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第二次“大发展”与调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第二次“大发展”与调整

(三)第二次“大发展”与调整1958—1965年

1958年8月,国务院决定把华南农垦总局及所属机构、企业下放归广东省,并改称为广东省农垦厅,划归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建制。
1. 第二次“大发展”。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广东垦区又一次掀起了“大开荒、大种胶、大增人、大建场”的“高指标”浪潮,形成了脱离实际的“大发展”:在组织机构上,把国营农场与附近农村合作社合并成立“人民公社”(海南垦区基本“公社化”、粤西垦区部分合并成立“公社”);在开荒、种胶、建场方面,1959年至1960年共开荒12. 7万公顷,种植橡胶苗9.9万公顷;两年共新建农场141个(其中90个为公社农场),使农场数达271个;与大建场相适应,新建立四个农垦局,即佛山、汕头、江门(后改为肇庆),韶关专署农垦局;凡有5个农场以上的县(共有37个县)成立县农垦局。在大增人方面,两年接收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共11. 06万人,安置水库移民4万人。同时,由于“场社合并”和“高指标”两股浪潮的涌现,刮起了“共产风”、“瞎指挥风”和“浮夸风”(简称“三股风”),在这“三股风”的干扰下,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后果:
(1) “场社合并”,国营经济与集体经济混淆在一起,国营农场的物资、资金、机械、车辆被无偿占用或平调;农业社的 一些土地,无偿地建立农场;正常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被冲击、搁置或瓦解,出现“生产无计划、工作无定额,成本无核算、财务无制度、劳动无责任、分配不按劳”的混乱局面。
(2) 开荒种胶质量差,生产数字不落实,胶园失管,大量新植橡胶苗由此而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3) 遇上全国性自然灾害,出现粮、油、肉、菜供应紧张和住房紧张的局面。因此,被迫进行第二次调整。
2. 第二次调整。1960年冬天,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广东垦区在贯彻这一方针中,结合本身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1) 场社彻底分开、清理“共产风”造成的混乱。1959年秋天,中共广东省委强调:场社要坚决分开,此后,场社在组织机构上已经分开,但“共产风”造成的混乱尚未彻底清理。对此,于1961年、1962年进行两次清理,对以农业社土地建立起来的90个农场,清理归县管理的有55个农场,退回公社的有35个农场;农场被平调及占用的物资作为支农处理,农场平调农业社物资的,折价进行赔退。同时,恢复被废弃了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2) 精简机构,压缩职工人数。撤销三个专署农垦局,汕头农垦局改为农垦厅派出机构,称汕头农垦分局;撤销县农垦局的建制;职工人数从1960年的34.55万人,压缩至1962年的19. 96万人。
(3) 清查橡胶面积和改造落后胶园。1959年至1960年所种植的9. 9万公顷橡胶树,经过清查落实,仅存2万公顷,保存率20.2%;对落后胶园,突出抓胶园基本建设,进行除草、细管、增肥和补植。
在第二次调整期间里,广东农垦的部分辖属有所更迭:1962年9月13日,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成立广东省农垦厅直属农场管理局,管理不属于中央投资建设的农场;1963年9月,原属外贸部管理、后下放归广东省的海南五料作物生产基地局及其所属的农场、事业单位,划归农垦厅管理;1965年8月1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将原合浦地区的11个农场从粤西垦区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和管理。
3. 总结种胶割胶和农林牧结合的经验。十几年种胶和几年大量橡胶树投产的割胶实践,以及发展林农牧结合的生产经营,加上两次调整的经验教训,广东垦区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职工,认真总结经验,主要经验有:
(1) 种胶“四化”、“五提前”的经验。“四化”即良种化、林网化、梯田化、覆盖化;“五提前”即在种植橡胶之前提前搞好胶园规划,提前修好梯田,提前营造防护林网,提前种好覆盖作物,提前培育符合定植标准的橡胶苗。从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里,在胶园“四化”上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良种化,通过补换植和大田芽接,使1959年后新种的5. 6万公顷橡胶园良种化;林网化,新造防护林3. 97万公顷,连同过去营造的防护林共达5.6万公顷,形成比较完整的胶园防护林网;梯田化,至1965年底,修筑胶园梯田面积达7. 65万公顷,占应修梯田面积的81. 6%;覆盖化,1965年胶园覆盖面积达5.05万公顷,占应覆盖面积的65. 1%。
(2) 割胶“五三”、“六清”的经验。“五三”即磨胶刀(刀口平整锋利、凿口斜度均匀、刀身内外平滑)三好;割胶三结合(手、脚、眼、身结合,操刀稳、准、轻、快结合,胶树管养割结合)基本功好;割胶操作三均匀(深度、接刀、切片);三防止(防止伤树、叉腿、摇手和重刀顿刀);三区别(区别树皮厚薄、树身圆或有条沟、技术高低)。“六清”即胶杯、胶舌、胶桶、胶线、胶树身、胶树头保持清洁。“五三”、“六清”先进割胶技术经验在垦区全面推广后,割胶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干胶单株年产量从1962年的0. 74公斤,1965年提高到1. 41公斤(基本是低产实生树)。
(3) 林农牧结合的经验。1955年8月,贯彻“以橡胶为主,林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后,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橡胶种植业的发展,要求林、农、牧业相应发展;人工营造防护林网,实现“以林护胶”,形成胶丰林旺的局面。发展牧业沤积大量厩肥,解决了橡胶树有机肥的需求。广东垦区共养牛10.4万头,养羊0. 68万只,养猪10.36万头,“三栏积肥”所沤积的厩肥,为橡胶树解决了近30%需肥量,对橡胶速生高产起了很好的作用,节约了进口化肥所需的外汇的一半,又解决了职工的部分肉食需要,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 (二)第一次调整   (四)第三次“大发展”与调整 ☛
000121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