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科技推广应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把发展农业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重视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特别是良种、先进栽培技术和新化肥、农药的推广应用。
(1) 品种良种化。70—80年代福建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三次突破性进展,由农家良种、矮秆品种到普及推广杂交水稻,基本实现良种化。1995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3.5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9.4%,总产达到490万吨。甘薯、花生、油菜、大小麦等也基本实现良种化。在应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加快经济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方面,福建的植物组培、快繁和脱毒已走在全国前列。水仙花组培获得多色花球;剥粒菠萝、香蕉组培工厂化育苗推广约7000公顷; 枇杷茎尖培育快繁已进入工厂化生产;柑桔无病苗木培养推广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福建组培成功的花卉、果树有20多种, 可望成为福建的一项新兴园艺产业。甘蔗自1975年推广闽选703、闽糖77/611良种,相继引进选育桂糖11号、福引79/9、福引79/8、闽糖77/208等4个新良种,良种面积已占全省60%。繁育无性系茶树良种4.47亿株,果苗1亿多株,果树和茶树良种比例由40%和70%提高到65%和80.9%。
(2) 推广规范化、模式化栽培。80年代开始改良粮油作物传统栽培管理技术, 推广规范化、模式化栽培。应用各项先进实用栽培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以定量化、指标化为目标,制定了《杂交晚稻威优30类型亩产550—600公斤栽培模式图》、《杂交早稻威优35、64、437高产栽培模式图》、《杂交水稻汕优63双晚500公斤栽培叶龄模式图》、《早季汕优2号高产栽培模式图》、《晚季威优3号高产栽培模式图》等5种杂交水稻栽培模式图;闽南平原区的《麦、稻、稻三熟高产超吨粮模式》、闽西北山区(包括闽中南部山区)的《福建山区双季杂交稻亩产超双纲栽培模式》和《福建山区单季杂交稻亩产500公斤栽培模式》;闽东南沿海旱作区的《沿海旱作多熟制高产栽培模式》。形成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南北两大片,沿海一条线”的模式栽培新格局。全省已有61个县、市9万公顷耕地开展了模式栽培。甘薯推广“五改”技术(改用良种,改良土壤,改迟插、稀植为早插合理密植,改少施肥为科学用肥,改粗耕粗种为精耕细管);小麦推广坂田种麦技术,花生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等。从而形成了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新体系。
(3) 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现代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三大提高:
❶水稻育秧技术。由60年代水育秧改为湿润育秧,70年代实现卷秧化,80年代发展到应用适宜机械化的盘秧、编织布育秧和多效唑育秧,90年代推广旱育秧和抛秧技术,插秧规格实现合理密植化;
❷灌溉技术。推行喷灌和滴灌新技术;
❸施肥技术。改变了不施或只施单质肥为普遍推广按照作物产量指标,氮、磷、钾三要素和有机肥科学配方施肥以及按作物生育期科学用肥技术, 采用先进的叶面肥和调节剂;
❹病虫防治。实现中长期准确预测预报,推广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经济作物传统技术的改造也取得明显的效果。全省8个县(区)1万公顷的甘蔗实施国家“丰收计划”,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平均每公顷增产甘蔗9—10吨, 4000公顷高产蔗每公顷达15吨糖。立体种养的蔗田面积2.6万公顷,由单一间套种豆科植物发展到套种栽培多种作物, 包括栽培蘑菇、香菇、黑木耳, 有的每公顷产值从750—900元提高到4 500—6 000元,高的达1.5万元,经济效益提高6—10倍。茶叶在全省17个县开展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面积4.8万公顷, 平均每公顷产量600公斤, 增产10%, 增值20%以上。安溪、平和、长泰、建瓯4个乌龙茶产区示范面积1.5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776公斤,增产35%,品质提高一个等级。低产园改造方面,南靖县园艺场16公顷柑桔园推广疏枝、间伐、大穴断根、回缩更新等新技术,使20多年生的柑桔园,产量恢复到每公顷53.3吨水平。漳州市对1330公顷花而不实的荔枝,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秋梢结果母枝正常生长,控制冬梢,春季人工、药剂控穗及微量元素保果,增产30%以上。莆田、晋江、同安、南安等对龙眼老树扩穴改土、增肥、高接换种和疏果修剪、改造和复壮老衰树6660公顷, 增产10%以上。橡胶推广抗寒速生高产“闽林71—22”,单株干胶2公斤以上,提高经济效益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