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降水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降水资源

(三) 降水资源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北京地区的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分配不均等特点。
1.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北京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50~660毫米之间。多雨中心沿燕山、西山的迎风坡分布,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的地区有怀柔县的八道河、房山区的漫水河和平谷县的将军关,其中以八道河一带面积最大,量值也最大,年降水量达792毫米。由弧形山脉向西北、东南延伸,降水量不断减少,位于北京西北背风坡的延庆县康庄年降水量为395.9毫米,是降水量最少的地区,通县及大兴县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2.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根据北京观象台的实测降水资料统计,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6.4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 406毫米(1959年),最少年为242毫米(1869年),二者相差1 164毫米,前者为后者的5.8倍,最少年降水量还不到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从逐年降水量变化情况看,多雨年和少雨年交替出现,有一定的周期性。偏旱期平均持续时间为20.3年,在该时期偏旱年占63%,偏涝年只占11.1%;偏涝期平均持续时间为21.8年,在该时期偏涝年占83.5%,偏旱年仅占5.5%。平均周期为42年左右。年降水变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大小的指标,用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表示。变率大,表明逐年降水量变化大,不稳定;反之则差异小,较稳定。北京地区年降水绝对变率在100.4~187.9毫米之间,相对变率大于20%,其中东部的古北口、平谷,南部、东南部的城近郊区、通县,以及昌平、房山地区降水变率偏大,相对变率大于25%,最大值为29%(观象台、丰台);其他地区偏小,相对变率在24%以下,最小值为20%(汤河口)。
3.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北京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而且往往集中在几次暴雨或连阴雨中,降低了该时期降水的有效性;冬季以降雪为主,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经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的现象;春季降水量为45~65毫米,占全年的9%~10%;秋季降水量比春季多,大部分地区在75~110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14%左右。年内降水量的不均匀分布,是造成北京地区旱涝交替的气候背景之一。北京各月降水量可参见表1-2-2。

表1-2-2 各月降水量

月 份123456789101112全年
降水量
(毫米)
3.16.49.622.024.762.3207.8208.965.716.811.52.7641.5

4.雨季起止及其变化。北京地区6~9月旬降水量≥40毫米,且其后两旬的旬降水量≥10毫米,过程降水量达20毫米的第一天为雨季初日,最后一天为雨季终日。根据1840—1989年北京观象台的降水资料,北京雨季平均初日为7月8日,最早为6月1日(1956年),最晚为8月15日(1945年);雨季平均终日为8月21日,最早为7月22日(1968年),最晚为9月22日(1947年)。
☚ (二) 热量资源   (四) 风力资源 ☛

(三) 降水资源

(三) 降水资源

1.降水年型与气候特征。上海地区降水资源丰富,郊区平均年降水量在1 035~1 108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甚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 673毫米(1985年),超出常年降水量的45%;最少年降水量为709毫米(1892年),比常年少38%。按年降水量大于1 300毫米为丰水年,小于980毫米为枯水年,980~1 300毫米为平水年的标准,1873—1996年中,丰、枯年份分别有29年和24年,各占24%和19%;平年71年,占57%。丰水年主要是5~9月多雨,平均比枯水年多出457毫米;其余月总雨量平均只多113毫米。平均年降水日数126~135天,北郊略少于南郊。多雨的年份,降水日数可达150~162天,少雨的年份,仅有90~103天(表1-2-8)。

