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示三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示三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因陈师道家贫无力抚养妻子郭悟及儿女,岳父郭概为西川提刑,就把她们都带了去,只留下陈师道在家。哲宗元祐二年(1087)陈为徐州教授,才把妻子接回。这首诗即写于陈家团聚之初。 三子,指陈师道的一女二子;外家,外祖父家。因家贫,将妻子寄居于外家,现已回来了,故言“已归自外家。” * * * * 这首诗文字拙朴无华,但其中几个词语倒要先作诠释—— 略不省:“略”,全,都的意思。“省”(xǐng醒),识。“略不省”,即说都不认识了。 哂(shěn审):微笑。 了知:明知,清楚地知道。 忽忽:心情迷忽不定。 以下语译全诗—— 想当年她们走远了,总以为到老才能聚头,索性将惦念之心放了下来。不料,三年之后,竟然将从四川那遥远的地方回家了,归期越来越近,自己喜乐之情越难控制。真有点“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的光景(独孤遐诗句)。 现在,儿女已在眼前,可是,相别了几年,连眉目也全记不清,相见不相识。因为那时“大儿才学语”,“小儿襁褓间”呀! 由于久别重逢,心里特别激动,兴奋得竟然无话以对,连笑也笑不出来,倒先哭了起来,过后才止哭为笑。正如苏轼在一首贺诗中所说“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贺朱寿昌郎中得母所在》)。 最后,诗人终究明白了这并非梦境,而是切切实实的活生生相聚。但在情绪上、心境中,总觉得神情恍惚,一时难定。 * * * * 其实,这种喜出望外的重逢,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常有所遇的。其情景也类似诗人所述、所描那样。以诗歌形式表现这种情状,在唐宋诗坛上,也有若干诗人曾经写过。但除了唐代杜甫在《羌村三首》中那种生动描绘之外,在宋人中,似乎要数陈诗为佼佼者,它表现得特别真切、特别感人。这首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就把一个复杂的微妙的心理状态——即从等待得“不可忍”到聚首时的“心未稳”的全过程统统写了,而且描绘得如此细腻入微,如此骨肉情深,实在可喜,实在难忘!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 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 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 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 忽忽心未稳。 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师道因母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元祐二年(1087),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后山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也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后山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有句云:“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可谓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 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本于杜甫《羌村三首》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语,与晏幾道《鹧鸪天》中所诉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后山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首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气,然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自然得力于后山向古乐府和杜诗的学习,然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借鉴前人,故张表臣于《珊瑚钩诗话》中传师道之言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当然,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可惜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弥觉珍贵。 示三子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晒。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作于元佑二年(1087),其题前情事:作者家贫,元丰七年(1084)岳父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妻并三子一女寄食岳家,作者本人因母老不得随行。本年因苏轼、孙觉等人荐举,始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徐州,遂有此作。 前二抚今追昔,上句说远别后因归期无日也就不去想它,是相对于后来而言,其实那有个不惦记的;下句说当归期将近时,反而变得难以忍耐。曲尽人情。 三四叙重见儿女的情况,因别时儿女尚小(作者送别诗有“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正是飞长时期,一别四年,又无照片寄来,原来一岁的现在五岁,原来四岁的现在八岁,模样儿当然与记忆对不上号。抓这个细节,生动表现出见到三子时,欢喜与感慨交织的微妙感受。 五六写当时自己的表情,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眼泪直流,而后破涕为笑。这表情下面的心情是复杂和激动的。 七八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明知道不是做梦,但心里还是很不踏实,不相信眼前的团聚硬是真的。 诗末二句翻用老杜《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而富有新意,与晏几道《鹧鸪天》“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全诗朴质以生活内容取胜,妙在一个真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