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清远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清远市

(三)清远市

清远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行政区域的设置始于公元前的22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辖清城区和清新、英德、佛冈、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县、阳山7个县1区。境内京广铁路纵贯英德、清新两县和市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 620公里,其中国道106、107线贯通全市;北江河长年通航,至广州155公里;小北江已完成渠化工程,年吞吐量超过100万吨。通讯设施不断改善,市区万门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各县城和部分乡镇实现了自动电话,480路广州至清远微波通讯线路和“BP机”无线寻呼及无线移动电话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全市土地总面积19 002平方公里,总人口347. 7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 26万人。
清远市地势北高南低,南端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北边为粤北山区,境内海拔最高点1 902米,最低7米,海拔400米以下冲积盆地和平原占总面积的40%。全市有土地187.87万公顷,其中耕地18.26万公顷,水域2. 15万公顷,林业用地126. 53万公顷。有植物资源2 439种。是广东省重要粮产区和重点用材林、水源林基地,又是新兴蚕桑、水果、茶叶、甘蔗、烟草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地下矿藏丰富,矿种达44种,金、银、铜、锡、铅、锌、钨、锑、稀土、铁矿等蕴藏量较大,其中硫铁矿储量为8 597万吨,铁矿储量为5 669万吨,铅锌储量45.5万吨。水泥灰石、大理石、花岗石、重晶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储量丰富,水泥灰石储量为6. 25亿吨,大理石中的汉白玉储量超过1亿立方米。煤炭储量为1.82亿吨。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为75万千瓦,已开发21万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1992年,农业总产值33. 31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1.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2元,增长3.44倍。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牧渔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清远市认真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78年的7.6:2.4调整为1992年的5.8:4.2;与此同时,由于广泛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确保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6. 18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了8.82万公顷,而平均亩产为324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36公斤,增长72%;粮食总产量为127. 25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9%。其次是调整了大农业结构。全市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67:8:15:9:1变为1992年的52:12:24:9:3。
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促进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1992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8. 27万公顷,主要经济作物花生总产量5. 53万吨,糖蔗49. 46万吨,茶叶0. 42万吨,水果6. 66万吨,蚕茧0. 6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 22倍、3.29倍、84%、22.79倍、6.73倍。畜牧水产业也迅速发展,1992年生猪饲养量290.27万头,出栏量120. 26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97%和1. 52倍;水产养殖面积1.20万亩,水产品产量2.4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91%和4.91倍。二是综合开发利用了农业资源,造林种果成效卓著。到1992年止,共完成造林种果面积95. 85万公顷,山地绿化率从1978年45%,提高到73%;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30%提高到5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1978年的1 500万立方米增加到2 892万立方米,增长了93%;资源消耗量由1978年的150万立方米降到88. 45万立方米;森林年长生量由1978年的160万立方米上升至210. 71万立方米。
(2)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建立了一批大面积连片的经济作物基地,如连县0.6万公顷温州蜜柑基地,连山县1 333公顷沙田柚基地,佛冈县667公顷石硖龙眼基地,阳山县1.33万公顷板栗基地,英德、清新1. 67万公顷的笋竹基地,清新、英德、阳山0.67万公顷反季节蔬菜基地、0.4万公顷蚕桑基地,英德县0.6万公顷茶叶基地,清新、英德0.8万公顷甘蔗基地,连山、连南、连县2万公顷松香基地,连南县0. 67万公顷南药基地等。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优质反季节蔬菜商品化生产、禽畜饲养添加剂——喹乙醇的应用等技术的推广,竹笋深加工、松香深加工等技术设备的引进应用,石硖龙眼、罗斯鸡、淡水白鲳等优质种苗的引进繁育繁殖,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生产水平,使农业商品率从1978年的31%提高到1992年的62%。三是积极组织农副产品出口和吸引外资办企业,使外向型农业有了初步的发展。1992年农副产品创汇876万美元,有外商独资或合资的农业企业10家,其中清新县引进台资对当地竹笋进行加工的发酵笋和即食笋已打入日本市场;连山县的“梅洞姜”远销港台;阳山县的反季节蔬菜1992年出口总额达456万元。