表1-2-8 1874—1996年各月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统计表

月 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均
降水量 (毫米)
降水日数 (天)
47.3
9.5
60.5
10.3
87.8
12.8
94.0
12.9
104.0
12.8
177.3
14.0
148.3
11.5
138.6
10.8
136.1
11.8
68.7
8.8
52.3
8.2
37.2
7.6
1 152.1
131.5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的5~9月,在这时期各月平均雨量均超过100毫米,平均总降水量70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1%,是水分资源充沛的时期。12月和1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分别为37和47毫米。年平均降水强度(每个降水日的平均降水量)为8.8毫米/日,但在6~9月,降水强度均在11.5毫米/日以上,7月为全年之冠,达12.9毫米/日。丰水年年平均降水强度达10.5毫米/日,6~9月的降水强度均在14.5毫米/日以上,其中8月多达17.6毫米/日;枯水年年平均降水强度只有7.2毫米/日,6~9月的降水强度在8.5~9.5毫米/日之间。
上海年降水变率为14%~17%,东部地区略大于西部地区。各月降水变率超过50%的有7个月。7、8月多局地性雷阵雨和台风雨,降水变率大;10月后因冷空气影响的强弱和频数年际差异较大,降水变率也大。而3~6月,春雨、梅雨常见,降水相对较稳定,降水变率较小。上海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呈现一个时期雨水偏多,一个时期雨水偏少的变化特征。20世纪10~20、40~50、80~90年代,雨量偏多,而30年代和60~70年代雨量偏少。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在相邻年之间降水量相差悬殊的情况较多。如1977年(大涝年)与1978年(大旱年)和1984年(大旱年)与1985年(大涝年),年雨量分别相差736毫米和873毫米。
2.降水季节变化。在季风的影响下,上海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降水口数则以春季最多,冬季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三个多雨期。三个多雨期中以梅雨期的降水量最多;秋雨期的降水强度最大;春雨期持续最长,但降水强度最小。
(1)春雨期。主要特征是雨日多,以小雨、中雨为主,大雨不多,暴雨少见。春雨起止期的早晚和降水量的多寡其年际变化较大,早的春雨从3月下旬开始,迟的春雨至5月上旬才出现。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4月15日~5月15日是春雨期,该时段的平均降水量157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14%,在地区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的特点。春雨少的年份,持续期不足15天,雨量仅50毫米左右,春雨多的年份,持续期可长达40~50天,总雨量多在200毫米以上。多数年份雨期适中,往往是晴雨交替过程性天气。
(2)梅雨期。常年平均的入梅日是6月15日,7月5日出梅,持续约20天。梅雨期平均总雨量为230.9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20%。梅雨期主要特征是初期多过程性降水,连雨间晴;中期多连续性降水,大雨、暴雨频现;后期多雷暴和阵雨,局地性较大。梅雨出现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及梅雨量的多少,每年都不相同。最早的5月下旬就入梅,最迟的7月上旬才入梅;梅雨结束早的年份约在6月中、下旬,晚的年份直到8月初。个别年份,梅雨不明显,如1958、1965年出现“空梅”。有些年份出现两段梅雨天气,第一段梅雨结束,相隔一段晴热天气,又出现“倒黄梅”。
(3)秋雨期。常年9月1~18日是秋雨期,持续约17天,平均雨量192毫米,约占全年雨量的17%。其主要特征是雨时短而雨量大,是一年中大雨、暴雨最多时期。秋雨的年际变化甚大,雨量很不稳定。秋雨少的年份,持续期在10天以内,雨量不超过130毫米,而秋雨多的年份,持续期可长达一个月,总雨量多达692毫米(1977年)。特大暴雨多半出现在秋雨期。
3.降水的地区差异。上海降水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主要与不同季节降水性质及城市效应有关。上海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大体呈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 闵行、浦东新区、松江及金山年降水量1 110毫米以上, 是全市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崇明最少, 平均年降水量1 035毫米。汛期 (5~9月) 降水量以浦东新区最多,平均为698毫米; 最少的是崇明、奉贤和青浦, 为638~641毫米; 其他各地在654~678毫米之间。
上海气温稳定通过10℃作物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在824~892毫米, 最多的在浦东新区, 最少的为崇明和青浦。夏熟作物生长期 (11~5月) 的降水量以南汇、奉贤和金山最多, 有497~499毫米, 崇明、宝山和嘉定最少, 在443~459毫米之间。秋熟作物生长期 (6~10月) 的降水量, 闵行和浦东新区最多,有627~648毫米, 崇明、奉贤和青浦最少, 为589~592毫米, 其余的在603~624毫米。
4.降雪和积雪。
(1)降雪初、终日期与降雪日数。受海洋和城市热岛影响, 上海降雪初日比同纬度地区推迟, 常年平均出现在1月上旬, 早的初雪始于11月2日; 平均降雪终日在3月上旬, 最晚的终雪日在4月中、下旬。平均年降雪日数6.2天, 主要集中在1、2月。历年中最多降雪日数曾达15~19天 (1984年), 降雪少的年份, 只有1~2天, 个别地区甚至没有降雪日。
(2)积雪初、终期与积雪日数。由于上海地表温度较高, 通常降雪很快就融化了, 不能形成较稳定雪盖, 故积雪平均初日在1月下旬, 积雪平均终日在2月中旬。平均积雪日数只有2.8天, 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积雪最多年出现过16天 (1905年1~3月),有些年份则没有积雪。
(3)最大积雪深度。上海每年的最大积雪深度一般小于10厘米, 西部比东部深厚, 青浦县1977年2月9日出现过20厘米的积雪。上海市在历史上曾记录到最大积雪深度达29厘米 (1893年1月29日)。
5.水汽压和相对湿度、蒸发量。
(1)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上海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均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一致, 即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水汽压秋季高于春季, 相对湿度秋、春季相同。上海年平均水汽压为16.2~16.8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8%~82%。最小湿度一般出现在冬季及早春,通常多在冷锋过后, 天气晴朗的日子里, 年最小相对湿度在8%~11%之间。
(2)蒸发量。一般气象台站是用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蒸发皿测量蒸发量, 这种蒸发量观测值一般比自然蒸发量大。上海年蒸发量在1 260~1 464毫米之间, 宝山区为高值中心, 超过1 450厘米, 南汇、川沙和奉贤最小, 少于1 280毫米。全年中的蒸发量以夏季最大, 春季略大于秋季, 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 (二) 热量资源   (四) 风能资源 ☛

