加后期施肥比重,提高后期冠层的光合效率;改一次重搁田为多次轻搁,后期干湿交替,增强根系活力。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亩产550公斤左右,1983年推广5.4万公顷。
4.科学施肥技术。80年代,杭州市农科所和省农科院、浙农大等单位进行“因土定产,以产定氮”的研究,建立早稻基础产量(空白区)与高产栽培之间的相关模式,达到因土定产,然后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因产定氮模式。这是施肥技术的革新,在国内被广泛采纳。同时,中国水稻所研究成功稻田以水带氮深施技术,即尽可能使土壤处于水不饱和状态,再施氮肥立即浅层覆水,可将60%以上尿素随水渗入土层,达到深施的效果,提高氮肥利用率9.2%—14.2%,减少氮素损失6.5%,1988、1989年推广36.2万公顷。此外,作物缺肥诊断也先后开展。50年代进行柑桔缺素诊断;70年代油菜、大麦、棉花、桑树缺硼诊断,大麦酸害诊断,以及豆科作物施钼;80年代红麻缺锰诊断和硅肥对水稻抗病作用的研究和应用等,都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5.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浙江省粮棉油麻等作物主要病害30多种、虫害40多种。50年代前期以人工防治为主,后期开始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以后,随着化学农药的发展,化学防治成为主要手段,但由此引起害虫抗病性、天敌被杀、高残留、污染环境等问题。70年代中期开始采取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逐步形成以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合理用药的综合防治技术。浙江省农业厅、浙农大于1980—1984年组织56个县示范推广。农业厅植保站按不同生态条件,编制了34份综防规范图。从1983年开始,省农科院主持全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研究中的太湖稻区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及浙江水稻三病三虫(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褐稻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综合防治研究。在综防区内抗性品种占90%以上,并实行提高水稻抗害能力的模式栽培,采取有利于保护天敌的化学防治等措施,推广面积21万公顷,使主要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用药量减少30%—50%,稻田生物群落多样化,益害比上升,残留不超标,达到控害、高产、优化生态的目的。
6. 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50年代初浙江农学院研究成功用 “2,4-D”防止茄果类在低温下和高温季节落花,以及大白菜贮藏期间“脱邦”。以后又用防落素 (PCPA)代替“2,4-D”。1957年用0.25%“青鲜素”(MH)于采收前2周喷洒洋葱、大蒜叶面,可保证贮藏期不发芽,此技术推广全国。60年代浙农大研究用高浓度萘乙酸(1 000—2 000毫克/公斤)对大白菜、甘蓝沾茎后扦插,12—15天后即可发根。70年代又用乙烯利调控瓜类性别。省农科院将萘乙酸用于培育水稻壮秧,不仅能控制秧苗生长,并有防止败苗,促进分蘖和增粒、增重的后效。1980—1982年该院用助壮素控制棉株生长速度,促进棉株紧凑,增结棉铃,提早成熟。1985年,中国水稻所研究成功在连作晚稻秧苗上用多效唑 (MET),控高率20%左右,增蘖率40%,到1990年累计推广35万多公顷。
7. 水上种稻研究。中国水稻所于1989年在该所鱼塘上进行可行性研究,选用聚苯乙烯发泡材料为浮体,中泡海绵为基质,并试制成颗粒专用肥。1990年种植单季杂交稻汕优6号1.35亩,亩产496公斤,同步进行草莓、花卉、蔬菜等水上栽培,也获成功。1991年起分别在水库、外荡试验,初步探索了水域浮床种植的机理及水稻在水上的生育特性。但浮床投资成本大,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8. 蚕桑综合配套技术。1965年海宁县钱塘江公社云龙大队运用栽桑养蚕综合配套技术,640亩桑园亩产茧73.03公斤。以此为契机,全省推广“亩桑产茧百斤”技术,改变历来惯用的以蚕种为单位计算产茧量的办法。1981年,省农科院,丝绸公司等以海宁县长安乡新民村为基点,进行桑、蚕、茧丰产优质配套技术开发,加强桑园管理,增加桑树条数和总条长,饲养蚕新品种,推广方格簇和联户售茧,缫丝计价,1983年亩产蚕茧从64公斤提高到100.4公斤。1984年湖州市农业局主持在全市改造2.2万公顷老桑园,建立亩栽750株,拳高75公分,亩桑条数6 000根,总条长9 000米的高产桑园,并选用桑、蚕良种和标准化养蚕等综合技术,1988年平均亩产茧103.5公斤,成为全国亩产茧最高的地区。1988年,省农业厅在桐乡、海宁、德清、湖州市郊27个乡镇的1万公顷桑园中,针对不同生产条件,采取4种亩产茧150公斤的高产技术模式,形成简便实用的高产技术体系。
