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降水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降水资源

(三)降水资源

1.年平均降水量。河南年平均降水量有自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和丘陵的特点。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600~1 200毫米,800毫米等雨量线大致位于栾川—嵩县—鲁山—叶县—商水—项城—线。此线以南(南阳盆地除外)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其中淮南地区在1 000毫米以上,大别山可达1 200~1 500毫米;位于豫西山区和豫南山地之间的南阳盆地年降水量在700~800毫米之间;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为600~900毫米;豫西山地的深山区在1 000毫米以上。该线以北的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向北减至600毫米以下,其中太行山区为800~1 000毫米。
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是普遍存在的。从降水量的变化幅度来看,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多年降水量都在1 000毫米以上,最少年在500毫米以下,年变化幅度在500毫米以上。
2.四季降水量分布。河南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各地年降水量的40%~60%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量还不及年降水量的10%,春秋季降水介于夏、冬之间。
冬季雨雪稀少,全省为20~110毫米。冬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从北向南所占比例渐大,黄河以北及豫西占3%左右;南阳盆地及淮北平原占5%~7%;淮南占8%~9%。
春季全省降水量较冬季明显增多,一般在80~400毫米之间。豫北平原为80~90毫米,春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豫北为13%~15%,豫西山区和豫东在20%上下,淮北及南阳盆地在21%~24%之间,以淮南地区所占比例最大,为27%~30%。
夏季雨量由南向北递减,以淮南地区最多,季降水量达500毫米左右,大别山区多达600毫米以上。
秋季降水比夏季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在100~200毫米以上,占年总量的20%~30%。季内降水南部比北部一般偏多100毫米以上,东西雨量基本相当。
3.降水日数。日降水量≥10毫米的日数是南部多于北部,以黄河以北最少,为16~18天;淮南最多,达30天,≥10毫米降水日数,全省以夏季最多,冬季较少,春、秋季居中。
日降水量≥25毫米的降水日数一般是每年5~15天。日降水量≥25毫米的日数以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夏季大雨日数虽居首,但全省多年平均仅有3~7天。
日降水量≥50毫米的降水日数即暴雨日数,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4.降水变率。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变率在18%~23%之间。豫北降水变率在20%以上,太行山区小于18%;豫中、东地区在18%~23%之间;豫西丘陵区大部分在18%以下,深山区在15%以下;豫南大别山区也在15%以下;其余地区均在20%以上。
5.降水强度。河南平均降水强度冬季诸月最小,仅有2~3毫米/天;夏季最大,为13.0~18.0毫米/天;春、秋各月大多为5~9毫米/天。在区域分布上,全省降水强度的分布特点是南部大,西部小;山地迎风坡大,背风坡小。日最大雨量在200~300毫米的地区较为普遍,出现年份也较多。