(三) 降水资源

(三) 降水资源

天津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55.7~675.7毫米之间,北部蓟县年平均降水量最多,为675.7毫米; 其次是宝坻县、宁河县; 沿海的塘沽区、汉沽区由于水汽充沛,雨量相对也较多,均在600毫米以上; 其他地区在555.7~584.8毫米之间。
天津市降水的显著特点是雨量集中,一年之中干湿分明,干季正常年从仲秋的10月份至翌年春末的5月底,长达8个月。期间总雨雪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0%,湿季在6~9月,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这几个月内。
从天津市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来看,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极少,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各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1%、74%、13%和2%。
天津市≥0.1毫米的雨日各区县平均每年有64~73天,雨日的季节分布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基本一致 (表1-2-3)。

表1-2-3 天津地区四季降水量


单位: 米

 四季降水≥0.1毫米雨日
 
市台
塘沽
汉沽
北辰
东丽
津南
65.5
65.6
72.4
65.6
63.5
70.8
407.7
462.2
450.9
425.7
430.8
396.8
72.9
77.5
78.8
77.1
78.5
74.0
12.7
11.8
14.4
12.6
12.1
13.9
558.9
617.2
616.5
581.0
584.8
555.7
13.9
14.5
13.8
13.0
13.6
14.9
32.0
30.9
31.5
32.3
32.3
31.3
14.4
14.6
13.9
14.2
14.9
14.8
6.2
7.1
6.7
6.3
6.5
6.9
66.6
67.0
65.9
65.9
67.3
67.9
西青
蓟县
宝坻
宁河
武清
静海
64.4
73.1
63.1
67.9
65.4
65.2
410.5
500.2
471.1
474.8
428.0
416.4
73.8
90.3
74.4
79.2
75.0
76.6
12.5
12.1
11.4
13.9
10.7
12.9
561.2
675.7
620.0
635.8
579.1
571.1
13.7
14.4
13.6
15.0
12.8
13.6
33.6
37.3
34.0
33.1
32.0
31.9
17.6
14.7
13.8
14.7
13.7
14.6
6.8
6.5
5.7
7.7
10.7
6.6
71.8
72.7
67.0
70.6
64.0
66.8

注: 降水日数为≥0.1毫米降水。
天津市降水的集中性除了表现在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雨季外,还表现在雨季降水量又多集中在几场暴雨中。由于降水量集中,降水强度又较大,暴雨过后易引起局地洪涝。天津市降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年际变化较大,以市区为例,年降水相对变率为22%,年降水量最多可达976.2毫米 (1977年),最少年仅269.5毫米 (1968年),相差近4倍。这种水资源的不稳定性,是引起农业年际间旱涝丰欠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津市80%保证率下的年降水量为450~550毫米,市区、津南区、西青区、武清县、静海县以及东丽区在450~470毫米之间,蓟县、宝坻县、宁河县在500毫米以上。
☚ (二) 热量资源   (四) 风力资源 ☛

1.降水量/2.降水日数/3.降水年际变化/4.蒸发量/5.相对湿度/6.水分盈亏及其分区

☚ 3.热量资源分布和利用   1.降水量 ☛
000293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