9. 茶树条栽密植技术。1953年余杭县石濑茶场等以行株距150厘米×33厘米,每亩1 330丛,建立大面积条栽密植茶园。1956年又进行3条、5条播超常规茶园密植试验,采取从垦、播到培育管理等配套栽培技术,1976年该场平均亩产茶叶181.3公斤。1973年,浙农大和余杭潘板供销社合作在漕桥村0.766公顷缓坡上,进行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试验,每亩种植1.5万—2万株,矮化树冠,组合相应的栽培技术,种植后第二年亩产干茶44公斤,第三年128公斤,第四年276公斤。1975年以后在全省推广1万公顷。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提出,丘陵地区中、小叶种茶园亩产150—200公斤需种植4 000株,树高70—80厘米,茶叶覆盖率80%—90%的主要指标。
10. 畜禽饲养技术。60年代推行生料喂猪。80年代在农牧场、瘦肉型猪基地县、专业户全面推行“五改五推”技术,改传统的吊架子养猪为直线肥育法,使肉猪饲养期缩短30—60天,出栏率提高12.5%—25%;改熟料汤喂为生干料湿喂,每头商品猪降低成本15—20元;改暗栏软床为明栏硬床,降低疾病死亡率5%以上;改单一饲料为配(混)合饲料及全价饲料,肉猪日增重提高50—100克; 改单养肉猪为母猪一条龙配套饲养,自繁自养。同时,推广瘦肉型良种公猪、人工授精、优化杂交组合、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饲养、猪鸡鱼联养等配套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饲料方面,从1976年开始陆续建立配合饲料厂。1982年在饲料加工中首次应用微机控制配料。1983年省饲料公司对23种配方畜、禽、鱼浓缩饲料的饲养研究,饲料效果提高10%—30%,节能节粮5%—15%。1986—1987年德清县兽药厂研制成“太湖3号”猪用复合饲料添加剂,含氨基酸、维生素、抗菌素、生长促进剂等6类20多种成分,喂猪日增重提高28%—76%,饲料转化率提高10%—33%。1987—1990年,省农科院和德清县新市配合饲料厂合作研制成以饼(粕)为主要蛋白质补充料的“87系列”全价颗粒配合饲料,饲养效果达到或略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水平。浙农大研制成可按用户要求提供适用配比的浙农PCS-1肉猪分离型复合添加剂,和以添加“6107”的菜籽饼粕和平衡动物蛋白质饲料为主要蛋白源的“浙农一号”猪用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成本降低15%—23%。这两种饲料均在省内外推广。此外,有关单位还研制成鸡、鸭、长毛兔等的专用饲料。
11. 淡水鱼养殖技术。
(1)池塘养鱼。1958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1977—1979年该所在吴兴县采取以草、鲢为主,搭配其他鱼类的综合养殖技术,获亩产1 363公斤。1982—1984年在吴兴县菱湖镇和海宁县实施池塘养鱼连片万亩500公斤高产开发,采用鱼种配套、增放底层鱼、定饵定肥、看水施肥、改革养殖制度、机械增氧、石灰防病等措施,673.4公顷鱼塘,平均亩产576公斤。1986年省淡水水产所研制了3种化学增氧剂,既可增氧,又可改善水质。
(2)山塘养鱼。1981年在新昌、武义两县进行高产技术试点,1985年在67公顷山塘和小水库中推广,山塘平均亩产250.2公斤,小水库亩产94公斤。1989年省淡水水产所等单位50多人在全省14 260公顷山塘、小水库中推广高产养鱼模式,获山塘亩产147.1公斤,小水库亩产79公斤。
(3)海涂池塘养鱼。1981年宁波水产所等采取种草和养吃食鱼为主的方法,在杭州湾南岸四灶浦鱼场已围的海涂中挖塘20亩,进行咸淡水养鱼试验,亩产360公斤,最高亩产610公斤。以后,在慈溪、上虞等县推广。
(4)外荡和江河养鱼。历史上外荡均为白水养鱼,50年代开始投草施肥。1975年上虞水产养殖场率先在外荡进行网箱养鱼,1979年全省网箱发展到940亩,数量居全国首位。80年代绍兴水产推广站采取改革网箱结构、合理投放鱼种、定期药物防治、科学投饵等措施,40只面积为半分的网箱获亩产21 241公斤。绍兴、萧山等县(市)在外荡中配套占水面2%—3%的网箱,套养多品种仔老口,就荡放养,并采取鱼、禽、珠混养,提高产量。1984—1985年杭州市水产所在富春江库湾设置13只面积各为120平方米的网箱,放养草、鳊鱼,折亩产5 960公斤。
(5) 大水库养鱼。1959年新安江水库投放鱼种。1963—1965年临安县青山水库通过逐年调整放养密度和安装拦网,亩产由15.8公斤提高到41.1公斤。同期,省淡水水产所和上海水产学院合作,在宁海县杨梅岭水库研制成国内第一套不等距、不等压、分压式电栅拦鱼设备。1973—1975年兰溪县东风水库用增大鱼种、库湾施肥、清除凶猛鱼类,改革拦鱼设备等,亩产连年达34公斤。
12.海水养殖技术。浙江省多年来对藻类、贝类、鱼类的养殖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有成效的研究,省海洋水产所于1979—1982年取得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成功。1980—1982年鄞县进行对虾与鲻鱼、尼罗罗非鱼、太平洋真牡蛎、蛏子、泥蚶等混养试验成功,很快在各地推广。1985年舟山水产所采用改建虾塘、合理利用水体、控制投饵量、调节水质等措施,创造土塘养殖对虾亩产589公斤的全国最高记录。1988—1989年,温岭、乐清、苍南等县开展对虾双季养殖试验,经济效益明显。同时,省海洋水产所与宁波市水产所协作于1982年开始在象山港进行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试验,次年捕到回归亲虾。1983—1985年共放流虾苗3 707万尾,1986—1990年再放流9. 7亿尾,回捕率为6%—9. 1%,并能形成一定数量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