☚ (二)热能资源   (四)风能资源 ☛

(三)降水资源

(三)降水资源

1. 降水的分布特征。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全省年降水量平均为400~600毫米, 由东向西递减。
(1) 季节性分布。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降水量充沛, 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 干燥, 少雨雪, 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 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分别占13%和23%左右。1月份降水最少, 7月份最多。
(2) 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 东西差异较为明显。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 西部平原区降水量仅400~500毫米, 东部山前台地在500毫米左右, 东部山地在500~600毫米。
(3) 山地降水量大于平原, 迎风坡又大于背风坡, 降水量分布不均衡。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在小兴安岭南部的伊春附近及东部山地的南部尚志市形成多雨中心。降水量在650毫米以上。而西部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只有400~450毫米, 肇源西部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400毫米以下, 形成少雨中心。
(4) 降水日数的分布差异较大。松嫩平原地区降水日数在100天以下, 其中多数在80~90天, 个别地方在80天以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降水日数76.7天, 泰来县73.1天, 龙江县79天, 为全省降水日数最少地区。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多数在110天以上, 少数地区在100天以上。降水日数较多的伊春市五营区达149.2天, 伊春区137.7天, 是全省降水日数最多地区。降水日数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5) 降水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下。同全国各地对比, 是比较稳定地区。省内的降水变率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最小变率的绥化与阿城均为12%, 与最大变率的安达的22%相差10%。东南部降水变率在20%左右, 大于北部兴安山地, 兴安山地的降水变率为15%左右。
2. 湿度。黑龙江省年平均绝对湿度一般在5.4~8.4克/立方米之间。相对湿度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在70%以下。
(1) 湿度分布东高西低。绝对湿度东部山地7~8克/立方米, 西部松嫩平原只有6~7克/立方米; 相对湿度, 东部山地有些地区在70%以上, 而西部龙江、泰来在60%以下。绝对湿度南北差异明显。东南部山地均在7~8克/立方米以上。五常市达8.4克/立方米, 而北部大兴安岭仅5克/立方米以上, 大兴安岭新林5.4克/立方米。相对湿度最大值在饶河为72%, 最小值的龙江仅57%。
(2)绝对与相对湿度年内季节变化明显。绝对湿度夏天出现最大值, 全省均在13~18克/立方米之间, 冬季出现最小值仅在0.5~5克/立方米, 夏冬两季绝对湿度差值达12.5~13克/立方米。秋季绝对湿度在4~7克/立方米, 大于春季的3~5克/立方米。相对湿度一年之内出现两高两低。夏季出现最大值,一般在70%以上, 个别地方达到80%以上。冬季仅次于夏季, 一般在60%~70%以上, 与绝对湿度不同。秋季相对湿度60%~70%, 大于春季的40%~60%, 春季相对湿度在一年中最小。
3. 蒸发。
(1) 风。黑龙江省的风速与风向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有显著的季风特征。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地区在3~4米/秒, 松嫩平原西部在4米/秒以上, 牡丹江一带及呼玛以北在3米/秒以下, 山地地带大部分在4米/秒以下, 平原风速大于山区风速。风速季节变化大, 一年之中春季风速最大, 平均风速3~5米/秒, 大庆市区萨尔图一带最大风速达40米/秒,大风日数也最多, 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0%以上。夏季风速最小, 7月份风速仅2~4米/秒。冬季风速平均略大于秋季。全年大风日数绝大部分地区在20天以上, 个别地区在20天以下。松花江谷地的佳木斯、依兰在50天以上, 为全省大风日数最多地区。黑龙江省境内, 全年盛行偏西风, 松花江右岸盛行西南风, 西部与北部盛行西北风。冬季多西北风和偏西风, 控制时间从9月到翌年5月, 长达9个月, 属于西北季风。夏季南部多南风, 属于东南季风, 控制时间5—9月。东北部盛行东北风, 属于东北季风, 控制时间6—8月。春秋风向相似, 南部与中部多西南风, 北部多西北风。
(2) 云量。全省总云量平均在40%~50%以上。总云量山地大于平原, 山地在50%以上, 漠河高达57%, 而松嫩平原均在50%以下, 泰来仅42%, 为省内最低值。总云量冬夏差异明显, 冬季多数地区在40%以下, 而夏季总云量一般在60%~70%, 冬夏相差30%~40%。春秋季云量高于冬季, 低于夏季, 春季略高于秋季。
(3) 蒸发。黑龙江省年蒸发量为900~1 900毫米。蒸发量南部大北部小, 松嫩平原南部地区为1 500毫米以上, 兴安山地最小, 在1 000毫米以下;总蒸发量按季节来看, 冬季蒸发量最小仅5~17毫米,夏季蒸发最大在140~280毫米, 春季蒸发量90~210毫米, 秋季蒸发量60~120毫米。

☚ (二)热量资源   三、农业气候区划 ☛

(三)降水资源

(三)降水资源

降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是一切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农作物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的根本保证,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直接制约着作物的布局和农业的发展。
(1) 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吉林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其中春季约占全年的15%,夏季约占全年的65%,秋季约占全年17%,冬季约占全年的3%。50年代以来,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最多达773毫米(1965年),最少只有459毫米(1958年)。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除了由于地形的作用,长白山天池是全省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而外,以南部为最多。通化地区的南部达900毫米以上,以集安为中心向北,一直到整个中部地区形成一个多雨区,年平均降水量达700毫米以上。从这个多雨区分别向东和西两个方向平均降水量逐渐递减,向东至延边东部的汪清、珲春一带为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向西至白城地区西部为另一个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见图1-2-7。
(2) 降水量的年变化。吉林省各地年降水量大多是单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7月,其峰值都在100毫米以上,但延吉受海洋的影响峰值出现在8月,通化7月与8月基本持平,其峰值都超过200毫米。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月,也有出现在12月的,降水量都比较少,大多在10毫米以下。一年之中的变化,从低值到高值,特别是从5月很快达到最高值,从高值下降到低值都是急升急降,而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这种分配,对于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是十分有利的。具体变化见图1-2-8、图1-2-9。
(3) 4—9月(农作物生长期)降水量的分布。吉林省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但在分布上很不均匀。京哈铁路以西和延边地区中部一般在500毫米以下;白城地区西北部一般不足400毫米,镇赉最少,平均只有364毫米;吉林地区东部、通化地区北部,一般在600毫米以上;通化地区南部达700毫米以上,集安最多,平均达798毫米。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比重相当大,全省各地都在80%以上,京哈铁路以西在90%以上,白城、洮安、镇赉等地高达93%,最少的抚松东岗也达84%,见图1-2-10。


