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送会试银科举考试用语。清代指发给举人赴京参加会试的路费。官书中多用此称,地方志、文集中又作“举人盘费”、“举人长夫银”、“举人会试脚价”、“举人水脚银”、“公车路费”、“公车银两”等。明代已有给举人颁发赴京路费的规定,时称“举人会试盘缠银”、“会试举人水手银”。清承明制,举人参加会试均由各省布政使颁发路费银。顺治八年(1651)规定:“举人会试,由布政使给予盘费,安徽二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湖南十四两,广西十二两,浙江、河南皆十两,山西七两,陕西六两,甘肃、江苏皆五两,直隶、四川皆四两,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于领咨日给发。”“云南、贵州举人,给盘费银,每名三两,仍给驿马。”其后,广西、甘肃、四川、广东四省略有增加。初由举人赴省城布政司领取,雍正八年(1730)改为到本州县衙门领取,并规定地方官必须按期、足额发给,不许刁难侵扣。此项路费之核销,清初规定,会试落第举子,由顺天府给路引一纸,证明已赴京入场,无路引者需返还所领银两。雍正时罢之,乾隆初改为以落卷作为核销凭证。已领路费后因生病、丁忧返籍,未能赴试者,可向地方官申明,若属实,则已领之银即作为治疗、丁忧之资助;若中途病故,则作为丧葬之资,均免追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