(3)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1978年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1992年,乡镇企业总数发展到7. 77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11. 27倍。乡镇企业总产值23. 1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3. 13倍,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25.6%,乡镇企业总收入26.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 7倍,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 6%,上缴税金0.9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 8%,实现纯利润3. 2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 22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多年来“以农唯一”的状况,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组织扶贫,改变石灰岩地区的贫困面貌。根据国家对贫困山区采取政策倾斜的决策,以及广东省对石灰岩贫困地区重点扶持的办法,组织力量,以增强“造血”功能的办法,进行扶贫,使石灰岩地区的贫困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的粤北石灰岩地区在清远市境内有4 643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分别占总数的77%和88%。1985年以来,省、市、县对石灰岩地区进行了重点扶持,到1992年止,中央、省、市三级共投入石灰岩地区发展扶贫资金3 698万元,解决了15.4万人食水难的问题,使48.4万人用上了电,87个管理区修通了公路,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口从1985年的26. 5万人下降到1992年的10万人。该地区行路难、食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局面初步有所改善。为了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能早日脱贫致富,增强石灰岩地区的“造血”能力,于1991年5月30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清远市郊划出9. 6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石灰岩贫困地区的乡镇下山办厂,利用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的地理优势,国家对贫困地区倾斜扶持的政策优势以及全市的资源优势,把税利返还石灰岩地区,以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彻底改变粤北石灰岩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一是要继续抓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作物布局的调整、农业的深度开发,特别是现有的3. 54万公顷坡度在25度以下宜农荒地的开发以及建设吨粮田,使农业逐步向产品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农业商品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的方向发展。二是要搞好科技、教育兴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教育的网络,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四是要进 一步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加快石灰岩山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置县于南朝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始称广德,后改广泽、连山,公元1278年称连山后一直固定为县名。新中国成立后,1953、1958年曾合并于连南瑶族自治县、连阳各族自治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1962年9月26日成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88年2月从韶关市划出来归属清远市。连山是粤、湘、桂三省(区)的接合部,交通方便,国道323线通经县境,加上省道、县道,乡乡已通汽车,95%的管理区修通了公路。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9.3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4万千瓦,每年向国家电网输电3 500多万千瓦时。
全县下辖5镇7乡,72个管理区,447个村民委员会,境内还有2个省属林场。总人口为106 018人,其中壮族、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55 324人,占52.2%,汉族50 694人,占47.8%。土地总面积 1 265平方公里。境内地势高峻,1 000米以上的山峰49座;山地河流有7条,呈放射状分别流入绥江、贺江、沱江和北江,是粤、湘、桂三省的分水岭和发源地之 一。全县山地面积1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7 160公顷,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97%以上的山地、耕地为酸性土,由于气候温暖多湿,有利于植物生长。
连山的农副产品中,瑶山大旭茶驰名走销省内外,沙田柚以清甜爽口、个大籽少而出名。土特产以柴、炭、生姜、桐油、篱竹较大宗,尤以冬菇、笋干、蜜糖、草菇更为驰名。大肉姜品质好,含纤维少,远销台湾、日本等地。列为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的有雉鸡、穿山甲、猴类等几十个品种。
1978年以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农业总收入由1978年的1 950.35万元(70年不变价)增至1992年的1. 354亿元(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收入由1 198. 15万元增到6 619. 3万元,林业收入由245.5万元增到3 224. 7万元,畜牧业收入由103.4万元增到2 784万元,副业收入由401. 2万元增到564. 77万元,渔业由2. 1万元增到342. 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85.8元增到668.2万元。
(1) 推广水稻良种,发展粮食生产。连山的粮食生产,是以水稻为主。水稻品种的优化,经历了高秆种改矮秆种、矮秆种改全面杂优化的品种改良历程,使稻谷产量由1972年2. 1万吨发展到1978年的3. 4万吨。1992年,由于“粤香7号”、“七丝香软占”、“广荆糯”、“泉香3号”等优良稻种及杂优良种的推广种植成功,种植面积达8 000公顷,占面积的85%以上,总产稻谷达5万吨,比1978年增长47%,人均拥有粮食500公斤。粮食自给有余成为粮食调出县。
(2) 发挥山区优势,建设林产品基地。山区的优势和潜力在于山。山区农民,连年造林绿化,除了海拔1 千米以上石头山2 800公顷未能种树外,其他山地均于1990年全部栽上树,实现了绿化达标。共有林业用地102 667公顷,栽植率达95. 23%,绿化率达89. 5%,森林覆盖率达76.4%,森林蓄积量达315.9万立方米,并建立了林业用地杉木丰产林基地9 400公顷。松脂基地11 733.3公顷,纸材基地9 400公顷,是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
(3) 因地制宜,建立名优特商品生产基地。连山名优水果沙田柚,已有80多年的种植历史。八十年代中期,确定建立沙田柚为主的水果商品生产基地3 333公顷。经过几年的努力,1992年沙田柚种植面积达925公顷,比1978年的10公顷增长90倍,已投产225. 3公顷,总产量达1 600吨,比1978年的39. 6吨增长39. 4倍,并创7年生柚树每亩产量1 477公斤、产值4 433元,老柚树亩产2 643公斤、产值7 930元的记录。
在发展名优水果的同时,发展了反季节蔬菜生产项目,已种植成功的有番茄、夏阳白、荷兰豆、萝卜等蔬菜,提供市场销售。
地处连山县中部的永丰乡,在发展名优特产品生产中做出了榜样。永丰乡有人口 6 337人,其中农业人口 6 107人,耕地面积710公顷,其中水旱田仅占50%。这个乡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把大肉姜、沙田柚、西山烟作为三大支柱产品,共种植大肉姜160多公顷,产量1 625吨,产值325万元;产沙田柚350吨,产值87.5万元;西山烟产值76.8万元。三项收入共436. 8万元,扣除成本费151.88万元,纯收入274. 98万元,占全乡纯收入612. 69万元的44.9%。成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乡镇人均收入1 000元的第 一个乡。

☚ (二)韶关市   (四)梅州市 ☛
000125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10:49