图1-2-7 年总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图1-2-8 各地降水年变化


图1-2-9 各地降水年变化


图1-2-10 4—9月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4)年降水量变率。降水变率就是历年降水量的平均变幅与历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率,它反映了该地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稳定程度。全省年降水变率以平原地区和近海处相对较大,山区较小。白城地区西部在20%以上,白城达21%,长春地区、吉林地区北部、白城地区东部、延边地区东部在15%以上。延边地区西部、吉林地区南部、通化、浑江、四平地区在15%以下,梨树、双阳、长白、松江仅11%,为全省最小。
(5) 4—9月降水量变率。4—9月降水量变率可反映出全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稳定程度,此期降水量变率的大小,对农业产量有着直接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全省降水量变率地域差异较大。白城地区、长春地区西北部、延边地区东部,在20%以上;延边地区西北部、长春、吉林、辽源三地区交界处,浑江地区、通化地区南部、以及延边地区西南部在15%以下;其他地区在15%-20%之间。总的来看,4-9月降水量变率西部平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较大,易引起旱涝;中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山区降水量变率较小,相对比较稳定,见图1-2-11。


图1-2-11 4-9月降水量变率分布图(%)


(6) 春季降水量变率。春季降水量变率普遍较大,全省各地在20%以上。白城地区、长春和四平地区在30%以上,白城地区西北部都在40%以上,其中白城、洮安、镇赉高达44%。春季降水量变率如此之大,是造成这些地区易于发生严重干旱的重要原因。其他地区均在30%以下,变率也较大,对春季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7) 夏季降水量变率。夏季降水量变率在四季中最小。但在地域分布上不连续。总的趋势是西部地区大,东部地区小。长春地区北部、白城地区东部、通化、珲春等地在25%以上,白城最大达37%;浑江地区、延边地区西南部、四平地区中部、舒兰等地在20%以下,最小是安图县的松江、抚松县的东岗,为16%;其他地方在20%-25%之间。相对于其他季节其变率较小,这说明夏季降水量相对于其他季节要稳定。但实际资料表明,变率在20%左右,夏季旱涝仍不可避免。
(8) 秋季降水量变率。秋季降水量变率全省均在20%以上,东西两部较大,中部较小。白城、长春、四平、辽源、延边大部地区在30%以上,其中和龙最大达44%;吉林、通化两地区在30%以下。在地域分布上与春季有相反的特征,即秋季变率东部大于春季,而西部则秋季小于春季。
(9) 冬季降水量变率。冬季降水变率是四季最大的季节。全省除通化地区南部、浑江地区和延边地区南部在30%以下之外,其他地方均在30%以上。特别是西部平原区和延边地区东南部高达50%,通榆最高达71%。虽相对变率如此之大,但因冬季无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10) 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降水保证率是衡量降水量可靠程度的指标。农业生产一般采用80%的保证率的年降水量,山区水平较高,平原区较低。白城地区80%保证率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镇赉、洮安最少,仅为309毫米;通化地区、吉林地区东南部在600毫米以上,其中集安最多达819毫米,为全省之首;其余地方在400-600毫米之间。
(11) 各种年平均降水日数。
≥5.0毫米降水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一般为一次有效降水。≥5.0毫米降水日数全省以白城地区、长春和四平地区的西北部为最少,一般不足30天,最少的镇赉和洮安仅20天左右;长春和四平地区东南部、吉林地区西北部、延边地区、通化地区西北部和长白在30—40天之间;通化地区大部、浑江地区、吉林地区东南部,在40天以上,抚松东岗为最多,平均达47天。
≥10.0毫米降水日数。日降水量≥10.0毫米,一般作为一次透雨,≥10.0毫米降水日数,全省以东南部山区为多,平原区少。白城地区、长春和四平地区的西北部在15天以下,镇赉仅11天,为全省最少;长春地区东南部、四平地区中部、延边地区大部为15—20天;通化地区南部在25天以上,以集安为最多达27天;其余地方一般在20-25天之间。
≥25.0毫米降水日数。日降水量≥25.0毫米一般作为一次大雨过程的标准。≥25.0毫米降水日数全省各地都不足10天,中部山区、半山区一般在5天以上,全省最多的集安平均也只有9天;东、西两部都在5天以下,镇赉最少平均仅3天。
≥50.0毫米降水日数。日降水≥50.0毫米,一般作为一次暴雨过程的标准。≥50.0毫米降水日数在全省出现次数不多,有的地方多年平均不到0.1天,如延吉、汪清罗子沟、安图明月以及和龙等地;其他地方平均每年有1—2次;只有通化、集安和临江等地平均达2次以上。
≥100毫米降水日数。日降水量≥100.0毫米,一般作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标准,这样大强度的降水量,在吉林省不是每年都有发生,从1951年以来统计资料表明,40年间,除洮安、东丰、桦甸和长白未出现过外,其他地方均有发生。集安累计出现次数最多,达16天,珲春和通化次之,各有8天,其他地方均在6天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地方在1—3天。发生时,一般中西部地区发生较早,东南部地区发生较晚,通化和延边地区大都发生在8月,长春和四平地区7月稍多于8月,吉林和白城地区7—8月份发生机会差不多。中西部地区有在6月发生的,东部地区9月也曾有过大暴雨降临的情况。
☚ (二)热量资源   (四)风能资源 ☛
00015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