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珠海市
珠市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南与澳门陆地相连,北距广州140多公里,市区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相距36海里。水陆交通方便,农副产品运销出口有运途短、损耗低、鲜活度高的优势,是珠江三角洲出口商品的集散地之一。
珠海市原为珠海县,1979年3月改为省辖市,1980年8月设立珠海经济特区,范围为121平方公里。现辖斗门县、香洲区和万山、三灶、平沙、红旗4个经济管理区。农村共设20个镇和192个行政村(管理区)。全市海陆总面积7 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 26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0公里。拥有145个海岛,有“百岛之市”之称。1991年末总人口82. 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2.46人,农业人口29万人,农业劳动力14万人。
珠海市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有25度以下缓坡山地1. 73万公顷,水深2米以下的浅海和潮间带滩涂8. 67万公顷,其中滩涂4.33万公顷。由于珠江八大出海口门有4个门在珠海珠江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给滩涂发育形成造就了条件,每年约以200公顷的速度发展,成为珠海市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珠海市农业按照“为城市服务,为特区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的方针发展,从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建设渔牧果茶花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体系入手,努力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1)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珠海建市以后,立足于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海域滩涂、荒山荒坡和岛屿海湾,加强农业经济上台阶的后劲。至1991年,投入资金1.8亿元,围垦滩涂2. 12万公顷,已形成农业用地0. 74万公顷。开发荒山坡0.6万多公顷。开发岛屿海湾十多个。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弥补了特区建设征用土地,还建成一批糖蔗、水果、蔬菜、畜牧和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使甘蔗种植面积从原来9 000公顷增加至17 900公顷;水果从700公顷增加至6 000公顷;水产养殖从2 900公顷增加至9 700公顷,而且利用水域发展网箱养殖,使网箱从零发展到4 600多箱,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基础力量。
(2)依靠科技兴农,优化农产品结构。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业、林业、畜牧、水果、水产、园艺、农业生物等7类科研所,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引进、试验、推广适用技术,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使农产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市农科所近三年多来利用玻璃温室进行无土栽培果蔬试验,获得成功并转入大批量生产。其中,无土栽培蔬菜年平均亩产达一万公斤,出口澳门,深受客户青睐;无土栽培新疆哈密瓜,以香甜爽脆著称,一年收获三造,年亩产达8吨多,亩纯利润近6万多元。二是大力引进推广良种和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档次,增添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80年以来,从国外引进动植物良种216个,其中推广196个,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基本实现良种化;生产出一批高档次的瘦肉型猪、乳鸽、珍禽和蔬菜、水果、花卉以及鱼类产品投放市场和提供出口。
(3)创办外向型农业示范基地。1985年,市政府划出连片土地,作为发展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点、专项投入和吸引外资,进行建设。6年来,共投资2亿元,建设起有国营、集体、中外合资(合作)等不同所有制的外向型农业企业29个。示范区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体制,组成科研、种苗、饲料、生产、销售、出口等各环节紧密连环的集团式企业。1991年,示范区企业总收入1. 8亿元,创汇5 810万港元,取得较好效益。在市一级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市外向型农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起畜牧、水产养殖、水果、蔬菜、花卉、种苗、饲料、农产品加工等商品生产基地200多处。其中,海水养殖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各经营面积0.6万公顷;集约化瘦肉型猪场23个,其中万头猪场13个;与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相配套的饲料厂26间,年生产能力50万吨。此外还建立一批专业公司,这些公司自办生产基地、直接组织产品出口,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体制。1991年,全市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创汇8 510万美元,比1979年增长了13倍。
(4)建立和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珠海市根据行业分布、生产类型,分别建立起服务体系,主要五种形式:一是以镇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提供种植业的生产布局、农田建设、机耕、植保和关键性措施的“五统一”服务,以及种子、肥料、农药等服务;二是以外向型生产基地为主体,提供优良种子种苗和种养技术服务;三是以工厂为对象,提供收购和加工农产品的服务;四是以专业公司为主体,提供出口服务;五是科研所为主体,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市5间糖厂,解决了27万亩,年产170万吨甘蔗的加工;4间水产品加工厂,1991年加工水产品6 190吨,肉类罐头2 437吨,珠江食品厂,年加工蔬菜6万吨,带动2万公顷蔬菜基地的发展,产品全部出口。
珠海市农业经过12年的努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的发展,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筹办 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厂,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二是继续创办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三是加快速度建设香洲、斗门、三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四是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工业、旅游农业和商贸企业,以增强农口经济实力和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五是加快发展农村股份制经济,发动农渔民集资办二、三产业,变闭散消费资金为生产资金,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渔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